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常巷陌寄奴曾住

    都列著陣呢,左右後面都是自己人擠著,躲也沒處躲,逃也沒處逃。就前面是敵人,想活命就得把前面的剁了,換你會試探嗎?你試探的時候,後面的自己人已經把你推倒對方的刀槍上面去了!

  • 2 # 崇德

    短兵相接勇者勝,雖然兩者時代不同但從冷兵器時代到現代化作戰短兵相接作戰也是完全不同的,冷兵器時代與現代化作戰的模式除鬥勇外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鬥智。

  • 3 # 豪情萬丈SL

    電視裡才會試探。。。。。。其實古代打仗非常無聊的,跟斯巴達300勇士差不多,結陣,槍兵枯燥的刺,收,刺。。。。。。刀兵枯燥的砍,砍,砍。。。。。。當一方陣破以後能不跑的寥寥無幾,不跑是必死之局啊。那種雙方漫山遍野的互相沖擊然後絞殺在一起的情況非常少。

  • 4 # 厚積薄發才是精品

    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古戰場的態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是列陣,比如羅馬方陣那樣,當然是猛衝猛打,形勢怎麼可能允許你去相互試探呢!當然,如果對方的陣已經被衝散了!雙方進入某種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狀況之下,那麼可能會有相互的試探。但也非絕對,因為人在某些時候和動物是一樣的,彼此一照面,就在彼此打量對方,稱量對方,然後會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敵強我弱,還是我強敵弱?或者是勢均力敵。不同的對手,肯定會有不同的做法。這其中也還有個人性格的問題,有人擔小怯陣,有人悍不畏死,有人穩重果敢,那麼他們面對敵人的處理方式肯定不一樣。還有自身實力的問題,強大,弱小,一般,對敵時表現也會不一樣。正常狀態下,敵強,要麼跑,要麼纏鬥,找機會,碰運氣,等幫手;如果敵弱,那當然就是像李逵那樣,排頭砍去;如果勢均力敵,那就彼此試探,尋找機會,以求一擊致命。當然,如果你有趙子龍的本事,那就什麼都不用講了!管他是誰。只管一路殺過去就是了: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

    總之,一切依戰場形勢而來,一切看對手而來,一切看自身實力而來。哪有什麼統一的標準。

  • 5 # 十二樓43

    兩軍對陣,戰士能活動的範圍就是兩臂中間這個範圍,無論刀盾還是大槍第一排刺殺過去,後邊一排就要做好第一排的動作。兵器出去就不能收,搭上敵人的武器就要黏住往前直到殺死或者被殺!只要一人倒地或者被殺,就是破綻,後邊補齊或者旁邊人以一敵二或者隊伍散了。持兵器打仗最忌諱往回收!

    試探是不存在的,刀來槍往那種影視劇舞臺的表現方法不可能出現在古戰場。中國傳武,心意,形意,太極,等等武術,都是脫槍刀等武器為拳。是模擬持械打鬥。兩人一旦觸碰誰主動後撤,對方的刀就往前,自己面臨的刀刃殺傷面積就大了。所以以接觸後纏繞弧形卸力改變方向並且保持站立減小受傷面積是傳武的特點。

    現代擂臺犯規動作之一摟抱纏繞裁判就得分開雙方。第二,倒地動作可以利用身體力量配合技巧得分,在真實格鬥裡是極少的,因為實戰沒有墊子,地面也不平整說不定地下還有兵器石頭,柔道和現代摔跤地面技基本沒用!中國跤都是站立式倒地算輸規則也是從實戰來。第三,現代擂臺體育各種步伐,蝴蝶步啥的,古戰場實戰也沒用!道理同上,地面不允許,容易崴腳踩空!所以傳武有樁功,有趟泥步,練習腳底敏感靈活保持重心情況下的最優發力!

    試探是不存在的,兵器不是拳腳,手腳有虛招碰一下大家都沒事兒。兵器沒有,只要刮身上就是一道口子。傳武也是不分虛實,倆人就算摟在一起沒有攻擊距離,功夫深的一樣能傷人!舉刀就剁大機率也不行,人家對方可能拿著大槍,直刺距離短殺傷力大。

  • 6 # 成都減肥瘦身師大海

    沒有看過古代兵書吧!古代兵書春秋時期就順,違抗軍令的,殺了50%的,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兩兵接觸,先聽命令,讓你衝鋒就衝鋒,讓你後退就後退,都是團體戰略!

