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69109692826

    詩的風骨 思的鋒芒

    ——讀曾卓的《懸崖邊的樹》

    李小波

    作者將生命濃縮成一棵樹,用這獨特的比喻告訴人們:生命象一棵樹,註定要孤獨地承愛許多風雨,美好的結局往往在驚心動魄的經歷之後,關鍵就在於我們有足夠的毅力和膽量去奮戰,去拼搏!

    綜觀全詩,作者似乎並沒有大悲大喜,寫景抒情都是平平淡淡,娓娓道來,但是讀起來十分清新自然,似乎悟出了一些生命的真諦。

    賞析;

    如果你的生活正處於懸崖之上,你該如何面對生活?那就做這棵樹吧:在逆境中飛翔!

    曾卓十七歲開始寫詩,抗戰時期是活躍在詩壇上的“七月派”詩人之一。解放前出版了詩集《門》和長詩《母親》,真實地記錄了抗戰時期大後方知識青年追求光明的艱辛歷程。他1955年因“胡風事件”的株連被迫擱筆,在新時期終於又恢復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詩筆為新時代歌唱。1981年出版的詩集《懸崖邊的樹》就以其能真摯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靈魂世界而產生巨大影響。讀這些毫不矯情的詩章,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戰士被集體拋棄後的孤獨、痛苦,以及重新獲得接納後的喜悅與激動。使我們能想見到在他的情感世界與哲思領域中激起的點滴浪花。

    感情真摯,形象鮮明是曾卓詩的主要特點。其代表作《懸崖邊的樹》就借一棵“即將傾跌進深谷的樹”來託物寄興,塑造了一位遭狂風襲擊,臨近懸崖而頑強生活著的不屈的戰士形象。這棵懸崖邊的樹儘管被“不知道是什麼奇異的風”吹到了“臨近深谷的懸崖上”,它的身體也彎曲成了“風的形狀”,孤寂而痛苦,但它卻仍像是“要展翅飛翔”……很顯然,這棵樹是無數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徵。曾經有過的荒誕歲月和咄咄怪事在詩人心靈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記,於是詩人便以濃烈的歷史感和時代感融於自己的一顆赤子之心,唱出了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

    詩歌其實是詩人心靈的再現,是詩人魂魄的顯像,從這個角度來說,《懸崖邊的樹》也表明了詩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風骨,他守住了自己作為思者、詩人的操守,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這種操守對詩人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守護好心靈的淨土詩人才能創作出高潔的詩歌。然而有好多詩人失去或畸形了這種操守,把放浪形骸或遊戲繆斯當作了一種時髦,至使聖潔的詩歌創作日益世俗與膚淺。正因如此,重提老詩人們的風骨與人格顯得更為必要了。

    “懸崖邊的樹”“孤獨地站在那裡”,“顯得寂寞而又倔強”,這一孤絕的形象首先進入讀者的頭腦,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和廣闊的想象。正橡老詩人艾青所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詩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象”(《艾青談詩》),而只有具備了正直的人格與很高的藝術修養,詩人才能有高尚而鮮明的想象。這棵“樹”像一位飽經滄桑的孤獨老人,受盡了各種冤屈和磨礪,而且“似乎即將躍進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飛翔”。一個騰飛的形象,不是心中滿懷憧憬與希翼,對前途忠貞而信任的人,是怎麼也不會想象得到的。這就像著名詩評家趙國泰所言的涉及到一個“詩人的道德形象”的問題。這種“道德”要求詩人的精神要朝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超升。

    許多優秀的詩人。就是以自己獨特的道德形象知著於世的,像艾青的“火把”形象,公劉的“駱駝”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則是這樣一個懸崖邊的樹一樣倔強的“老水手”。正像趙國泰老師在一篇短文中對曾老的評價一樣,“人生之階,曾以巨齒啃噬過他的繆斯心跡,但他道義在胸,鼓棹於川,直面社會人生,以目盡天涯的襟抱,以帶有自身體溫的聲音,呼喚煌煌高岸的理想。”曾老引“樹”為道德形象,這就意味著其在身心各方面遭受巨大的打擊之後。不會沉淪,不會妥協,仍要以火熱的心靈去直麵人生,去直面歷史,去追求光明和未來。讓後來者有“前車之鑑”,也為他們指出前進的方向。這就是詩人傲岸風骨的力量之所在。

    在《懸崖邊的樹》這首詩中,“樹”只是一個切入點,在它身上融入了詩人豐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寓人,借物起興,給人以深廣的聯想與領悟。在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現了一個思者的鋒芒。使人們能從具象的詩句中看出使人警醒,啟人睿智的思想。讀這首詩,使我們有一種深切的認識,那便是在詩與思之間並沒有截然的鴻溝,可以透過詩的形象性來發掘出隱於其中的哲思。那種把詩情與理性看成絕對的對立物的觀點,只能導致詩歌內容的表層化和思想的淺薄。

    那棵“孤獨地站在那裡/顯得寂寞而又倔強”的懸崖邊的樹不僅是無辜遭難的革命者的身影,更是詩人曾卓孤傲而火熱的品格與風骨的影象。正是有了這種精神風貌,曾老才能經受風雨,寫出一首又一首像《懸崖邊的樹》這樣格調清新,富於哲理的詩歌 1981年 曾卓

      當我年輕的時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爾抬頭

      遙望六十歲,像遙望

      一個遠在異國的港口

      經歷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而今我到達了,

      有時回頭遙望我年輕的時候,

      像遙望迷失在煙霧中的故鄉

      曾卓的這首《我遙望》抒寫自己的人生感悟。其特點有:

      一、今昔對比,迴環復沓。年輕時盼年老,年老時望年輕。人生在兩次“遙望”,今昔對比這中,時空轉換之間,畫了一個圓。

      二、設喻精巧,和諧貼切。全詩以航海遠行這一中心比喻貫穿始終;將生活喻為“海洋”,而“六十歲”相對於年輕的“我”,自然就是一個“遠在異國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滿誘惑。人生路上的悲歡離合當然就恰似航行中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這些比喻密切聯絡,和諧統一,組成了一條意蘊豐富,搖曳多姿的比喻鏈,自然貼切,精妙傳神。

      三、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本詩篇幅雖然短小,但其所表達的哲理耐人尋味:既要勇敢地衝向未來,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時光。只有這樣,在回首往事的時候,才能無怨無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qoo z1用的什麼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