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穿爛布
-
2 # 惠風496
語言是個歷史範疇,萬事萬物都是發展的,新的事物不斷產生 舊的不斷消亡都是歷史規律。什麼都要揹著那不用前進了,包袱就把人累死了
-
3 # 長風浩蕩
因為語言不是個私有財產,不是“祖宗”的私有財產或者“徽章”。祖宗的方言也必然是從其它方言演化而來,從來都不存在一個固化不變的“方言”。
語言,是個工具,只要別忘了能夠與其他人交流的語言就行。
-
4 # 找趙麗君00年昌吉打字
沒發現你說的這種事。
反而是我自己因為少小離開故鄉,現在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家鄉話,而感到遺憾。
-
5 # 司馬狂
以題主的語氣,想來是十分不贊同當下很多人不會說方言的現象了。
的確,現在很多年輕人從小就接受著普通話教育,在家裡父母受過教育也只說普通話,因此他們覺得說普通話不說方言是理所當然的事,認為只有都用普通話才能促進不同地域的人們的交流溝通,否則以中國之方言眾多,各說各的,那真是雞同鴨講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主要是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主張還是要學習方言,保護文化。否則下一代將是無根之木,不能理解諸如傳統戲曲的美,不能體會那種方言特有的韻味,會失去鄉愁的感覺。
這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話題,兩種意見在媒體上都有不少粉絲,互相爭執不休。
我也不能肯定哪一種意見就一定正確。但是我想,我自己的實際情況也許可以為題主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範本。
我出生在一個三線工廠裡。這種廠子大家知道的,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所有人員都不是本地人,而是從全國各地的其它廠所調來的。天南海北匯聚一堂,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那麼怎麼才能無障礙交流呢?當然只有普通話!
從我記事起,我聽到的就只有普通話,廠裡工人們互相交流用普通話,子弟學校裡所有同學老師也說普通話,在家裡父母也只和我說普通話。雖然各人的普通話難免帶著他們老家的鄉音,但基本上可以無障礙溝通。我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直到考上大學離開,從來沒覺得自己有什麼缺失。
直到上大學以後,才發覺和那些在方言環境下長大的同學相比,我有一個最大的困擾就是我是哪裡人?當其他同學自豪的報出自己是某省人時,我卻一直困惑自己算哪裡人?戶口本上的籍貫地址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個符號,談不上太深的感情;而工廠所在地呢,我也沒太大感情。要知道雖然我在那裡長大,但是基本上只在說普通話的廠區範圍內生活,與說方言的本地居民其實是兩個社會,沒有太多來往。以前在地方我總是很自然也很自豪的說我是***廠的人!可是現在要報自己是哪個省人時我才發現自己真的沒有這種歸屬感!我只會說普通話,但這不屬於任意一個省獨有;我深深的眷戀著那座工廠,但它無法作為籍貫地址填入任意表格證件裡。
對家鄉的歸屬感——也許這就是方言帶給人們最大的影響了吧。如果所有人都不再說方言,並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那麼鄉愁真的就再也沒有了。
-
6 # Zomin008
各地方的方言是由於從前地方閉塞,各地慢慢各自形成地方語言,但國家或朝庭又把各地的語言來一個統一,就出現了官話或現在的普通話,隨著交通的便利,人們交流的廣泛,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推廣,包括廣播媒體,電視書報等,為了便於交流,一些少數民族也在廣泛學習普通話。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至於人們習慣了用普通話而忘了所謂方言,沒必要一定要記住,抱著祖宗的神主牌硬要復古也太免為其難了。這種方言還是讓社會學家們去研究儲存吧!
-
7 # 逯趕成夕陽
認為理所當然就錯了,祖宗方言代表了地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語言有共性,有特殊性,這是文化的繁榮。那為什麼人和人的長相不同,為啥不長成同樣面孔,那就區分不出誰是誰了。當遠走他鄉,遇到口音相同人,格外親近,是老鄉親。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地方有方言,是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標準語是以北方為基礎的語言,易資訊交流。談話時可用標準語音,也可用地方語音。
-
8 # 漢字文化講堂
自古以來,就有方言的差別,過去有“十里不同俗”的說法,風俗不同,語言上存在差異不足為奇。周代各部族向天子進貢,就有專門的翻譯,稱為象或寄。自然而然,人一出生就說得是方言,也就是家鄉話,大家都這樣說沒毛病。
-
9 # 張鴻大
首先需要指出的當然是他們思想的殘缺性和幼稚性。
固守本幫文化,發展發揚本幫文化乃是人類的一大根本傳承。這一點都無法繼續那麼說什麼弘揚民族文化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了。
遺憾的是現在太多的人根本認識不到本土文化的珍貴自己本身成長對於本土文化的固在需求和依賴。
過份的全球化、國際化觀念實在害人不淺。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當然是好習慣、好方法。但是當辨別能力還有所不足的時候,如何又能明確什麼可以借鑑,什麼可以學習呢,好賴不分,香臭不辨是常態。
所以依然是不知道該如何,不該如何。連方言的忘記都能被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叫誰說,都只能說是家門不幸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似乎是帶著扣帽子的目的提出來的。事先,立場已經確立。如果不順著你的意思說,恐怕你會罵人吧?但是,我覺得作為多數時候說普通話的群體,也應該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希望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分別陳述自己的想法。——討論的目的不是壓倒對方,而是互相啟發,尋找正確的答案。
先說明一下論點,改了語言不是錯誤,是正常的發展。
首先,你認為方言是祖宗傳下來的,所以不能更改——祖宗之法不可變——不用我說了,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其次,方言究竟是哪一代的祖宗傳下來的?更久遠的祖宗一直都是說著這樣的方言?估計這不可能吧?那麼,是不是近期的祖宗改了他們祖宗的方言了?如果改了祖宗的方言是錯誤,那麼是不是近期的祖宗犯錯誤了?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父母分別來自於華北和江南,他們大學畢業的時候是國家分配工作的,分配到了西北。所以,我可以說他們的方言,但多數時候說普通話。這個,算是忘記了一部分祖宗的方言吧。難道我們家裡說普通話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現在這年頭,這種跨地區的家庭恐怕不是什麼特殊現象。
另外,技術上,從收音機的普及開始到現在的行動網路都使得一個國家有一種共通的,可以互相理解的公用語言成為可能。——技術上的條件已經成熟。
現實中,人員的流動性劇增。不論是打工還是旅遊,長期以來的互相隔離只是偶爾接觸的狀態已經不可能保持下去了。除非全國不許人員流動,除非拆掉高鐵,全部用馬車。——現實要求人們使用共通的語言。
第三,即使一個人會兩種或更多方言,其實最基礎的思維習慣只能是一種方言。這個不用爭,我會說三種方言,聽得懂十四種方言,但思維習慣卻只是普通話。——生活在方言環境中的人肯定不習慣用普通話來思考。——我也很好奇,如果學校老師用普通話教學,那麼學生怎樣用方言思考牛頓第二定律或者正弦函式。
也許回到熟悉的語言環境,會讓習慣於該環境的人輕鬆,自然。但是無論是打工還是旅遊,無端被本地人所欺負的外地人恐怕都會很討厭當地方言的吧?——從這一方面來說,方言其實是人為地把人群按照地域劃分成了“自己人”和“外人”。其實就是一種分裂。不論是否承認,現實就是這樣存在。
結論:隨著不同地區人們交流和交往逐漸密切,普通話代替方言是大勢所趨,理所當然。
書同文讓我們匯聚成了同一個民族。語同音,將減少我們的隔閡。
想知道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