  • 7 # 潛水猿

    個人勇武戰場無濟於事,主要看排兵佈陣,有的如秦,先強弓硬弩射之然後長槍最前刀盾隨後,只有不自亂陣腳就是流程!但是人遇到危險那個不避?能夠克服恐懼臨危不亂才能勝利。

  • 8 # 見證腳印

    古代列陣而戰,根本沒有躲避試探的空間!

    整排隊伍前呼後擁,你沒法撤退,也沒法躲閃!

    聞鼓而進,鳴金而退,軍陣的隊形變換,人員的前進後退全憑藉旌旗,金鼓的複雜的訊號智慧!

    所謂勇者不可獨進,怯者不可獨退是也!

    拼的就是誰指揮得當,拼的就是誰訓練有素,拼的就是誰士氣高昂!拼的就是誰能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拼的就是誰武器配置更加合理!

    說白了就是智慧加硬碰硬的較量!

    哪怕你稍微有點混亂,稍微有點疏忽,就會被敵人抓住,形成突破口!如果不能堵上,失敗近在眼前!

    所以訓練有素的軍隊幾乎是一往無前的!

    當然隨著戰爭的發展,中國逐漸拋棄了這種正面對決為主體的戰法,更加註重謀略,比如伏擊,穿插,包抄,合圍!

    而西方進入冷兵器時代!到一戰都這個打法!也是沒了準了!

  • 9 # 胖嘟嘟的豬在飛

    軍官的層面上會派小部隊相互試探,斥候戰還能相互試探,。對於普通小兵,一旦軍陣相接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往死裡捅了。

  • 10 # 知世力

    有伍長的,五人為一伍,差不多現在的一個班,伍長帶著小隊進攻和防禦的,也是講究配合的,小隊戰鬥的時候要互相照應的,而且為了小兵們識別到自己伍長,伍長的服飾也有區別的,比如漢朝軍隊伍長就斜帶標識,方便讓小兵們在混亂戰鬥中跟緊自己的老大,別跑散了。

  • 11 # 於是非凡1

    短兵相接當然是往死裡剁了!但是古代打仗並不會雙方各帶一大幫人亂轟轟的擠在一起互相剁,雙方互有斥候偵察對方虛實,行軍會佈陣步步為營依勢紮寨,除非自方力量絕對優於對方,否則只是固守營寨不斷尋找敵方紕漏,強勢一方會不斷試探襲擾尋找決戰機會,弱勢一方也會固守並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尋找對方破綻,雙方都在消耗對方尋找戰機,而且古代也不是像影視劇那樣相互鬥將單挑,鬥將單挑是舞臺上的表現手法,舞臺上表現兩支軍隊作戰只能用兩個人單挑來表現輸贏士兵都是背景,再者古代作戰的首選武器是弓箭,沒人傻到離著老遠就拿著大刀往前衝,當對方的弓箭手是吃乾飯的?短兵相接都是突襲伏擊一方處於敗勢才會出現,都是弓箭射完幾輪劣勢一方潰敗被追擊上了,你想這個時候士兵會手軟嗎?收割人頭可以記功的,在士兵眼裡敵人脖子上不是人頭,那是一錠一錠的大元寶呢!

  • 12 # 熱情的楓葉p0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延伸到兵擊技術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只能靠想象,在古代戰場,無論是列陣作戰還是散兵混戰,估計都是往死裡剁的。像現在劍術或槍術比賽一樣試探遊走,不現實,畢竟這是一對一特有的環境下的兵擊技術。這種技術,古代叫“花場武術”或“遊場武術”。

