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計劃制定的程式
(一) 可行性分析 也即對現今物流情況的廣泛評價,包括三個部分: 1、外部市場評價,即對趨勢和客戶所要求的服務需求的審視。其目的在於把客戶對公司物流能力變化的感覺和期望予以記錄和格式化。 具體的評價專案從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三個方面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趨勢:如供應商提供什麼樣的增值服務?客戶訂貨形勢如何改變?關於物流活動如購買數量、包裝、家庭傳送、產品質量、客戶的趨向如何? (2)企業能力:企業內部化或外部獲取資源增值服務的對比分析,如何提高物流績效,如何隨顧客購買形勢等趨向的變化而改變。 (3)競爭能力:競爭對手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與供應商進行溝通,競爭對手向客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及競爭對手如何隨客戶購買形勢等趨向的變化而改變的。 2、企業內部評價,即對企業主要資源如工作人員、裝置、設施、關係和資訊等的審視,尤其要對現行系統的能力及缺陷做出廣泛的評價。其評價必須考慮程式、政策和每個主要物流活動的關鍵指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客戶服務:客戶服務的資訊流是怎樣的,如何做出對訂單的決策,客戶服務的衡量標準及績效水平是什麼。 (2)原材料管理:首先審視透過工廠與分銷中心的原材料流的合理性,其次考慮生產計劃和時間表決策是如何制定的,最後看原材料管理績效如何衡量。 (3)運輸:審視整個運輸流程當前使用的運輸方式、訂貨量和運輸量的概況,如何決定每次運輸的方式及承運人的選擇問題,運輸的績效水平怎樣,如何衡量。 (4)庫存:審視當前使用的儲存和裝卸設施的功能,管理者如何依據資訊做出庫存管理決策以及庫存的績效水平和績效衡量方法是什麼。 3、技術評價,即對關鍵物流技術的應用和能力的評價,包括運輸、儲存、原材料處理、包裝和資訊處理等方面。技術評價考慮的是關於先進技術及應用新技術潛力的公司的能力。如能否透過第三方提供的原材料處理能力提高物流績效?衛星及掃描通訊技術對物流績效的影響?技術評價的內容包括:預測技術、訂貨入賬技術、訂貨程式、EDI技術、長褲運作技術、決策支援系統技術等方面。 (二)確定專案計劃 1、確定目標 目標的確定是計劃編制的導向,目標規定了市場和產業細分、修正的時間框架和所要求的特定績效,這些要求又通常界定了特定的服務水平。例如:訂單收到後兩天內,90%的所有訂貨應予以傳送。延期交貨最多不超過兩天等。 2、考慮限制約束條件 在企業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基礎上,管理人員會對允許系統修正的範圍做出限制。這種限制的性質取決於個別企業的特定環境。限制約束條件會影響整體的計劃程式,其目的在於使計劃具有一個可操作性的範圍和一個明確的起始點。 3、確定衡量標準 可行性分析中強調了發展管理績效標準的需要,這些標準透過對成本結構和績效懲罰的確認以及提供評價成功的方法來指導計劃。標準要恰當的反映總的物流系統情況,而且一旦形成,標準必須貫徹始終。衡量標準必須包括說明成本要素,諸如運輸、庫存和定貨處理是如何計算的,並需包括詳細的財務會計附件以及有關客戶衡量的詳述和計算方法。 4、選擇分析技術 (1)分析技術範圍從簡單的手工方法到複雜的計算機決策支援系統。一旦確定了目標和約束條件,計劃必須識別不同的技術方法並選擇最好的技術方法。 (2)對分析技術的選擇,必須考慮評估專案的問題及所需的資訊,特別是必須識別和評估關鍵的績效衡量標準及物流系統範圍。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所要求資料的可用性和格式要求。 5、制定工作計劃 即確定完成計劃所需的時間和資源。計劃中的一個最普遍的錯誤便是低估了完成一項計劃任務所需的時間,超時需要更多的費用,而且減少了計劃的可信度。 (三) 收集資料資料進行分析 資料收集程式始於可行性評估,但仍需詳細的資料說明來為資料分析乃至制定計劃做準備。需要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 (1)銷售和客戶訂貨。年度銷售預測、每月的銷售百分比及季節分佈型別,通常對決定物流量和活動水平是必需的。根據市場和運輸量的大小來決定運輸形式同樣需要歷史上客戶訂單樣本。 (2)運輸資料要求包括所使用的運輸方式的數目與型別、運輸方式所選擇的準則、費率和運達時間以及運輸規則政策。 (3)物流空間量度也需要特定的客戶資料,有效地物流管理必須考慮同跨越空間距離移動產品相聯絡的成本和時間。 (4)有關渠道結構的分析,必須透過對原料和部件的分類來確認比較與製造和採購有關的成本。