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
身長八尺,濃眉大眼,
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德才兼備,智勇雙全,
秉公心,識大體,顧大局。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趙雲本為袁紹手下之將,後來投奔公孫瓚。他因見二人無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奔劉備,隨劉備站新野,取襄陽,攜萬民渡江與曹操大戰。在當陽長坂坡趙子龍懷抱後主,衝出重圍,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單騎救主,威名遠揚。曹操大讚其為虎將。赤壁大戰後,孫權假稱吳國太病危,欺騙孫夫人與阿斗到動武,以便用阿斗換回荊州。趙雲聞知,一人飛身上傳,奪回阿斗。劉備進兵西川,黃忠在定軍山,以法正“反客為主“之謀,一馬當先砍殺夏侯淵,被曹軍圍住,又是趙雲殺入重圍,解救黃忠。曹軍聽到“常山趙雲”四字嚇得心驚膽寒。劉備稱趙雲“一身都是膽”,並封其為虎威將軍。西川平定,劉備自領益州牧,封趙雲為鎮遠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封趙雲為五虎大將之一。劉備死後,趙雲隨諸葛亮南征北戰,七十歲仍屢建奇功,後病重而死。
趙雲死後,孔明跌足何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以臂也。”總之,趙雲是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關羽,張飛,馬超等人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關羽剛愎自用,張飛殘暴凌下,馬超好逞匹夫之勇,只有趙雲兼有關羽之義,張飛之猛,馬超之勇,有智謀超群,見識高遠,不愧為蜀國棟樑。
在三國任務中,真正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應數趙雲。他不但無疑高強,而且還有勇有謀,辦事周密,見識超人,人品高尚。
趙雲生值東漢末年,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烽煙連綿。趙雲在這亂世中,頭腦清醒,表現出非凡的才智。
趙雲辦事謹慎周密。首先表現在擇主上。趙雲起初投奔公孫瓚。當時他的家鄉本來有實力最強大的袁紹,河北又是袁紹的根據地,可是他並沒有在擇主大事上草率,相反他要尋找真正忠君救民的賢德之人。此時公孫瓚為幽州刺史,開始時名聲不錯。於是趙雲慕名投奔公孫瓚麾下,立下不少戰功。但是後來公孫瓚因為得勢一時,便趾高氣揚,驕傲自大起來,而且嫉賢妒能,對人吹毛求疵。趙雲看透了他不是顯著,就藉口兄長去世,回家奔喪,離開了他。
趙雲是在公孫瓚麾下時遇見劉備的,兩人意氣相投,一見如故。當時劉備正處於危難之際,不僅沒有一兵一卒,而且又與關羽、張飛失散。但是趙雲卻能與劉備肝膽相照,親如手足。從此以後,趙雲一直在劉備身邊,一聲追隨劉備。劉備去世後,有盡忠於後主,死而後已。
在對待趙範獻嫂一事上趙雲的謹慎表現得特別充分。赤壁大戰後,趙雲領兵攻取桂陽,當時桂陽太守趙範知道沒有辦法同趙雲敵對,被迫投降。但是又不甘心,於是又生出一條美人計,硬要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不過趙雲心知肚明,知道趙範別有用心,所以堅決拒絕。後來孔明問起這件事事,趙雲回來說:“趙範既與某結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罵,一也;其婦再嫁,使失大節,二也;趙範初降,其心難測,三也。”可見他考慮問題確實周到。
趙雲又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五十五萬大軍南進,破荊州,下江陵,追進劉備,想一統江南。劉備勢孤力單,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追上,混戰中劉備丟失妻兒,只有百餘騎士隨行。而趙雲此時卻將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身抱弱子”,於亂軍之中,出生入死,拼命衝殺,力保甘夫人母子安全,最後懷抱阿斗回到劉備身邊,真是驚天地,泣鬼神,讓人由衷進配。後來在赤壁大戰前,孫劉聯合,共同對付曹操。孫權為結好劉備,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後來因為荊州問題兩家逐漸疏遠,而長生摩擦。公元212年,孫權派船前來接孫夫人會東吳,孫夫人事先不打招呼,想偷偷地把阿斗一起帶走。如果孫夫人真的達到目的,那麼西蜀則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勢。關鍵時刻,是趙雲再次冒著生命危險,與張飛勒兵截江,奪回阿斗。
