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期間媽媽最好守著孩子
都說春天是斷奶的最
佳時機,相信不少媽媽已經在籌備斷奶計劃了。但看似簡單的斷奶,就像是孩子和媽媽必須要邁過的一個坎,邁得好,皆大歡喜。邁得不好,則容易給孩子的安全感埋下隱患。
對於斷奶,每個媽媽總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把孩子送回老家,一週就斷了;媽媽出門住幾天,自然而然就斷了;把乳頭上抹上紅顏色、辣椒水,孩子就不敢再吃了;別離開孩子,孩子容
易沒有安全感……到底該如何做呢?這些
做法有哪些利弊?讓我們來調查一下。
孩子多大斷奶好?
最好在一歲至一歲半之間斷
孩子應該吃奶吃到幾歲?對於這個問題,每個媽媽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媽媽三四個月就給孩子斷了,有的媽媽在孩子週歲時啟動斷奶計劃,有的媽媽響應聯合國倡議打算母乳餵養到兩歲,還有的媽媽甚至打算讓孩子自然離乳。到底何時給孩子斷奶最合適呢?專家們的意見集中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
為什麼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斷最好?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心理教師張小燕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小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沒有自我意識,這時候他與媽媽是一體的。後來他會慢慢出現自我意識,然後與媽媽劃清界限並最終成長為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嬰兒自我意識出現的時間一般在一歲左右。這時候媽媽就應該適時考慮斷奶了。”
這一時期斷奶的意義是什麼?張小燕表示,如果順應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在孩子自我意識成長時斷奶可以減少母乳對他的牽絆,讓他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對外面世界的探索上。
斷晚了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張小燕提醒,斷奶過程最好在一歲半之前完成。如果再往後延,會讓孩子對母乳、對媽媽特別依戀,這將對孩子的自我形成產生一定的阻礙,會延長和媽媽的分離期,對孩子邊界意識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簡單說,就是孩子到了應該到探索外界的時候,但是總有乳房的誘惑一直在把他往回牽。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張小燕說。
濟南市心園心理諮詢工作室主任孫靜表示,有些孩子會吃奶吃到六七歲、甚至八九歲。從臨床的案例來看,這些孩子中不少存在著邊界不清晰,對社會適應能力差的問題。其中,一些情況嚴重的孩子完全沒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可以說是得了“精神軟骨症”。
太早斷奶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不少媽媽在孩子三四個月的時候就斷奶了,在張小燕看來,如果沒有非常過硬的客觀原因,媽媽們最好不要過早給孩子斷奶。對小嬰兒來說,母乳不僅能給他提供豐富的營養,還是讓他建立安全感的絕佳渠道。“媽媽的眼神、懷抱、餵奶時的撫摸對嬰兒來說都是莫大的幸福。如果早早就剝奪這種幸福,就相當於把嬰兒從襁褓裡甩出去一樣殘忍。”斷奶期間媽媽要不要離開?
出去躲一週?把孩子送回老家?在家陪孩子?每一種方案都有無數的擁護者。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哪一種方式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別和孩子分離超過36個小時
孫靜表示,在孩子小時候,母親和孩子分離最好不要超過36個小時。這個資料也是由權威調查得出的。如果寶寶長時間離開母親,會陷入比較模糊的狀態。在孩子2歲內,尤其是1歲半內,如果母親長時間消失會讓孩子特別慌亂,長大後甚至可能會存在目標感不強,方向感不強的問題。同樣,在斷奶這一對孩子影響深遠的重要時刻,媽媽更要陪在孩子身邊。
邊黎表示,即使媽媽白天需要上班,下班時最好採取點小措施來彌補一下孩子,比如給孩子帶好約定的禮物等。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不能吃奶了但是媽媽還在,媽媽還是會一樣愛他。
媽媽的決心最重要
很多媽媽斷奶計劃功虧一簣,是因為對斷奶計劃不夠堅定,往往孩子一哭就妥協了。殊不知,這樣不僅折(了孩子,還會增加以後斷奶的困難。
邊黎表示,在斷奶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媽媽的決心。如果媽媽有足夠的決心,孩子很快便能接受這個事實。如果媽媽自己猶豫不決,孩子很快便能捕捉到這個資訊從而哭鬧得更厲害。
循序漸進斷奶最理想
孫靜表示,在斷母乳問題上,系統脫敏的方式最理想。這種方法具體操作起來就是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在減少餵養次數的過程中,母親還要注意及時給孩子尋找合適的替代品。這種做法,能讓斷奶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對孩子的傷害最低。
抹辣椒油、貼膠布可取麼?