    相反的在戰場的兵擊技術叫“戰場武術”。我練過戚家刀,感覺這就是戰場武術——招式簡潔,三兩個套路不斷重複,大開大合,破綻百出……基本不適合今天的劍術比賽。

    現代的劍術比賽,講求“快出快收”,避免互擊(你擊中對方,對方迅速反擊,裁判難以判斷先後,雙方不得分)。所以旁觀看,擊中時大多是“一刮一蹭”的就把分數拿下。但是,我練戚家刀的時候,攻擊都是大砍大劈,被擊中時就像被棍子抽一樣。如果單純是比賽,完全沒必要這麼用力砍,一來拖慢速度,二來動作幅度大了,破綻多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估計這是因為戚家刀是戰場武術。對方多數是穿甲的,大砍大劈才有殺傷力,並且有一定的“濺射傷害”(橫掃面積大,可以威脅到好幾個敵人)。而且自己也穿盔甲,破綻不破綻的,互擊不互擊的,管不了那麼多。相應的,現代劍術比賽用的日本劍道、德式長劍術、英式軍刀術,很多“剮蹭”技術,對著盔甲敵人,就是撓癢癢。這就是花場武術。

  • 13 # obayang159

    所謂短兵相接,就是大家已經面對面的廝殺了。

    這種時候已經沒有試探的必要了,只求快準狠,一擊斃命。必要的時候,以傷換命或者以命換命。

    現在有一種運動,叫全甲格鬥。

    大家可以去看看。

  • 14 # 環小河溝

    直接看古代軍人的操練內容就行了,不學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這些。直接就是上等兵每天舉槍刺1500下,中等兵1000下,下等兵500下,弓箭手3波齊射。接下來還用說嗎?陣戰就是保持陣型不亂,指揮官及時補充薄弱環節計程車兵就可以了,注重兵種搭配,剩下的就是不停地刺砍就完了。

  • 15 # 鷹擊長空286655880

    現在戰爭都分成小組作戰,基本沒有正面衝鋒的情況!古代兩軍短兵相接基本都是以密集陣型相互對抗,鑼鼓吹響的時候,你的思想,跟身體基本都不是你自己的了,古代軍隊衝鋒時的氣勢非常可怕,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種視死如歸,破釜沉舟,血染大地的場景。這是一個軍隊,幾萬人凝聚出的氣場。

  • 16 # 鯡魚灌湯包

    說起古代打仗,大家會想到什麼畫面?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估計大家一想就想到這些畫面,畢竟電視劇都這麼演!

    確實古代大多戰爭是這樣的,但有個時期卻是個例外。春秋時期大家講究禮節,連打仗都打得相當有禮。知道的是在打仗,不知道的還以為兩國聯合開了場運動會聯絡感情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春秋時期神奇的打仗方式。

    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怎麼著你都得師出有名吧!春秋時期更是如此。要是沒個合適的理由就出兵,那你就等著被天下人唾棄,百姓紛紛移民吧!所以每次打仗之前,這些人都得想個理由,比如對周天子不敬這類雞毛蒜皮的事。說白了就是找個藉口開戰!

    光說還不行,還得正正經經得寫戰書。而且這戰書還得寫得謙虛恭敬,不得冒犯對方。要和對方有商有量的約定打仗的時間地點,並且必須按時出現,不得遲到或不到。搞得跟約聚會時間似的!

    這還沒什麼,還有更奇葩的操作!對於來送戰書的使者,必須以禮相待,還得特意開宴會迎接他。宴會還不能簡單了事,還得有奏樂、有賦詩。而使者也得備禮答謝對方。

    話說都要對打了,居然這麼友好?這確定是要打仗的兩國而不是要聯姻的兩國?

    下完戰書後,雙方國家就得籌集兵力,兩華人馬數量必須一樣以示公平。而且上戰場的戰士還不能是隨隨便便的人,必須是貴族才有資格成為戰士。只不過這些人不是顯貴的貴族,而是最低等級的成年貴族男子——士!打個仗小士兵都得是貴族,這陣仗實在有點大啊!

    這還不算有禮,他們的打仗方式更有禮!

