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大概有四種方法,現在告訴你,等有一天穿越了,你就用得上了。

    一,先秦傳統方法,軍功授爵,也就是你去打仗,敢打、敢拼、不要命,只要運氣好沒死,就有機會當官,共20級,這個最難。

    二,給貴族、重臣、近臣當門客,由他們推薦你當官,這個最容易。

    比如李斯、商鞅、藺相如、範睢,這些宰輔之臣都是門客出身,藺相如就是宦官繆賢的門客,由他推薦給趙惠文王的,李斯是呂不韋的門客,結果坑了呂不韋。

    三,去宮裡當郎官,也就是站崗、巡夜,直到被皇帝、大臣發掘你是個人才。這一招直到清朝都在用,比如和珅、納蘭明珠。

    四,自我推薦或者由別人推薦你,這個跟門客比較類似,因為你不大可能見到皇帝,必須有人發掘你是人才,然後推薦你當官,畢竟,推薦你也是有風險的,你要乾了壞事,他得連坐。。

  • 2 # 立志成蟲

    科舉制度出現以前,普通人想當官基本上不可能,最好最常見的途徑渠道是打仗建軍功。因為當官最起碼要識字有文化吧,而先秦時代能夠傳授文化知識的教育是被統治階級壟斷的,階級森嚴導致廣大平民是沒有資格讀書的,還不光是學費的原因。能當官掌權的絕大部分來自貴族階級,而且權力地位還可以世襲。以“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先祖晉國贏姓趙氏為例,從趙衰輔佐晉文公稱霸成為卿大夫開始,雖然經歷了“趙盾弒君”和“趙氏孤兒”,到趙無恤(趙襄子)聯合韓魏滅了智伯奠定“三家分晉”,是代代有權力有封地,叫“世卿世祿”。把聖人孔子逐出魯國的季孫氏也是“世卿世祿”。“商鞅變法”革掉了秦國的“世卿世祿”,貴族階級和平民以耕戰的功勞為標準封爵位領封地。戰國時代為出人頭地權力利益奔走各國的“士”是貴族階級裡地位最低下的,雖然出身貴族受過全面的文武教育,不乏有國君的直系後代,但是沒有爵位和封地的繼承權,沒權沒錢,只能靠自己努力奮鬥。腰配寶劍駕車馳騁奔走列國是“士”很常見的形象,或以“策論”得到國君賞識當官,如張儀和蘇秦,或者依附權貴當門客,抓住機會“脫穎而出”,如“毛遂自薦”。雖然聖人孔子首開教育面相平民之先河,但終究還不是普遍的現象。光是文化知識就把絕大多數普通人當官的渠道機會給淘汰掉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世卿世祿”開始逐漸消退,但是貴族官僚出身的子弟因為照常佔有尖端優質的教育資源仍然可以憑門第和本事當官,普通平民照樣機會少的可憐,雖然有匡衡“鑿壁偷光”,孫康“臥雪夜讀”。漢朝有“察舉制”和“郎官制”,“察舉制”是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員可以舉薦德才兼備的人做官,普遍是文盲的平民有機會嗎?“郎官制”是皇帝選拔貴族大臣官員的兒孫子侄在身邊服務,郎官們耳濡目染聽著皇帝和朝臣如何議論商量和辦理天下事務,是很實用的教導。漢武帝之後實際掌握漢朝最高權力近30年的名臣霍光在漢武帝身邊當過至少20年的郎官,霍光能有當郎官的資格因為他是名將霍去病的弟弟。隋文帝開創“科舉取士”,打破了統治階級依靠教育和裙帶關係對國家權力資源的壟斷,即使家境貧困的農民子弟也能靠著讀書考取功名做官,寒門出貴子鯉魚躍龍門。“科舉取士”逐漸成為後世王朝選拔官員的主流渠道,科舉制到今天仍然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 3 # AA時光

    我來回答。

    中國到了大隋朝才有了正規意義上的科舉制度。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透過“世卿世祿”制度,意思是說,你爸爸當官,他這官就是你們家世代承繼,前提是不要反國和犯其他錯誤。戰國到秦國統一天下之前,百姓想當官,主要是透過軍功,少量的透過“除田”,也就是開墾耕田俊才。

    在秦漢,普通百姓想當官路徑有所不同。

    秦朝時期。官吏多出于軍功。秦朝有二十級軍功爵位評定辦法,主要是看你在戰場上帶回來的敵人人頭數量多少,數量越多,你得到的爵位越高。八級爵以下的叫民爵,因此你還是百姓,只不過你會得到一些耕地和住房及傭人(奴隸)的待遇,八級爵以上的才是官爵,你就是官了。當然,你千萬不要忘記“一將成名萬骨枯”,當上官爵是少數幸運的人。另外還有少數人,比如蕭何、曹參、劉邦等,他們是透過一些鄉紳、大戶、貴族推舉成為朝廷、郡屬、縣衙吏員,官員的位置基本被軍功人員佔據。

    漢朝時期。漢初,也就是劉邦稱帝之初,官員基本還是來自軍功侯爵。隨著劉漢江山統治趨於穩定,漢朝廷為了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礎上,從劉邦開始逐步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舉統治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闢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及其他多種方式。

    察舉制。察舉也就是考察推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的標準主要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通常指經學)。漢代選官以“鄉舉裡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

    徵辟制。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召與公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

    皇帝徵召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比如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就是徵辟的方式。

    闢除是高階官員任用屬吏的一種制度。漢代闢除官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三公府闢除,試用之後,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薦舉與察舉,可出補朝廷官或外長州郡,故公府掾屬官位雖低,卻易於顯達。一種是州郡闢除,由州郡佐吏,因資歷、功勞,或試用之後,以有才能被薦舉或被察舉,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長吏。

    總結,秦朝普通百姓當官,最有效的辦法,你就得當兵打仗,透過軍功的路徑獲得官職;在漢朝除了軍功外,還有透過自下而上的推選、皇帝的徵召以及地方政府的徵辟,也就是選賢等辦法。當然,無論那種辦法,只要你是個普通百姓,你又沒錢,有沒學歷,還沒關係,唯一的方法只有通過當兵打仗獲得軍功,才是普通百姓當官最容易的渠道。剩下的幾個渠道都掌握在官僚資本手中,普通百姓想透過這些渠道當官,估計要比登天的難度還要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久怎麼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