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6日,書城亞馬遜正式上線,當時的亞馬遜員工僅有9人,其中包括了貝索斯和他的妻子。1995年恰逢美國第一波網際網路泡沫,即使網上書城有再光明的前景,投資人也是小心翼翼。
當時,亞馬遜雖然在網站展示了100多萬本圖書,但實際是零庫存。那時候的亞馬遜其實有點像現在的“代跑腿”,使用者下單以後,貝索斯和他的員工們去找出版社買書,然後寄出去。
根據大西洋月刊的報道,亞馬遜賣出的第一本書是美國知名學者侯世達撰寫的《Fluid Concepts and Creative Analogies: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被一名科學家買走了,果然搞科學的人愛嘗試新物種。
1999年:從書到充值卡和拍賣
1999年,比較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哈利波特圖書系列大賣。亞馬遜在這一、兩年期間,透過發債券的形式,籌集到了22億美元,在尚未盈利時,開始開拓疆土。貝索斯認為,比起盈利,不如發現新商機、獲得領先技術。
亞馬遜將自己的經營範圍擴大了,開始賣玩具和電子產品,隨後還在美國和歐洲建立了7個物流中心,並領先eBay研發並申請了“一鍵下單”的專利。為了迎合當年消費者的習慣,亞馬遜還推出了充值卡片,方便線上購物。貝佐斯的事業歷程,總是與“快速反應”、“搶先一步”密不可分的。
不過,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亞馬遜一度陷入困境,華爾街分析師紛紛指責亞馬遜冒險進行品類擴張。當時,貝索斯不得不停掉一些在建的網上商品倉庫與配送中心,獲得喘息的機會。
2004年:全品類商城和搜尋系統完善
躲過生死劫後,亞馬遜簡化了網站的外觀,並加入了更多商品,家庭用品、嬰兒用品、美容用品,食品也處於測試階段,bookstore到everything store的雛形已經出現。
2004年,亞馬遜推出了名為A9的搜尋引擎。A9是一個帶有圖片的線上黃頁,A9提供了名為“Block View”的功能,與Google Maps的街景檢視類似。A9從亞馬遜龐大的產品類目中裡挑選出來最相關的產品,並對他們進行評分,按照相關順序展示給客戶。
與此同時,不務正業的貝索斯創辦了一家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
2008年:Kindle橫空出世,投身雲服務
2005年,推出Prime會員服務,成為如今拉動消費慾望最好的方式。截至今年6月底,有研究機構預測,美國亞馬遜的Prime會員也達到8500萬,相當於10個美華人裡就有3個購買了Prime服務。根據華爾街公司Needham統計,得益於會員服務Prime以及其電商市場的流行,到2021年,亞馬遜在零售市場份額可能將增至50%。
2006年,亞馬遜推了與電商網站看似毫無關係的雲服務,成為科技業內最早提供這一服務的公司。根據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亞馬遜發展雲業務的初衷是將公司的一部分機能擴充套件成平臺,以此對抗公司內部日漸低效和技術發展停滯的問題。截至2016年11月,亞馬遜AWS雲服務佔全球IaaS(基礎設施服務)公開市場45%的份額。
2008年,亞馬遜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史上最偉大的50款電子產品。無論在閱讀體驗上,還是在電子書的發展上,都起到了促進的作用。2012年Kindle有了一個大家庭,有許多不同型號的產品和功能。
儘管Kinlde並沒能打敗紙書,如今紙書和各式風格的書店又捲土重來,但是亞馬遜從kindle開始,深入佈局消費電子產品,將內容與硬體高度關聯起來,打造一個生態閉環。
2014年,亞馬遜上線了一款搭載智慧助手Alexa 的智慧音箱—Amazon Echo,據愛迪生研究公司的資料顯示,目前,有42%的亞馬遜Echo使用者擁有亞馬遜兩臺或更多臺裝置。如今智慧音箱類的產品,已經成為不少巨頭們爭搶的流量入口了。
如今:亞馬遜想賣什麼賣什麼
2016年亞馬遜網站的銷售額已達到1360億美元,2017年該公司市值已超過4900億美元,亞馬遜的業務幾乎覆蓋了你能想到的所有領域,從地球上最大的書店,變成了地球上範圍最廣的選擇。
在貝索斯的帶領下:亞馬遜就快成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擁有云端服務業最大市場佔率,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的網際網路公司……
最後,送上幾句貝索斯名言,感受一下亞馬遜秉承的文化:
關於策略:“亞馬遜有三大信條,這三大信條跟隨了我們18年,並帶來成功,那就是:客戶至上、發明創造和保持耐心。”
關於經營:“重點不是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而是自由現金流。”
關於創新:“我認為節約驅動創新,就像其他的剋制一樣管用。避免讓自己陷在死衚衕裡的唯一方法就是獨創一套自己的路數。”
關於對手:“不應該害怕我們的競爭對手,而要害怕我們的顧客,因為顧客手上才有錢,競爭對手絕對不會給我們錢。”