趙雲秉公心,識大體,顧大局。公元214年,劉備攻取成都,自領益州牧,想把成都有名的住宅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有功將士,但是趙雲從大局出發,勸諫劉備說:“現在益州人民剛剛遭受戰火,戰爭創傷十分嚴重,我們還是應該把田宅全部歸還給他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再向他們徵收賦稅和要以,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心悅誠服。”因為趙雲的勸諫從大處著眼,入情入理,所以劉備當即心悅誠服地加以採納。
關羽失荊州後不久被殺害,劉備一時衝動,失去理智,要發傾國之兵討伐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趙雲從大局出發,看出這步棋極端錯誤,所以向劉備苦諫,力陳得失:“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曹操,那麼孫權自然降服。曹操雖然死了,曹丕已篡漢自立,應該說這正是我們順應人心攻打關中的時候。主公現在要做的是首先佔據黃河,渭水上游的險要之地,以此為出發點,討伐凶逆曹魏,關東義士一定會起來響應,裹糧策馬以迎王師。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應該去同東吳開戰,如果兩家一開戰,不是馬上就會解決問題的,糾纏起來,只會對曹魏有利,”趙雲的分析中肯,深刻,表現出長遠的政治見識何軍事謀略。可惜的是,劉備沒有采納他的忠告,最後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損失慘重。夷陵戰敗,西蜀大傷元氣,而且嚴重影響了興漢大業。
趙雲不但兼備關羽之義和張飛之猛,而且具有馬超之勇,有著三國時期無人能及的膽識。當陽長坂坡,他於千軍萬馬之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截江奪阿斗,他奮不顧身,跳上敵船,把阿斗搶回。平定漢中之戰,趙雲配合黃忠擷取曹操軍糧,黃忠身陷敵陣,遭到曹兵四面圍攻,而趙雲當時只帶了數十騎,奮勇衝殺,將黃忠就出重圍。回營之後情況危急,他又開啟營門,偃旗息鼓,令曹操遲疑不敢向前,不得不退走。趙雲乘機在營中擂響戰鼓,弓弩齊發,曹軍大敗,自相踐踏,掉進漢水者不計其數。次日,劉備到趙雲營寨知道趙雲救黃忠、拒漢水的戰功後,禁不住讚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給趙雲起了個“虎威將軍”的稱號。
以趙雲智勇雙全之才,本來可以擔當大任,可惜的是他的才幹在蜀漢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趙雲
身長八尺,濃眉大眼,
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德才兼備,智勇雙全,
秉公心,識大體,顧大局。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趙雲本為袁紹手下之將,後來投奔公孫瓚。他因見二人無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奔劉備,隨劉備站新野,取襄陽,攜萬民渡江與曹操大戰。在當陽長坂坡趙子龍懷抱後主,衝出重圍,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單騎救主,威名遠揚。曹操大讚其為虎將。赤壁大戰後,孫權假稱吳國太病危,欺騙孫夫人與阿斗到動武,以便用阿斗換回荊州。趙雲聞知,一人飛身上傳,奪回阿斗。劉備進兵西川,黃忠在定軍山,以法正“反客為主“之謀,一馬當先砍殺夏侯淵,被曹軍圍住,又是趙雲殺入重圍,解救黃忠。曹軍聽到“常山趙雲”四字嚇得心驚膽寒。劉備稱趙雲“一身都是膽”,並封其為虎威將軍。西川平定,劉備自領益州牧,封趙雲為鎮遠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封趙雲為五虎大將之一。劉備死後,趙雲隨諸葛亮南征北戰,七十歲仍屢建奇功,後病重而死。
趙雲死後,孔明跌足何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以臂也。”總之,趙雲是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關羽,張飛,馬超等人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關羽剛愎自用,張飛殘暴凌下,馬超好逞匹夫之勇,只有趙雲兼有關羽之義,張飛之猛,馬超之勇,有智謀超群,見識高遠,不愧為蜀國棟樑。
在三國任務中,真正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應數趙雲。他不但無疑高強,而且還有勇有謀,辦事周密,見識超人,人品高尚。
趙雲生值東漢末年,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烽煙連綿。趙雲在這亂世中,頭腦清醒,表現出非凡的才智。
