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古文字,今人釋讀甲骨文就說明甲骨文到今文字發生了形變,在漢字形變過程中,第一個環節就是甲骨形變,即甲骨文形變周篆,西周金文屬於中間的過度字形。甲骨形變最突出的變化,也是最突出的結果就是文字出現了規整的偏旁部首,因此,簡單講,甲骨形變的核心就是偏旁部首的形成。我想,隨著甲骨文釋讀的深入,在文字學領域一定會誕生一個分支——偏旁部首學
如何研究偏旁部首的形成原因,是一個關於方法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切入點找對了,彎路會少走一些。我找到的切入點就是漢字的主客觀系統,這在前文已有詳述。利用漢字主客觀系統反觀甲骨文,就會發現甲骨文的主客觀系統已經形成,客觀系統類的象形、指事、會意特徵所佔比重卻還是很高,但甲骨卜辭所記種種,說明甲骨文是當時的常用字、王用字,且漢語語法已經形成。這一反一正的對比說明甲骨文是從象形文字過度過來的,是經過人為抽象加工的古意猶存的文字。因此,我在釋讀甲骨文過程中,總是把甲骨文字素視為某種象形而不是今天的字形,努力尋找這種象形的本物,進而發現偏旁部首究竟怎樣從甲骨文中脫穎而出的。甲骨形變的規律總結起來大致有三種,即形變、形轉、形訛、意轉。
規律一:形變是指在甲骨形變過程中,前後字形變化不大或存在明顯傳承關係的一種現象。我們不少甲骨文都是透過這一方法釋讀出來的。
甲骨文 X 被釋為兌,字形也極為一致,但構成甲骨文兌字的八和兄,實際是指神、大和祝,即神祝或大祝,本義是與占卜或祭祀有關的。故《易》曰“兌,為巫為口。”
規律二:形轉是指在甲骨形變過程中,前後字形變化較大,傳承關係幾乎看不出來的一種現象。
甲骨文 被釋為辰,金文寫作 ,甲骨文到金文字形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到了篆文 顯然就遠離了甲骨文辰的字形了,我們無法發現甲骨文辰竟是規和矩的合文。
規律三:形訛是指在甲骨形變過程中,前後字形的變化超出了字義內涵的一種現象。
甲骨文 被釋為狩,我認為這就是“伏”字,這是典型的形訛。伏,金文作 ,篆書作 ,今文的“亻”旁是甲骨文“丫”形一步步形訛而成的。甲骨文伏本義是一種祭祀禮儀,不是俘獲獵物。伏羲也不是人名,而是太古時期的祭祀禮。
甲骨文 被釋為車,這是一個標準的象形字,但金文 只是用車的主要特徵——車輪,替代了甲骨文車,且一直被沿用至今文車。其實,金文 形在甲骨文當中並不是車字,外形雖是車輪但本義是車輪轉動的原理以及旋轉的現象,即輪軸關係。這個形訛導致我們對甲骨文中許多與“車”相關的文字無法釋讀,特別是導致我們無法解釋東、曹二字的本源,而對重、童、運等字也無法釋讀。比如,動字本義是用力使車輪轉動;軎字本義是軸頭的扣件;叀字本義車軸頭,專字本義是掌控車軸。甲骨文可釋為專,但甲骨文 不是專,而是輁字。甲骨卜辭(粹149)應釋為:…九示自大乙至祖丁其比矦輁。甲骨卜辭(前5·9·2)應釋為:癸亥卜王貞餘其比矦輁。所謂“比矦”,就是執行大射禮的規制;“輁”,《儀禮·既夕》侇床輁軸。《注》輁狀如長床,穿桯前後,著金而關軸。我認為輁有可能是指祖先的牌位,或與拱義同。故“矦輁”不是名為矦專的人,“比矦輁”是以大射禮的規制,敬奉、祭祀先祖。
甲骨文 被釋為曹,金文寫作 ,甲骨文曹到金文曹只有口中一個黑點的差異,這多出來的一個黑點改變了後人對曹字的正確理解。甲骨文曹是象形字,是兩個東西置於缶上;金文曹是會意字,那個黑點是會意甲骨文曹的那兩個東西不是放在缶上的,而是要插在缶中的。但是,到了篆文曹,後人把會意的那個黑點變成了一橫,導致“心、裡”的會意直接變成了日字。
規律四:意轉是指甲骨形變過程中,周人根據甲骨文源物或生活習俗所具有的一些特徵,對甲骨文進行了細化、分類,創造出了偏旁部首,不僅結束了象形造字的歷史,開創了分類造字的歷史,而且,從義、形兩方面規範了造字的範圍,降低了造字難度,方便了文字的沿用和發展。比如:
1、周人根據甲骨文口字的源物——缶,創造出了口、缶、瓦、石等部首。這裡包含了甲骨文源物的形狀、名稱、材質等。如果把形訛也算在內,一部分日部的文字也是由甲骨文口字形變過來的。
2、周人根據甲骨文衣字的源物——蛇蛻,除了創造出了衣部,還創造出了也、心、 、镸等部首及字根。這裡包含了甲骨文源物的形狀、屬性、特徵等。甲骨卜辭中常見“田衣”的“衣”很有可能是指成年的大蛇,或指河套地帶。
3、周人根據四川成都當地一些部族的祭祀習慣,將甲骨文 形變為蜀。