不少媽媽喜歡在乳房上貼上膠布或者抹上辣椒油、風油精等東西來嚇退寶寶。這種方法可取麼?
抹東西本身傷害性並不大
孫靜表示,靠貼膠布、抹上辣椒油等方法來斷奶,其實是一種厭惡療法。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對一些味道比較排斥,但總體而言並不是嚴重的影響。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家長可以試一試。
孫靜強調,所謂的傷害小是建立在媽媽守在家,並對孩子斷奶做好足夠心理鋪墊的基礎上。生活中,很多媽媽往往把孩子當成被動的執行者。這種突然性才是對孩子最有傷害的事實所在。“抹東西的傷害比不上突然斷奶的傷害,但是這些傷害都抵不上媽媽離家的傷害大。”
斷奶前要做足心理鋪墊
孩子並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很多媽媽在斷奶前會借鑑奶精靈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當寶寶出生時,在奶精靈的幫助下吃到了母乳。寶寶長大了,奶精靈就要道別去幫助別的小寶寶了。對此,邊黎表示,寶寶斷奶前家長一定要進行必要的心理鋪墊。用故事為斷奶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會讓寶寶更容易接受這一事實。
必要提醒
邊黎建議,媽媽們最好挑選一個合適的假期斷奶。如果在工作日斷奶,則要將自己的行蹤告知孩子。如果下定堅決斷奶,態度一定要堅決。不能因寶寶一時哭鬧而妥協。
斷奶之前與家人溝通,對寶寶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探討。家人態度一致很重要,因為關鍵時刻爸爸繃不住了的例子比比皆是。
斷奶期間,媽媽要格外關心寶寶,花較多時間陪伴他、安慰他,讓他意識到斷奶不等於媽媽不愛他。
斷奶期間媽媽最好守著孩子
都說春天是斷奶的最
佳時機,相信不少媽媽已經在籌備斷奶計劃了。但看似簡單的斷奶,就像是孩子和媽媽必須要邁過的一個坎,邁得好,皆大歡喜。邁得不好,則容易給孩子的安全感埋下隱患。
對於斷奶,每個媽媽總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把孩子送回老家,一週就斷了;媽媽出門住幾天,自然而然就斷了;把乳頭上抹上紅顏色、辣椒水,孩子就不敢再吃了;別離開孩子,孩子容
易沒有安全感……到底該如何做呢?這些
做法有哪些利弊?讓我們來調查一下。
孩子多大斷奶好?
最好在一歲至一歲半之間斷
孩子應該吃奶吃到幾歲?對於這個問題,每個媽媽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媽媽三四個月就給孩子斷了,有的媽媽在孩子週歲時啟動斷奶計劃,有的媽媽響應聯合國倡議打算母乳餵養到兩歲,還有的媽媽甚至打算讓孩子自然離乳。到底何時給孩子斷奶最合適呢?專家們的意見集中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
為什麼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斷最好?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心理教師張小燕表示,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小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沒有自我意識,這時候他與媽媽是一體的。後來他會慢慢出現自我意識,然後與媽媽劃清界限並最終成長為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嬰兒自我意識出現的時間一般在一歲左右。這時候媽媽就應該適時考慮斷奶了。”
這一時期斷奶的意義是什麼?張小燕表示,如果順應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在孩子自我意識成長時斷奶可以減少母乳對他的牽絆,讓他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對外面世界的探索上。
斷晚了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張小燕提醒,斷奶過程最好在一歲半之前完成。如果再往後延,會讓孩子對母乳、對媽媽特別依戀,這將對孩子的自我形成產生一定的阻礙,會延長和媽媽的分離期,對孩子邊界意識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簡單說,就是孩子到了應該到探索外界的時候,但是總有乳房的誘惑一直在把他往回牽。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張小燕說。
濟南市心園心理諮詢工作室主任孫靜表示,有些孩子會吃奶吃到六七歲、甚至八九歲。從臨床的案例來看,這些孩子中不少存在著邊界不清晰,對社會適應能力差的問題。其中,一些情況嚴重的孩子完全沒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可以說是得了“精神軟骨症”。
太早斷奶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不少媽媽在孩子三四個月的時候就斷奶了,在張小燕看來,如果沒有非常過硬的客觀原因,媽媽們最好不要過早給孩子斷奶。對小嬰兒來說,母乳不僅能給他提供豐富的營養,還是讓他建立安全感的絕佳渠道。“媽媽的眼神、懷抱、餵奶時的撫摸對嬰兒來說都是莫大的幸福。如果早早就剝奪這種幸福,就相當於把嬰兒從襁褓裡甩出去一樣殘忍。”斷奶期間媽媽要不要離開?