    開戰前,雙方要佈陣。但所謂佈陣並沒有多高大上,實際上就是分配對手。雙方戰士都站戰車上,然後一字排開,與對方的戰車對齊,對應下各自的對手,保證一對一。

    佈陣畢竟有快有慢,要是先排好了不是可以搶佔先機先打對方?這可不行!春秋時期,規定雙方都布好陣才能開打。要是排好了就必須先吆喝下:“我排好了,你好了沒?”人家要是回還沒好,你就得等著。一直等對方回排好了,你們才能開打。

    好不容易開打了!打得也相當有君子風範。那麼怎麼個打法呢?當鼓聲響起,雙方就會開著戰車衝向對方。一個交錯算一個回合,然後再調頭互衝算下一個回合。

    期間,有些事你必須注意!開打時,你只能和你對面的戰車對打,而且只能打車,不能打人。要是一時失手把對方給打傷了,就得停下讓對方去療傷。要是他傷得太重,你們這組就不用打了。你要是實在想打也行。不過得等對方包紮完回來才能再打。

    那麼什麼樣算打贏了呢?把對方的戰車全部毀掉就算贏!要是對方戰敗逃跑,可以選擇追也可以選擇不追。但若是戰敗方逃跑了50步,戰勝方就不能再追。

    運動會提倡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春秋時期的打仗也同樣提倡這個。你見過給敵方修戰車的嗎?春秋時候就有。

    有一次晉國和楚國交戰,晉軍戰敗逃跑。所有晉軍戰車都跑了,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住不動,十分奇怪。與他當對手的楚國戰車追了上去。你猜怎麼了?是不是趁機打敗對方了?還真不是!這楚國戰士是跑來問對手怎麼不走,而不是來打他。

    一聽晉軍戰車車壞了跑不了,那楚國戰士居然熱心幫忙修車。修好後,楚國戰士跑回自己的戰車,晉國戰車繼續逃跑。結果,沒跑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看這樣八成又壞了,楚國戰士又幫他修了次車。修好後,兩方又開始你追我趕,直到50步不能再追了,雙方才停止追趕。末了,那晉國戰士竟還對楚國戰士道謝!

    這麼友好的戰爭也是世間難尋了,估計運動會都沒法友好到這程度!

    這已經夠神奇,還有更神奇!

    要是春秋時期,國君一時興起跑去戰場湊熱鬧,敵方將領遇見他就必須行禮。

    當初晉國和楚國的鄢陵之戰,楚王就一時興起跑到戰場上溜達。畢竟戰場就那麼大,會遇見也正常。晉國主將三次遇見楚王,每次都畢恭畢敬向楚王行禮。楚王看著主將這麼有禮,開心得不行,居然賞了把弓箭給他。晉國主將受寵若驚,連忙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在戰場上給敵方國君行禮已經夠瞎了,居然還有賞賜,重點是還收了還磕頭道謝了?這是不是搞錯自己來幹嘛的了?也是夠神奇了!

    春秋時期打仗,無論是下戰書還是開打,沒一樣像打仗,反而更像是兩國聯誼運動會。雖然看起來很搞笑,但春秋打仗一切點到為止,極具人性化,減少了不少慘事。未嘗不可呢?

  • 17 # 天泉橋上隨緣客

    古代冷兵器接戰,大多是密集盾牆推擠,抽冷子刀刺或槍刺(後排)。如果是電影裡那樣搏殺,這樣的戰陣就是草糊的……想象一下你面對一面盾牆(縫隙中有槍尖伸出),你上去剁誰?試探誰?也是乖乖組織一面盾牆往前推吧……

  • 18 # 風去了無痕D

    一:古代兩軍短兵相接是拼生死,彼之人頭就是我之軍功,所以肯定你死我活,拼命往死裡剁。戰場上部伍結陣而戰,白刃相接也不可能像比武時那樣先虛招試探,只憑重甲長槍大刀直殺過去,不死不休。

    二:而所謂現代兵擊,即是如今一種冷兵器格鬥體育技擊,倆人護甲披掛齊全之下,以木質器械相互格鬥。一般訓練時候,原則上肯定是點到為止。

    但是,凡格鬥運動到了真較技時,都是要發力的。由於面罩護甲的防護性提高,安全性也基本可保證,全力擊打下,常有短棍木劍戳中面甲罩,木劍折、面罩甲塌陷的事。這穿透之力,也是驚人的。

    穿戴護甲的冷兵器格鬥,在速度與力量面前,技巧就相形見絀了。筆者認識幾位冷兵格鬥人物,見過比賽訓練影片。故而略有所聞。

    而不論古代還是今天,屬於個人武藝的兵器格鬥訓練,與戰陣之上的短兵相接,二者在打法上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這事,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解釋的非常清楚而直觀。