4、周人根據甲骨文 所含有的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的意思,創造了申、壽部首和字根。
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沿用和發展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金文到篆文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上面這些規律或現象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形聲。形聲的出現突破了那個時代漢字發展曾經遵循的規律和發展的軌跡,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石鼓文在偏旁部首以及字形上顯示出了複雜和繁瑣的變化,這不符合那個時代社會發展對漢字的需求,它不是主流,它是甲骨形變的分支。把楚文字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楚文字是文字突變現象,它雜亂的形變和簡化現象,形聲、假借的頻繁,都表明楚文字是奮起直追的結果,這說明楚文字是後起之秀,與楚文化曾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社會背景是相符的。儘管如此,楚文字快速形成和完善所大量使用的形聲、假借、專注以及字形簡化等對後世漢字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綜上可以看出,甲骨形變是一個複雜但並非沒有規律可循的過程,形變甚至導致字義的改變或丟失。但漢字的主客觀系統告訴我們,古文字的客觀系統比今文字比重大,甲骨文是古文字,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古老,其客觀系統比甲骨文比重還要大,那就是象形文字,象何物之形呢?早期生活的事物、現象。因此,研究甲骨文第一個要抓住的就是甲骨文字素與早期生活的關係。第二個要抓住的是從甲骨形變的規律入手,把象形、指事、會意以及字形簡化放在首位,排除形聲、假借、專注特徵的干擾,達到把甲骨文研究往甲骨文之前推進的目的。
甲骨文是古文字,今人釋讀甲骨文就說明甲骨文到今文字發生了形變,在漢字形變過程中,第一個環節就是甲骨形變,即甲骨文形變周篆,西周金文屬於中間的過度字形。甲骨形變最突出的變化,也是最突出的結果就是文字出現了規整的偏旁部首,因此,簡單講,甲骨形變的核心就是偏旁部首的形成。我想,隨著甲骨文釋讀的深入,在文字學領域一定會誕生一個分支——偏旁部首學
如何研究偏旁部首的形成原因,是一個關於方法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切入點找對了,彎路會少走一些。我找到的切入點就是漢字的主客觀系統,這在前文已有詳述。利用漢字主客觀系統反觀甲骨文,就會發現甲骨文的主客觀系統已經形成,客觀系統類的象形、指事、會意特徵所佔比重卻還是很高,但甲骨卜辭所記種種,說明甲骨文是當時的常用字、王用字,且漢語語法已經形成。這一反一正的對比說明甲骨文是從象形文字過度過來的,是經過人為抽象加工的古意猶存的文字。因此,我在釋讀甲骨文過程中,總是把甲骨文字素視為某種象形而不是今天的字形,努力尋找這種象形的本物,進而發現偏旁部首究竟怎樣從甲骨文中脫穎而出的。甲骨形變的規律總結起來大致有三種,即形變、形轉、形訛、意轉。
規律一:形變是指在甲骨形變過程中,前後字形變化不大或存在明顯傳承關係的一種現象。我們不少甲骨文都是透過這一方法釋讀出來的。
甲骨文 X 被釋為兌,字形也極為一致,但構成甲骨文兌字的八和兄,實際是指神、大和祝,即神祝或大祝,本義是與占卜或祭祀有關的。故《易》曰“兌,為巫為口。”
規律二:形轉是指在甲骨形變過程中,前後字形變化較大,傳承關係幾乎看不出來的一種現象。
甲骨文 被釋為辰,金文寫作 ,甲骨文到金文字形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到了篆文 顯然就遠離了甲骨文辰的字形了,我們無法發現甲骨文辰竟是規和矩的合文。
規律三:形訛是指在甲骨形變過程中,前後字形的變化超出了字義內涵的一種現象。
甲骨文 被釋為狩,我認為這就是“伏”字,這是典型的形訛。伏,金文作 ,篆書作 ,今文的“亻”旁是甲骨文“丫”形一步步形訛而成的。甲骨文伏本義是一種祭祀禮儀,不是俘獲獵物。伏羲也不是人名,而是太古時期的祭祀禮。