出去躲一週?把孩子送回老家?在家陪孩子?每一種方案都有無數的擁護者。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哪一種方式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別和孩子分離超過36個小時
孫靜表示,在孩子小時候,母親和孩子分離最好不要超過36個小時。這個資料也是由權威調查得出的。如果寶寶長時間離開母親,會陷入比較模糊的狀態。在孩子2歲內,尤其是1歲半內,如果母親長時間消失會讓孩子特別慌亂,長大後甚至可能會存在目標感不強,方向感不強的問題。同樣,在斷奶這一對孩子影響深遠的重要時刻,媽媽更要陪在孩子身邊。
邊黎表示,即使媽媽白天需要上班,下班時最好採取點小措施來彌補一下孩子,比如給孩子帶好約定的禮物等。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不能吃奶了但是媽媽還在,媽媽還是會一樣愛他。
媽媽的決心最重要
很多媽媽斷奶計劃功虧一簣,是因為對斷奶計劃不夠堅定,往往孩子一哭就妥協了。殊不知,這樣不僅折(了孩子,還會增加以後斷奶的困難。
邊黎表示,在斷奶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媽媽的決心。如果媽媽有足夠的決心,孩子很快便能接受這個事實。如果媽媽自己猶豫不決,孩子很快便能捕捉到這個資訊從而哭鬧得更厲害。
循序漸進斷奶最理想
孫靜表示,在斷母乳問題上,系統脫敏的方式最理想。這種方法具體操作起來就是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在減少餵養次數的過程中,母親還要注意及時給孩子尋找合適的替代品。這種做法,能讓斷奶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對孩子的傷害最低。
抹辣椒油、貼膠布可取麼?
不少媽媽喜歡在乳房上貼上膠布或者抹上辣椒油、風油精等東西來嚇退寶寶。這種方法可取麼?
抹東西本身傷害性並不大
孫靜表示,靠貼膠布、抹上辣椒油等方法來斷奶,其實是一種厭惡療法。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對一些味道比較排斥,但總體而言並不是嚴重的影響。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家長可以試一試。
孫靜強調,所謂的傷害小是建立在媽媽守在家,並對孩子斷奶做好足夠心理鋪墊的基礎上。生活中,很多媽媽往往把孩子當成被動的執行者。這種突然性才是對孩子最有傷害的事實所在。“抹東西的傷害比不上突然斷奶的傷害,但是這些傷害都抵不上媽媽離家的傷害大。”
斷奶前要做足心理鋪墊
孩子並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很多媽媽在斷奶前會借鑑奶精靈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當寶寶出生時,在奶精靈的幫助下吃到了母乳。寶寶長大了,奶精靈就要道別去幫助別的小寶寶了。對此,邊黎表示,寶寶斷奶前家長一定要進行必要的心理鋪墊。用故事為斷奶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會讓寶寶更容易接受這一事實。
必要提醒
邊黎建議,媽媽們最好挑選一個合適的假期斷奶。如果在工作日斷奶,則要將自己的行蹤告知孩子。如果下定堅決斷奶,態度一定要堅決。不能因寶寶一時哭鬧而妥協。
斷奶之前與家人溝通,對寶寶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探討。家人態度一致很重要,因為關鍵時刻爸爸繃不住了的例子比比皆是。
斷奶期間,媽媽要格外關心寶寶,花較多時間陪伴他、安慰他,讓他意識到斷奶不等於媽媽不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