    (1)民間個人武藝與格鬥訓練,是一對一的較量。就算各自幾十人群毆,本質上仍是一對一較技。

    所以,可以閃展騰挪,可以前後進退,可以左右移動。有格鬥技術好的,就能不受限制的盡情施展渾身所學。

    (2)兩軍對陣,雙方百人、千人、萬人結陣對戰。軍陣的嚴整與否,直接關係到戰鬥勝利與否。

    所以,雙方各自列隊成陣型展開廝殺,千人、百人肩並肩、人擠人、堅密相挨,高舉兵刃,邁步向前。

    在佇列中每個人都不能左右移動,也決不允許擅自後退一步,這是要當場殺頭的。

    所以武藝中的進退閃展騰挪,在戰陣廝殺時想都別想。

    兩軍對戰短兵相接的打法,與比武竟技也大不相同。

    較技比武中,雙方可以使盡渾身解數,用各種虛實相間的格鬥技術去擾亂、戰勝對手。

    而兩軍列隊對戰時,從無虛招實招之說,千百人結陣對戰,打法就如下:

    敵軍叢槍戳來,我只叢槍戳去。敵人亂刀砍來,我只亂殺還他。

    而戚繼光在論槍棍等器械在戰鬥中的運用技術,也有句話,叫作:

    “除一戳一打外,餘者皆花法。”

    古代兩軍交戰,當戰鬥從遠射進入到短兵相接白刃戰階段時,士兵們並不是一窩蜂似的齊湧上去,而是要排著佇列,結成陣型,踩點鼓點前進、並投入戰鬥的。

    介紹二種明軍投入白刃戰的隊形。

    (1)以鴛鴦陣推進攻擊。

    各隊先以小隊為單位結好鴛鴦陣,然後按情由數支小隊並列為一排,分成數排,聽鼓聲依次投入戰鬥。

    例如:

    當點鼓響起,第一排諸小隊各以鴛鴦陣型踩著鼓點,並列徐徐前進。待擂鼓聲急,步伐隨鼓點加速,急步向敵。

    艱苦的訓練能讓隊伍在行進時保持陣型,而陣越嚴整就是戰鬥力。

    當隊伍將與敵人白刃相接時,中軍擂鼓起,每聽得吹天鵝聲喇叭一次,即齊聲吶喊一聲“殺!”,然後向前突進刺擊一次,一刺即收。

    三次擂鼓,三次吹天鵝聲喇叭、三聲喊殺,三次刺擊。

    這就是《練兵實紀》記載的“三呼三擊”,冷兵器接戰之法。

    而《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對於短兵相接,也有類似“三呼三擊”講述。

    當三呼三擊之後,便再不拘陣法,全隊只管湧上,奮勇直前撲擊,拼死廝殺。直至分出勝負為止。

    由此可見,古代軍隊打仗,並不是演義中描述的那麼回事。

    (2)以“三才陣”推進。

    用什麼陣型,都是根據敵情與地形決定的。

    當明軍以“三才陣”推進攻擊時,各小隊伍長皆持長牌在前,隊中諸人隱於長牌後。同樣要聽鼓聲與喇叭聲指揮。

    點鼓響,執伍牌者只管低頭向前,餘眾持槍、筅、刀棒藤牌跟進,聽擂鼓與天鵝聲喇叭響,與敵交戰。

    交戰時,執長牌者隱身於牌內,低頭執牌奮力前推,不準探頭觀看,餘眾以長牌為掩護,只管高舉兵刃向敵猛戳,以殺傷敵兵。

    明軍長牌示意圖,長牌高五尺,橫闊二尺。

    戚繼光曰:圓藤牌雖為擊殺之器,而不能立束部伍。凡賴之以整肅部伍,齊進止、遮人眾、壯士氣,進如堵牆、退如風雨者,惟有長牌之功為大。

    《紀效新書·卷十五·布城諸器圖說》。

    由此可見,古代戰場上的兩軍廝殺,講究的是整體協作,集體力量。這與個人武藝之間的比武,是完全不一樣的。

    個人武藝在千百人結陣戰鬥的戰場上,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有古代武林高手能在戰場上施展個武藝了,那麼,或就說明了他的隊友們都已陣亡了,再沒法結陣,只能各自為戰了。