其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有:工廠的數目與坐落位置、產品的混合、生產精度計劃和季節性因素。必須確認與庫存轉移、重新訂貨以及倉庫加工處理有關的政策和成本,尤其是庫存控制規劃和產品分配程式,這兩者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必須考慮每一個現今的和潛在的倉庫運作成本、能力、產品混合、儲存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必須注意資料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利用資料收集結果和技術選擇來制定和評估物流管理計劃方案,方案的評價與分析必須用手工或電子的手段確定每個方案的相關績效特徵。選擇時應考慮到 管理的政策及實施,包括諸如分銷中心數目、庫存目標水平或者運量大小的概況等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 (四) 建議並實施計劃 所選擇的方案經過分析,經審視後向管理層推薦。這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1、確認最佳方案 多個方案往往具有相似的或可比的結果,必須對每個方案的績效特徵和條件進行比較,以確認兩個或三個最好的選擇。通常“最佳”的標準便是:以最小的總成本取得所期望的服務目標。 2、成本收益分析 對計劃方案的評價即是對各種可能的情況就現在的成本情況及服務能力與計劃中的條件進行比較分析。理想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對方案就一個基準期進行比較,然後進行跨某個計劃時期的比較運作。從這種分析評估中可得到典型的結果和建議,以支援計劃方案的選擇。 3、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考慮計劃環境與假設一致的機率和有關係統改變的潛在危險。外在風險主要是需求績效週期和競爭行為有關的不確定性;內在風險主要來源於勞工和生產率、企業戰略改變以及可用資源的變化。對這些風險必須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估,以便為管理層提供指導和論證。
物流管理計劃制定的程式
(一) 可行性分析 也即對現今物流情況的廣泛評價,包括三個部分: 1、外部市場評價,即對趨勢和客戶所要求的服務需求的審視。其目的在於把客戶對公司物流能力變化的感覺和期望予以記錄和格式化。 具體的評價專案從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三個方面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趨勢:如供應商提供什麼樣的增值服務?客戶訂貨形勢如何改變?關於物流活動如購買數量、包裝、家庭傳送、產品質量、客戶的趨向如何? (2)企業能力:企業內部化或外部獲取資源增值服務的對比分析,如何提高物流績效,如何隨顧客購買形勢等趨向的變化而改變。 (3)競爭能力:競爭對手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與供應商進行溝通,競爭對手向客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及競爭對手如何隨客戶購買形勢等趨向的變化而改變的。 2、企業內部評價,即對企業主要資源如工作人員、裝置、設施、關係和資訊等的審視,尤其要對現行系統的能力及缺陷做出廣泛的評價。其評價必須考慮程式、政策和每個主要物流活動的關鍵指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客戶服務:客戶服務的資訊流是怎樣的,如何做出對訂單的決策,客戶服務的衡量標準及績效水平是什麼。 (2)原材料管理:首先審視透過工廠與分銷中心的原材料流的合理性,其次考慮生產計劃和時間表決策是如何制定的,最後看原材料管理績效如何衡量。 (3)運輸:審視整個運輸流程當前使用的運輸方式、訂貨量和運輸量的概況,如何決定每次運輸的方式及承運人的選擇問題,運輸的績效水平怎樣,如何衡量。 (4)庫存:審視當前使用的儲存和裝卸設施的功能,管理者如何依據資訊做出庫存管理決策以及庫存的績效水平和績效衡量方法是什麼。 3、技術評價,即對關鍵物流技術的應用和能力的評價,包括運輸、儲存、原材料處理、包裝和資訊處理等方面。技術評價考慮的是關於先進技術及應用新技術潛力的公司的能力。如能否透過第三方提供的原材料處理能力提高物流績效?衛星及掃描通訊技術對物流績效的影響?技術評價的內容包括:預測技術、訂貨入賬技術、訂貨程式、EDI技術、長褲運作技術、決策支援系統技術等方面。 (二)確定專案計劃 1、確定目標 目標的確定是計劃編制的導向,目標規定了市場和產業細分、修正的時間框架和所要求的特定績效,這些要求又通常界定了特定的服務水平。例如:訂單收到後兩天內,90%的所有訂貨應予以傳送。延期交貨最多不超過兩天等。 2、考慮限制約束條件 在企業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基礎上,管理人員會對允許系統修正的範圍做出限制。這種限制的性質取決於個別企業的特定環境。限制約束條件會影響整體的計劃程式,其目的在於使計劃具有一個可操作性的範圍和一個明確的起始點。 3、確定衡量標準 可行性分析中強調了發展管理績效標準的需要,這些標準透過對成本結構和績效懲罰的確認以及提供評價成功的方法來指導計劃。標準要恰當的反映總的物流系統情況,而且一旦形成,標準必須貫徹始終。衡量標準必須包括說明成本要素,諸如運輸、庫存和定貨處理是如何計算的,並需包括詳細的財務會計附件以及有關客戶衡量的詳述和計算方法。 4、選擇分析技術 (1)分析技術範圍從簡單的手工方法到複雜的計算機決策支援系統。一旦確定了目標和約束條件,計劃必須識別不同的技術方法並選擇最好的技術方法。 (2)對分析技術的選擇,必須考慮評估專案的問題及所需的資訊,特別是必須識別和評估關鍵的績效衡量標準及物流系統範圍。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所要求資料的可用性和格式要求。 5、制定工作計劃 即確定完成計劃所需的時間和資源。計劃中的一個最普遍的錯誤便是低估了完成一項計劃任務所需的時間,超時需要更多的費用,而且減少了計劃的可信度。 (三) 收集資料資料進行分析 資料收集程式始於可行性評估,但仍需詳細的資料說明來為資料分析乃至制定計劃做準備。需要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 (1)銷售和客戶訂貨。年度銷售預測、每月的銷售百分比及季節分佈型別,通常對決定物流量和活動水平是必需的。根據市場和運輸量的大小來決定運輸形式同樣需要歷史上客戶訂單樣本。 (2)運輸資料要求包括所使用的運輸方式的數目與型別、運輸方式所選擇的準則、費率和運達時間以及運輸規則政策。 (3)物流空間量度也需要特定的客戶資料,有效地物流管理必須考慮同跨越空間距離移動產品相聯絡的成本和時間。 (4)有關渠道結構的分析,必須透過對原料和部件的分類來確認比較與製造和採購有關的成本。其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有:工廠的數目與坐落位置、產品的混合、生產精度計劃和季節性因素。必須確認與庫存轉移、重新訂貨以及倉庫加工處理有關的政策和成本,尤其是庫存控制規劃和產品分配程式,這兩者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必須考慮每一個現今的和潛在的倉庫運作成本、能力、產品混合、儲存水平和服務能力。 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必須注意資料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利用資料收集結果和技術選擇來制定和評估物流管理計劃方案,方案的評價與分析必須用手工或電子的手段確定每個方案的相關績效特徵。選擇時應考慮到 管理的政策及實施,包括諸如分銷中心數目、庫存目標水平或者運量大小的概況等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 (四) 建議並實施計劃 所選擇的方案經過分析,經審視後向管理層推薦。這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1、確認最佳方案 多個方案往往具有相似的或可比的結果,必須對每個方案的績效特徵和條件進行比較,以確認兩個或三個最好的選擇。通常“最佳”的標準便是:以最小的總成本取得所期望的服務目標。 2、成本收益分析 對計劃方案的評價即是對各種可能的情況就現在的成本情況及服務能力與計劃中的條件進行比較分析。理想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對方案就一個基準期進行比較,然後進行跨某個計劃時期的比較運作。從這種分析評估中可得到典型的結果和建議,以支援計劃方案的選擇。 3、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考慮計劃環境與假設一致的機率和有關係統改變的潛在危險。外在風險主要是需求績效週期和競爭行為有關的不確定性;內在風險主要來源於勞工和生產率、企業戰略改變以及可用資源的變化。對這些風險必須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評估,以便為管理層提供指導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