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9349957040

    溝通難的原因所在

    1、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各說各話,無法激發交流的興趣。 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想要找到話題還真難。因此,高中生回家後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好幾天不與父母說話。他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類的。雖說這也是關心,但日復一日總是這一個話題,孩子聽個開頭就煩了。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問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溝通的內容”,93%的受訪者的答案都與“關注自我”有關。其中,“個人愛好”的比例最高,達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歡的體娛明星,或者歷史奇聞、健康保健之類的知識。此外,才是“未來人生規劃”(16%)、“學習、高考”(13%)等話題。

    2、父母全方位的監控,迫使孩子遠離父母。 許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認為孩子小,自己有義務對孩子進行監護。當孩子不願意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就開始充當“007”,翻查書包、偷看日記、追查電話、拆閱信件等,被孩子發現了,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錯,步步錯。但讓高中生最苦惱的,恰恰就是爸媽對他全方位的監控。一名高中生氣憤地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隱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請,別人是無權進入的,這是最起碼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連這點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這些舉動,當然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時間長了,彼此的隔閡會越來越深。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強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隱私。而家長由於平時與孩子溝通少,不瞭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簡單地考慮問題,探詢孩子的隱私,而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3、家庭結構也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狀態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在調查中,當問及“你與父母交流的滿意度如何”時,核心家庭的孩子認為“很滿意”的比例最高,達18.5%,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獲選率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滿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僅為4.1%,再婚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則分別高達23.1%和8.1%。 父母婚姻關係的變化,正在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可能僅僅是不合拍而已,而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則更多地面臨著無人溝通或厭惡溝通的狀況。 家長做好了,溝通就不難 1、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長 當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當的語言和舉止,阻礙了孩子與你的進一步交流。 2、保障交流的時間,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 家長不能以忙為藉口,忽略與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業的發展期或頂峰期,是單位的骨幹或領導。他們上班忙工作,下班忙應酬,沒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在學業上輔導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了學校和老師。 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忙碌而停止成長,處在青春期的他們反而思想變化得比以前更快。這段時間,家長與孩子出現溝通障礙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麼,必須要讓他說出來,所以家長每天無論再忙,都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聊聊,瞭解他的想法,用心聽他講話,使他感覺受到了重視,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滿足。 3、掌握溝通的方法,拓寬溝通的話題 與孩子溝通是門學問,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 父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對孩子講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透過語言、目光或體態表示肯定;對於孩子的錯誤觀點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話;要理解孩子由於年齡和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準確表達內心想法而可能產生的偏見或者誤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狼圖騰第16章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