    那麼,他將要施展的武藝,或就是最後一擊了。

    而實際上,冷兵器戰鬥中,甲冑的堅固與否,比武藝更重要。

    人披堅甲重鎧,膽氣橫生,才敢陷堅突陣。

    反之,萬軍陣中刀槍亂戳時,若無鎧甲遮護,武林高手也會驚到骨軟筋酥。此時,十分本事一慌之下,就只剩下了二三分。

  • 19 # 石海釣沉

    回答這個問題前 請大家設想一下十年前春運的場面:你揹著大包小包擠在前面,後面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黑壓壓的人群,這時,閘門開了放人了,揹負後背數以萬計不斷向前擁擠的人流,請問你有機會和守閘門的工作人員嘮嗑嗎?

    古代士兵短兵相接時遇到的煩惱和春運時的你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對面的檢票員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身後也有烏壓壓一眼望不到頭的同事在往前擠著他……你們兩個只能在能揮舞起兵器的電光火石的一剎那有機會砍翻對方,一擊不中 ,就會心不甘情不願又無可奈何地進入近身距離,要麼相擁起舞,要麼改用短刀匕首甚至拳頭牙齒來解決對方。

    這就是中外古戰中最常見的景象。有人說 古代不是講究軍陣嗎?其實除了像古希臘亞歷山大的薩里沙長槍陣這樣個別的軍陣能透過物理效能保證距敵於一個噴嚏的傳播距離外,大多數都是這樣的近身廝殺,因為戰爭一旦開始,緊張感恐懼感腎上腺素會不由自主地讓你貼近身邊的人以尋求安全感,成千上萬計程車兵一旦投入戰場,事先劃定好的華麗戰線都將不復存在,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擠成一大坨向前蠕動,碰撞直至勝利或被粉碎。所謂軍陣,是將帥計劃裡由上千人為一個模組的棋盤式佈局,而置身模組裡的單個士兵,仍逃不脫上面講到的狗鬥狀態。

    也因此,第二次不匿戰爭坎尼會戰裡漢尼拔劃時代地發明了延展兩翼側面包圍占人數優勢的羅馬兵團的戰法,五萬迦太基軍包了八萬羅馬兵的餃子,羅馬士兵被緊緊壓縮到一起,進無可進退無可退,被四面八方的敵軍士兵一層層去薄、砍倒。

    為了避免部隊陷入這種狗鬥模式,中外軍事家還研究了很多辦法,比如匈牙利和秦軍漢軍明軍都曾裝備過的車兵就是如此。秦漢軍的車兵尚有坦克的功效,明軍和匈牙利的車兵則完全是為防禦而來,作戰時戰車連成陣線 單兵以車陣為基地或進攻或防守,車陣本身甚至還具有火力掩護的功能。依靠車陣的掩護,你可以從容不迫的選擇目標瞄準射擊,或者直接用長兵器挑落對方騎士。西漢李陵的五千漢軍正是靠著車陣和弩箭的掩護才在殺傷數萬匈奴騎兵後一路安全撤退到漢邊,最後弩箭用完才最終投降的。

  • 20 # 大X橙X子

    兩軍對陣一般會想下象棋一樣排列,將軍坐鎮中軍兩側分成左翼右翼,開戰時將軍下令給各部將領,將領像唱戲那樣背上插著旗指揮各個小隊,小隊長背上插旗引導小隊作戰。開戰後我攻敵防。輕騎兵輕弓快馬試探強弱,遇強則退遇弱朝薄弱地邊衝邊放輕箭在放重箭在投擲重短,開啟缺口後重騎兵尾隨其後殺入,重騎兵用重兵器開道輕騎兵擴大戰果,步兵跟上。

    開戰後敵攻我防,我方站成佇列結陣,敵人衝來弓弩手在前射幾輪然後退入陣中或陣的兩側現成交叉火力。長矛手準備,如果是騎兵前面的長矛手矛頭斜指矛尾入地。如果是步兵都是長矛想兩隻刺蝟互相對戳,後面的刀盾手鑽到長矛下砍刺敵人。

    步兵遇到騎兵基本上是很難打贏,步兵能做的只能結陣待援或依靠地形自保。因為步兵變陣需要時間而騎兵可以利用這一點時間從各佇列的小縫隙裡插進去從而各個擊破。比如蒙古人和滿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本爽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