趙雲辦事謹慎周密。首先表現在擇主上。趙雲起初投奔公孫瓚。當時他的家鄉本來有實力最強大的袁紹,河北又是袁紹的根據地,可是他並沒有在擇主大事上草率,相反他要尋找真正忠君救民的賢德之人。此時公孫瓚為幽州刺史,開始時名聲不錯。於是趙雲慕名投奔公孫瓚麾下,立下不少戰功。但是後來公孫瓚因為得勢一時,便趾高氣揚,驕傲自大起來,而且嫉賢妒能,對人吹毛求疵。趙雲看透了他不是顯著,就藉口兄長去世,回家奔喪,離開了他。
趙雲是在公孫瓚麾下時遇見劉備的,兩人意氣相投,一見如故。當時劉備正處於危難之際,不僅沒有一兵一卒,而且又與關羽、張飛失散。但是趙雲卻能與劉備肝膽相照,親如手足。從此以後,趙雲一直在劉備身邊,一聲追隨劉備。劉備去世後,有盡忠於後主,死而後已。
在對待趙範獻嫂一事上趙雲的謹慎表現得特別充分。赤壁大戰後,趙雲領兵攻取桂陽,當時桂陽太守趙範知道沒有辦法同趙雲敵對,被迫投降。但是又不甘心,於是又生出一條美人計,硬要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不過趙雲心知肚明,知道趙範別有用心,所以堅決拒絕。後來孔明問起這件事事,趙雲回來說:“趙範既與某結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罵,一也;其婦再嫁,使失大節,二也;趙範初降,其心難測,三也。”可見他考慮問題確實周到。
趙雲又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五十五萬大軍南進,破荊州,下江陵,追進劉備,想一統江南。劉備勢孤力單,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追上,混戰中劉備丟失妻兒,只有百餘騎士隨行。而趙雲此時卻將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身抱弱子”,於亂軍之中,出生入死,拼命衝殺,力保甘夫人母子安全,最後懷抱阿斗回到劉備身邊,真是驚天地,泣鬼神,讓人由衷進配。後來在赤壁大戰前,孫劉聯合,共同對付曹操。孫權為結好劉備,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後來因為荊州問題兩家逐漸疏遠,而長生摩擦。公元212年,孫權派船前來接孫夫人會東吳,孫夫人事先不打招呼,想偷偷地把阿斗一起帶走。如果孫夫人真的達到目的,那麼西蜀則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勢。關鍵時刻,是趙雲再次冒著生命危險,與張飛勒兵截江,奪回阿斗。
趙雲秉公心,識大體,顧大局。公元214年,劉備攻取成都,自領益州牧,想把成都有名的住宅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有功將士,但是趙雲從大局出發,勸諫劉備說:“現在益州人民剛剛遭受戰火,戰爭創傷十分嚴重,我們還是應該把田宅全部歸還給他們,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然後再向他們徵收賦稅和要以,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心悅誠服。”因為趙雲的勸諫從大處著眼,入情入理,所以劉備當即心悅誠服地加以採納。
關羽失荊州後不久被殺害,劉備一時衝動,失去理智,要發傾國之兵討伐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趙雲從大局出發,看出這步棋極端錯誤,所以向劉備苦諫,力陳得失:“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曹操,那麼孫權自然降服。曹操雖然死了,曹丕已篡漢自立,應該說這正是我們順應人心攻打關中的時候。主公現在要做的是首先佔據黃河,渭水上游的險要之地,以此為出發點,討伐凶逆曹魏,關東義士一定會起來響應,裹糧策馬以迎王師。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不應該去同東吳開戰,如果兩家一開戰,不是馬上就會解決問題的,糾纏起來,只會對曹魏有利,”趙雲的分析中肯,深刻,表現出長遠的政治見識何軍事謀略。可惜的是,劉備沒有采納他的忠告,最後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損失慘重。夷陵戰敗,西蜀大傷元氣,而且嚴重影響了興漢大業。
趙雲不但兼備關羽之義和張飛之猛,而且具有馬超之勇,有著三國時期無人能及的膽識。當陽長坂坡,他於千軍萬馬之中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截江奪阿斗,他奮不顧身,跳上敵船,把阿斗搶回。平定漢中之戰,趙雲配合黃忠擷取曹操軍糧,黃忠身陷敵陣,遭到曹兵四面圍攻,而趙雲當時只帶了數十騎,奮勇衝殺,將黃忠就出重圍。回營之後情況危急,他又開啟營門,偃旗息鼓,令曹操遲疑不敢向前,不得不退走。趙雲乘機在營中擂響戰鼓,弓弩齊發,曹軍大敗,自相踐踏,掉進漢水者不計其數。次日,劉備到趙雲營寨知道趙雲救黃忠、拒漢水的戰功後,禁不住讚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並給趙雲起了個“虎威將軍”的稱號。
以趙雲智勇雙全之才,本來可以擔當大任,可惜的是他的才幹在蜀漢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