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職業女性的最佳代表——“女性著名科學家”是一個要求頗為苛刻的標籤。近現代以來,中國能夠當得起這個稱謂的人鳳毛麟角。細心梳理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女性著名科學家”故事你會發現,她們身上似乎有一些共性美德,而這種美德對當下的職業女性而言,亦頗具啟發價值。
林巧稚的最美善德:非常重視“漏掉的內容”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女,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一次考試中,林巧稚教授要求醫學生們觀察孕婦的分娩過程,然後寫出一份病歷記錄,以此來評定他們的臨床能力。婦產科的大權威做主考,醫學生們既興奮,又緊張,仔細觀察並思索後,寫下了自己認為滿意的病歷。結果卻出乎意料,僅有一份病歷被評為“優”,其他均不及格。醫學生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好硬著頭皮向林巧稚教授請教。林巧稚嚴肅地說:“你們的記錄沒有錯誤,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東西。”
“漏掉了什麼呢?”大家反覆檢視,實在想不出漏掉了什麼,又不敢多問,只好偷偷地看了一下那份“優秀”病歷。結果他們發現,各項記錄其實都沒有區別,只是那份病歷裡多了一句話:“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
幾十年後,這些醫學生很多已經成為醫學界的精英和翹楚,但他們仍然記得那個Sunny燦爛的午後,林巧稚教授對自己的莊嚴教誨。“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這是一位從醫50載、桃李滿天下的醫學科學家對臨床工作的深刻感悟: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生必須有一顆仁愛慈悲的心。
何澤慧的最美善德:堅持爭取“屬於我的東西”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傑出的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何澤慧6歲進入振華女子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她在這裡度過了12年。1932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何澤慧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她同級的28個物理系新生中有8名女生。可能是覺得女生學物理比較難,而且物理系的畢業生將來有可能要從事與戰爭相關的工作。雖然當時清華大學招女學生,但當時的系主任葉企孫主張“女生一個不要”。
何澤慧性格中有很積極的一面,就是不服輸,堅持爭取。在得知可能被勸到其他系之後,何澤慧“挺身而出”和女同學們一起據理力爭:“你們為什麼在考試成績之外設立一個性別條件?你招生的時候沒有說啊?”最後,系裡只好同意她們先試讀一學期。
經過幾輪淘汰,最初的28名新生只剩下10人,何澤慧是勝利者之一。有人說,何澤慧的這一選擇,至少決定了她後來的人生道路上兩個極為重要的事件:一是她因此而成為舉世矚目的核物理學家,二是在物理系得以結識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同班同學錢三強。
陸婉珍的最美善德: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
陸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女,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家,中國石油分析領域的先驅。
1955年,美國歸來的女博士陸婉珍被分配到了石油部石油煉製研究所,負責組建分析研究組。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煉油科研一片空白。分析研究組組長陸婉珍僅有的是一本《全國科學規劃》和十個本科畢業生。規劃倒是周詳,一一列明瞭石油化學分析所需的各種色譜、光譜、質譜等物理儀器和分析方法。儀器可以進口,可是,用這些儀器去做什麼?自己從大學到博士,沒有學過,跟分析化學可是兩回事啊!陸婉珍犯了難。去找領導,領導答覆:這是你的事!
這句話強烈地刺激了陸婉珍。那一晚,她久久沒有睡著。回國是自己選擇的,做分析化學雖說是組織的分配,但也是自己同意的啊!這時,她想起了自己父親當年叮囑她的話:“決定了的事就不要再猶豫,大膽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於是,陸婉珍決定自立自強,從一點一滴做起,盡手中之力引進裝置、翻譯材料。最終,在陸婉珍的帶領下,她們建成了一個擁有光譜、色譜、熱分析、X-衍射,質譜、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門類齊全、人員配套、國內第一流的分析研究中心,贏得廣泛讚譽。
後來,每談起這一段往事,陸婉珍常勸一些焦躁的年輕人:“要想成功,必須拋卻功利心。不論做學問、做人,都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要順其自然,從點滴做起,功夫到了,自然會積涓流以成大海。”“年輕人要懂得寬容,與人交往時要知道合作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團結別人、融入集體,共同努力。”寬容、豁達、有原則、有遠見、淡泊名利,正是她這些優秀的品質,把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學生團結在一起,形成了異常有戰鬥力的科研團隊。
屠呦呦的最美善德:從不抱怨 特立獨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今),女,藥學家,青蒿素髮現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25歲那年,以優異成績從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藥、炮製及化學等中藥研究,一干就是半個世紀。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研究院條件非常艱苦,裝置極為簡陋,只有用於土法提煉的七口大缸和幾間平房,但是,屠呦呦從不抱怨,一心撲在工作上。那時,她身患結核病,仍然堅持去野外採集標本,認真實驗,從不耽誤。短短几年裡,她的半邊蓮和中藥銀柴胡兩項生藥學研究成果,相繼被收入《中藥志》。
屠呦呦是特立獨行的!就是到了85歲的高齡,獲得無數榮譽後,她也是依然如此,或許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就需要這種風格。但這種風格往往是不受領導待見的,甚至是很討厭的。
因發明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乘機飛往瑞典,接受諾獎前。國家衛計委、國內外媒體記者前往機場送行,如此級別的官員前往送機,這規格、這待遇可謂之高,這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可屠呦呦明知領導會在VIP廳等候,她老人家就是“不買帳”,硬是一人低調地走了普通通道,留下一堆記者和其他領導在VIP廳乾等。這也再一次凸現了屠呦呦是特立獨行的性格。