1995年7月16日,書城亞馬遜正式上線,當時的亞馬遜員工僅有9人,其中包括了貝索斯和他的妻子。1995年恰逢美國第一波網際網路泡沫,即使網上書城有再光明的前景,投資人也是小心翼翼。
當時,亞馬遜雖然在網站展示了100多萬本圖書,但實際是零庫存。那時候的亞馬遜其實有點像現在的“代跑腿”,使用者下單以後,貝索斯和他的員工們去找出版社買書,然後寄出去。
根據大西洋月刊的報道,亞馬遜賣出的第一本書是美國知名學者侯世達撰寫的《Fluid Concepts and Creative Analogies: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被一名科學家買走了,果然搞科學的人愛嘗試新物種。
1999年:從書到充值卡和拍賣
1999年,比較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哈利波特圖書系列大賣。亞馬遜在這一、兩年期間,透過發債券的形式,籌集到了22億美元,在尚未盈利時,開始開拓疆土。貝索斯認為,比起盈利,不如發現新商機、獲得領先技術。
亞馬遜將自己的經營範圍擴大了,開始賣玩具和電子產品,隨後還在美國和歐洲建立了7個物流中心,並領先eBay研發並申請了“一鍵下單”的專利。為了迎合當年消費者的習慣,亞馬遜還推出了充值卡片,方便線上購物。貝佐斯的事業歷程,總是與“快速反應”、“搶先一步”密不可分的。
不過,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亞馬遜一度陷入困境,華爾街分析師紛紛指責亞馬遜冒險進行品類擴張。當時,貝索斯不得不停掉一些在建的網上商品倉庫與配送中心,獲得喘息的機會。
2004年:全品類商城和搜尋系統完善
躲過生死劫後,亞馬遜簡化了網站的外觀,並加入了更多商品,家庭用品、嬰兒用品、美容用品,食品也處於測試階段,bookstore到everything store的雛形已經出現。
2004年,亞馬遜推出了名為A9的搜尋引擎。A9是一個帶有圖片的線上黃頁,A9提供了名為“Block View”的功能,與Google Maps的街景檢視類似。A9從亞馬遜龐大的產品類目中裡挑選出來最相關的產品,並對他們進行評分,按照相關順序展示給客戶。
與此同時,不務正業的貝索斯創辦了一家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
2008年:Kindle橫空出世,投身雲服務
2005年,推出Prime會員服務,成為如今拉動消費慾望最好的方式。截至今年6月底,有研究機構預測,美國亞馬遜的Prime會員也達到8500萬,相當於10個美華人裡就有3個購買了Prime服務。根據華爾街公司Needham統計,得益於會員服務Prime以及其電商市場的流行,到2021年,亞馬遜在零售市場份額可能將增至50%。
2006年,亞馬遜推了與電商網站看似毫無關係的雲服務,成為科技業內最早提供這一服務的公司。根據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亞馬遜發展雲業務的初衷是將公司的一部分機能擴充套件成平臺,以此對抗公司內部日漸低效和技術發展停滯的問題。截至2016年11月,亞馬遜AWS雲服務佔全球IaaS(基礎設施服務)公開市場45%的份額。
2008年,亞馬遜推出了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曾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史上最偉大的50款電子產品。無論在閱讀體驗上,還是在電子書的發展上,都起到了促進的作用。2012年Kindle有了一個大家庭,有許多不同型號的產品和功能。
儘管Kinlde並沒能打敗紙書,如今紙書和各式風格的書店又捲土重來,但是亞馬遜從kindle開始,深入佈局消費電子產品,將內容與硬體高度關聯起來,打造一個生態閉環。
2014年,亞馬遜上線了一款搭載智慧助手Alexa 的智慧音箱—Amazon Echo,據愛迪生研究公司的資料顯示,目前,有42%的亞馬遜Echo使用者擁有亞馬遜兩臺或更多臺裝置。如今智慧音箱類的產品,已經成為不少巨頭們爭搶的流量入口了。
如今:亞馬遜想賣什麼賣什麼
2016年亞馬遜網站的銷售額已達到1360億美元,2017年該公司市值已超過4900億美元,亞馬遜的業務幾乎覆蓋了你能想到的所有領域,從地球上最大的書店,變成了地球上範圍最廣的選擇。
在貝索斯的帶領下:亞馬遜就快成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擁有云端服務業最大市場佔率,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的網際網路公司……
最後,送上幾句貝索斯名言,感受一下亞馬遜秉承的文化:
關於策略:“亞馬遜有三大信條,這三大信條跟隨了我們18年,並帶來成功,那就是:客戶至上、發明創造和保持耐心。”
關於經營:“重點不是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而是自由現金流。”
關於創新:“我認為節約驅動創新,就像其他的剋制一樣管用。避免讓自己陷在死衚衕裡的唯一方法就是獨創一套自己的路數。”
關於對手:“不應該害怕我們的競爭對手,而要害怕我們的顧客,因為顧客手上才有錢,競爭對手絕對不會給我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