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夏天的故事

    舞蹈和戲劇、音樂一樣,在穩固與宣揚有關新加坡多民族的象徵性構想上起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創造馬來亞新文化”的口號,新文化包括三種成分:華族文化、馬來族文化和印族文化。新加坡的舞蹈家們所編排的包含各民族舞蹈元素的節目廣受歡迎。融合各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讓所有的參與者彼此產生了友好感,和睦的社會關係令人印象深刻,有助於建立不同民族之間的友情。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種象徵關係也非常重要,因為它鮮活地表明瞭由多種族群構成的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新加坡式的多民族舞蹈,是指華族、馬來族、印度族舞蹈在一個節目裡同時出現,透過表演,表達民族和諧共處的主題。新加坡舞蹈中的多元文化主義有三個層面:一是多民族舞蹈。二是舞蹈編導與舞蹈員學習他民族的舞蹈,如馬來人學習華族舞蹈,華人學習印度舞,印度人學習馬來舞。三是舞蹈家們採用其他民族的題材進行創作。新加坡步入現代化的建設程序後,舞蹈成為文化表達的重要部分,是凝聚多民族共同體的一大媒介。舞蹈就像語言一樣,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文化的融合和互滲時常是自然形成的。在每一次的表演中,不同民族編舞家將自己的傳統文化精神、審美觀念、舞蹈動作和技巧加以展示,在與其他舞蹈家的交流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為他們的舞蹈創作開啟一片新天地。例如,馬來族舞蹈家就受到華族舞的影響,也在他們的舞蹈裡使用紅綢或膠州秧歌的扇花。編舞家將從其他文化資源中吸收的編舞觀念整合起來,加以利用,這種博採眾長的創作手法,體現於諸多編舞家的舞蹈創作中。先驅舞蹈家顏明理便是其中一位,她學了印度舞、馬來舞和芭蕾舞,堅信學習與編排多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她提出:“學習馬來舞或印度舞的表演知識,有助於我們領會我們的文化傳統的價值。”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多元主義文化社會的發展,成立了官方的多元文化舞蹈團體。新加坡文化部在1970年成立了國家舞蹈團,1971年人民協會成立了表演華族舞、馬來舞、印度舞的專業文工團。國家舞蹈團的首任編舞家李淑芬女士來自臺灣,在日本接受過舞蹈教育的她,熱情地投入多民族舞蹈的創作中。國家舞蹈團成立後,她為該團創作了大量作品,在主題和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例如在新加坡150週年紀念活動中,她為人民協會編排的《祖國頌歌》,展現了新加坡從一個漁村發展成現代化海港的歷史程序。在國家舞蹈團期間,她和同事們創作了幾個同類風格的作品,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團結的節奏》、《胡姬花》、《漁民舞曲》,表現不同民族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團結精神。這些多民族舞蹈作品都呈現出了多民族舞蹈的新面貌,凝聚了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編舞家的集體智慧和心血。1987年,新加坡成立了專業芭蕾舞蹈團,在創辦人及藝術總監吳素琴和鄧添福的領導下,力求創新,努力探索具有新加坡多元文化色彩的芭蕾舞藝術,積累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古典及現代芭蕾舞保留劇目。為了更好地發展新加坡的舞蹈,新加坡國家劇場舞蹈協會從國外邀請了一批有卓越成就的教師前來指導和主持工作。這些特邀前來的編舞家包括了西爪哇面具舞專家阿拜蘇巴加(AbaySubardja)、蘇門答臘舞蹈家碟迪魯當(DeddyLuthan)、馬來舞蹈家納斯倫達魯薩蘭(NasrunDarussalam)、巴東舞蹈專家湯依努(TomIbnun)、爪哇日惹學派的米羅多(M.Miroto)以及來自馬來半島東北部的馬來舞蹈家阿曼奧(AhmadOmarHiIbrahim)。這些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編舞家為新加坡的馬來舞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如巽他(Sundanese)舞、米南加(Minangkabau)舞、爪哇舞、巴釐舞、馬來民間舞和吉蘭丹宮廷舞。在外國舞蹈家的鼓勵下,新加坡的馬來舞蹈家在傳統馬來舞蹈上加以創新,廣泛地吸取了其他種族文化藝術中的精髓,在創作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除了官方舞蹈團在各種場合中呈獻多元民族舞蹈之外,還有許多民間團體也自發地演出多民族舞蹈。如新加坡鳳凰舞蹈團、晉江會館舞蹈團、華族舞蹈團、聚舞坊、麟記舞蹈團、福建會館舞蹈團、舞躍舞鄉、武吉巴督舞蹈團等,都在多民族舞蹈的創作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這些舞蹈家的不懈努力,推動了新加坡舞蹈事業穩步向前發展。在新加坡,不僅專業的表演團體支援多元舞蹈相融合的活動,許多學校也鼓勵來自不同族群的學生一起演出多民族舞蹈。從1966年開始,教育部舉辦了“青年節”,為學校的孩子們提供了欣賞其他民族舞蹈以及學習多種民族舞蹈的機會。新加坡的學校每年都會在7月21日這一天慶祝種族和諧,在這一天,學生們會欣賞到華族舞、印度舞和馬來舞,以及主要由以上三大民族學生聯合出演的“多民族舞蹈”。此外,新加坡國內還會舉辦舞蹈節,涵蓋芭蕾舞、現代舞、弗朗明哥、另類實驗作品、傳統舞等舞蹈型別,相比於戲劇或音樂等其他早就在新加坡培養了穩固觀眾群的表演藝術形式,舞蹈雖仍顯“小眾”,但已有一部分人透過舞蹈節的演出和活動,逐漸萌發了對舞蹈的熱情。多民族舞蹈在新加坡的文化程序中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它的象徵意義得到了參與者的理解與支援。多民族舞蹈是多民族團結互助的象徵,透過舞蹈表達對不同族群的友好。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新加坡被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廣為沿用,其意義則依舞蹈家自身的理解而有所不同。正如在舞蹈中看到的一樣,個體和總體的關係是和諧的。新加坡多民族舞蹈的象徵性在凝聚了個人舞蹈風格的同時保留了差異性,更多是包容的意義。如今,在文化符號“共同形式”的框架下,新加坡的舞蹈家努力創作出具有個性的舞蹈,不斷地將差異性轉換成藝術的統一性。文化符號將舞蹈演出的參與者,即表演者與觀眾聯合起來,他們以舞蹈作為表達方式,向觀眾展示著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毫無疑問,多民族舞蹈加深了新加坡不同種族和宗教之間的理解,增強了社會凝聚力。現今,新加坡種類紛繁的舞蹈已在世界的舞臺上嶄露頭角,編導們透過舞蹈讓觀眾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資訊、能量和感動,並經由舞蹈對現實折射出映象,緊貼時代脈搏,觀覽世界動向。多元主義精神鼓舞了來自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創新發展並構建成一種新加坡特色的多元文化主義舞臺藝術。現代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熱溼氣重身體會有“1大、2少、3多”的現象,具體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