作為職業女性的最佳代表——“女性著名科學家”是一個要求頗為苛刻的標籤。近現代以來,中國能夠當得起這個稱謂的人鳳毛麟角。細心梳理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女性著名科學家”故事你會發現,她們身上似乎有一些共性美德,而這種美德對當下的職業女性而言,亦頗具啟發價值。
林巧稚的最美善德:非常重視“漏掉的內容”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女,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一次考試中,林巧稚教授要求醫學生們觀察孕婦的分娩過程,然後寫出一份病歷記錄,以此來評定他們的臨床能力。婦產科的大權威做主考,醫學生們既興奮,又緊張,仔細觀察並思索後,寫下了自己認為滿意的病歷。結果卻出乎意料,僅有一份病歷被評為“優”,其他均不及格。醫學生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只好硬著頭皮向林巧稚教授請教。林巧稚嚴肅地說:“你們的記錄沒有錯誤,但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東西。”
“漏掉了什麼呢?”大家反覆檢視,實在想不出漏掉了什麼,又不敢多問,只好偷偷地看了一下那份“優秀”病歷。結果他們發現,各項記錄其實都沒有區別,只是那份病歷裡多了一句話:“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
幾十年後,這些醫學生很多已經成為醫學界的精英和翹楚,但他們仍然記得那個Sunny燦爛的午後,林巧稚教授對自己的莊嚴教誨。“產婦的額頭有豆大的汗珠”,這是一位從醫50載、桃李滿天下的醫學科學家對臨床工作的深刻感悟:醫學不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生必須有一顆仁愛慈悲的心。
何澤慧的最美善德:堅持爭取“屬於我的東西”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傑出的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何澤慧6歲進入振華女子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她在這裡度過了12年。1932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何澤慧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她同級的28個物理系新生中有8名女生。可能是覺得女生學物理比較難,而且物理系的畢業生將來有可能要從事與戰爭相關的工作。雖然當時清華大學招女學生,但當時的系主任葉企孫主張“女生一個不要”。
何澤慧性格中有很積極的一面,就是不服輸,堅持爭取。在得知可能被勸到其他系之後,何澤慧“挺身而出”和女同學們一起據理力爭:“你們為什麼在考試成績之外設立一個性別條件?你招生的時候沒有說啊?”最後,系裡只好同意她們先試讀一學期。
經過幾輪淘汰,最初的28名新生只剩下10人,何澤慧是勝利者之一。有人說,何澤慧的這一選擇,至少決定了她後來的人生道路上兩個極為重要的事件:一是她因此而成為舉世矚目的核物理學家,二是在物理系得以結識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同班同學錢三強。
陸婉珍的最美善德: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
陸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女,分析化學與石油化學家,中國石油分析領域的先驅。
1955年,美國歸來的女博士陸婉珍被分配到了石油部石油煉製研究所,負責組建分析研究組。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煉油科研一片空白。分析研究組組長陸婉珍僅有的是一本《全國科學規劃》和十個本科畢業生。規劃倒是周詳,一一列明瞭石油化學分析所需的各種色譜、光譜、質譜等物理儀器和分析方法。儀器可以進口,可是,用這些儀器去做什麼?自己從大學到博士,沒有學過,跟分析化學可是兩回事啊!陸婉珍犯了難。去找領導,領導答覆:這是你的事!
這句話強烈地刺激了陸婉珍。那一晚,她久久沒有睡著。回國是自己選擇的,做分析化學雖說是組織的分配,但也是自己同意的啊!這時,她想起了自己父親當年叮囑她的話:“決定了的事就不要再猶豫,大膽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於是,陸婉珍決定自立自強,從一點一滴做起,盡手中之力引進裝置、翻譯材料。最終,在陸婉珍的帶領下,她們建成了一個擁有光譜、色譜、熱分析、X-衍射,質譜、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門類齊全、人員配套、國內第一流的分析研究中心,贏得廣泛讚譽。
後來,每談起這一段往事,陸婉珍常勸一些焦躁的年輕人:“要想成功,必須拋卻功利心。不論做學問、做人,都不要太功利,不要太浮躁,要順其自然,從點滴做起,功夫到了,自然會積涓流以成大海。”“年輕人要懂得寬容,與人交往時要知道合作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團結別人、融入集體,共同努力。”寬容、豁達、有原則、有遠見、淡泊名利,正是她這些優秀的品質,把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學生團結在一起,形成了異常有戰鬥力的科研團隊。
屠呦呦的最美善德:從不抱怨 特立獨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今),女,藥學家,青蒿素髮現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25歲那年,以優異成績從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畢業,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藥、炮製及化學等中藥研究,一干就是半個世紀。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研究院條件非常艱苦,裝置極為簡陋,只有用於土法提煉的七口大缸和幾間平房,但是,屠呦呦從不抱怨,一心撲在工作上。那時,她身患結核病,仍然堅持去野外採集標本,認真實驗,從不耽誤。短短几年裡,她的半邊蓮和中藥銀柴胡兩項生藥學研究成果,相繼被收入《中藥志》。
屠呦呦是特立獨行的!就是到了85歲的高齡,獲得無數榮譽後,她也是依然如此,或許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就需要這種風格。但這種風格往往是不受領導待見的,甚至是很討厭的。
因發明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乘機飛往瑞典,接受諾獎前。國家衛計委、國內外媒體記者前往機場送行,如此級別的官員前往送機,這規格、這待遇可謂之高,這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可屠呦呦明知領導會在VIP廳等候,她老人家就是“不買帳”,硬是一人低調地走了普通通道,留下一堆記者和其他領導在VIP廳乾等。這也再一次凸現了屠呦呦是特立獨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