甲骨文 被釋為車,這是一個標準的象形字,但金文 只是用車的主要特徵——車輪,替代了甲骨文車,且一直被沿用至今文車。其實,金文 形在甲骨文當中並不是車字,外形雖是車輪但本義是車輪轉動的原理以及旋轉的現象,即輪軸關係。這個形訛導致我們對甲骨文中許多與“車”相關的文字無法釋讀,特別是導致我們無法解釋東、曹二字的本源,而對重、童、運等字也無法釋讀。比如,動字本義是用力使車輪轉動;軎字本義是軸頭的扣件;叀字本義車軸頭,專字本義是掌控車軸。甲骨文可釋為專,但甲骨文 不是專,而是輁字。甲骨卜辭(粹149)應釋為:…九示自大乙至祖丁其比矦輁。甲骨卜辭(前5·9·2)應釋為:癸亥卜王貞餘其比矦輁。所謂“比矦”,就是執行大射禮的規制;“輁”,《儀禮·既夕》侇床輁軸。《注》輁狀如長床,穿桯前後,著金而關軸。我認為輁有可能是指祖先的牌位,或與拱義同。故“矦輁”不是名為矦專的人,“比矦輁”是以大射禮的規制,敬奉、祭祀先祖。
甲骨文 被釋為曹,金文寫作 ,甲骨文曹到金文曹只有口中一個黑點的差異,這多出來的一個黑點改變了後人對曹字的正確理解。甲骨文曹是象形字,是兩個東西置於缶上;金文曹是會意字,那個黑點是會意甲骨文曹的那兩個東西不是放在缶上的,而是要插在缶中的。但是,到了篆文曹,後人把會意的那個黑點變成了一橫,導致“心、裡”的會意直接變成了日字。
規律四:意轉是指甲骨形變過程中,周人根據甲骨文源物或生活習俗所具有的一些特徵,對甲骨文進行了細化、分類,創造出了偏旁部首,不僅結束了象形造字的歷史,開創了分類造字的歷史,而且,從義、形兩方面規範了造字的範圍,降低了造字難度,方便了文字的沿用和發展。比如:
1、周人根據甲骨文口字的源物——缶,創造出了口、缶、瓦、石等部首。這裡包含了甲骨文源物的形狀、名稱、材質等。如果把形訛也算在內,一部分日部的文字也是由甲骨文口字形變過來的。
2、周人根據甲骨文衣字的源物——蛇蛻,除了創造出了衣部,還創造出了也、心、 、镸等部首及字根。這裡包含了甲骨文源物的形狀、屬性、特徵等。甲骨卜辭中常見“田衣”的“衣”很有可能是指成年的大蛇,或指河套地帶。
3、周人根據四川成都當地一些部族的祭祀習慣,將甲骨文 形變為蜀。
4、周人根據甲骨文 所含有的迴圈往復、週而復始的意思,創造了申、壽部首和字根。
從甲骨文到金文,漢字沿用和發展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金文到篆文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上面這些規律或現象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形聲。形聲的出現突破了那個時代漢字發展曾經遵循的規律和發展的軌跡,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石鼓文在偏旁部首以及字形上顯示出了複雜和繁瑣的變化,這不符合那個時代社會發展對漢字的需求,它不是主流,它是甲骨形變的分支。把楚文字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楚文字是文字突變現象,它雜亂的形變和簡化現象,形聲、假借的頻繁,都表明楚文字是奮起直追的結果,這說明楚文字是後起之秀,與楚文化曾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的社會背景是相符的。儘管如此,楚文字快速形成和完善所大量使用的形聲、假借、專注以及字形簡化等對後世漢字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綜上可以看出,甲骨形變是一個複雜但並非沒有規律可循的過程,形變甚至導致字義的改變或丟失。但漢字的主客觀系統告訴我們,古文字的客觀系統比今文字比重大,甲骨文是古文字,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古老,其客觀系統比甲骨文比重還要大,那就是象形文字,象何物之形呢?早期生活的事物、現象。因此,研究甲骨文第一個要抓住的就是甲骨文字素與早期生活的關係。第二個要抓住的是從甲骨形變的規律入手,把象形、指事、會意以及字形簡化放在首位,排除形聲、假借、專注特徵的干擾,達到把甲骨文研究往甲骨文之前推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