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工男讀歷史

    唐朝皇帝對付宦官勢力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皇帝和宦官們爭奪權力,準備攘內之後安外,這樣的皇帝結局必定不好,包括唐順宗、唐文宗;第二種是皇帝、大臣聯合宦官勢力對付藩鎮,只要軍事上取得勝利,往往可以自然而然的從宦官手中收回權力,至少也能抑制,一般稱為中興,包括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

    唐文宗即位之時,宦官勢力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不少宰相級大臣成了宦官勢力的代言人,這也是這段時期文官黨爭的根源。宦官勢力如此興盛,唐文宗的爺爺唐憲宗是被宦官殺死的,他的哥哥唐敬宗死亡過程也有宦官參與,唐文宗更是宦官直接從十六王宅中隨便挑選出來的,他之後的唐武宗、唐宣宗也是如此。唐文宗作為一個喜歡讀李世民《貞觀政要》的青年皇帝,當然也有重現高祖、太宗大唐榮光的理想。

    不過,唐文宗並沒有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於當時的大唐帝國來說,如果藩鎮是癌症級別的問題,宦官不過是牛皮癬級別的。而且在對付藩鎮方面,宦官勢力中還是有些力量可以藉助的,唐文宗錯誤的選擇了第一種方法以圖復興大唐,不但沒能解決藩鎮問題,更是讓宦官勢力“覺醒”,進一步把唐王朝推入深淵。

    (新疆唐墓出土宦官俑)

    唐文宗第一次剷除宦官勢力的計劃失敗。

    唐文宗頗有書生氣,選的幫手同樣是個書呆子。這人是宋申錫,由於對唐文宗絕對忠誠且支援剷除宦官計劃而被提拔為宰相,但書呆子對上宦官這些底層流氓出身的人物,結果可想而知。

    宋申錫需要幫手,於是找到了當時的京兆尹王璠,這人原本就是依附宦官起家的非著名奸臣前宰相李逢吉一夥兒的骨幹成員之一,幾乎沒有猶豫就把整個計劃出賣給了宦官。當時宦官管事兒的是王守澄,王守澄就安排人舉報宋申錫有另立他人為帝的言行,並主動請纓要率領200騎兵殺光宋申錫全家。唐文宗當然知道訊息洩露了,只能在保住自己的前提下儘量保護宋申錫,最後宋申錫被貶官開州(現重慶)司馬,不久死在那裡。

    這個事情發生在太和五年(831年),由於沒有對宦官造成傷害,所以唐文宗得以繼續和宦官們相安無事。

    (唐文宗章陵)

    唐文宗第二次剷除宦官勢力的計劃破產。

    四年後的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第二次策劃剷除宦官勢力計劃,這次他找的不是文官了,而是兩個社會底層出身的流氓。第一個是鄭注,一個擅於揣摩上位者心思的醫生;第二個是李訓,剛才提到的李逢吉的侄子,也是個投機小人。

    要說流氓的策劃比書呆子要縝密、狠辣的多,他們商量,李訓在朝中聯絡長安非宦官勢力所屬武裝力量,鄭注到長安西邊不遠的鳳翔擔任節度使掌握兵權。並藉助大宦官王守澄死後出殯的機會,鄭注在城外殺光出席葬禮的宦官,李訓關閉城門在城內動手殺人。

    計劃不錯,但資訊有誤,王守澄的葬禮只有一些小宦官會出城參加,宦官大頭目一個也不去。這種情況下,唐文宗只得臨時改變計劃,提前發動,要利用李訓組織的武裝力量對付宦官。

    於是,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在皇城最北邊大明宮召開朝會之時,有大臣上奏,皇城南端左金吾衛官衙石榴樹上突降甘露,這是吉兆。

    到了含元殿,唐文宗安排宦官大頭目仇士良、魚弘志去左金吾衛衙門檢視,皇帝興致如此之高,這兩個大宦官也不能掃興安排底下人去,於是帶著幾個護衛離開。

    這兩人畢竟是職業軍人,到了左金吾衛衙門就感覺不對,不但陪同他們一同前往的左金吾衛大將軍面色緊張,更是發現帷幕後面似乎有人在埋伏,於是當機立斷逃回含元殿,這個左金吾衛大將軍也不是什麼能夠隨機應變的厲害人物,竟然讓這幾人逃走了。

    仇士良、魚弘志回去之後,毫不猶豫的抬著唐文宗的步輦逃入後宮,李訓等人在含元殿安排的數百士兵仍然沒有起到作用。

    兩個宦官大頭目到了安全位置之後,稍微一想就知道每個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就是唐文宗安排的要殺光自己等人,李訓等人都是同謀。那還客氣什麼,調動神策禁軍千人,全副武裝殺入皇城各衙門辦公場所,見人就殺,沒來得及逃走的六百多大小官吏全部被殺。

    隨後,神策軍城內大搜捕,有關人員大多被擒被殺,幾個主要人物都是全家殺光,其中必定有不少無辜的,全城死亡人數高達數千人。

    李訓當時逃離了長安,但不久就被抓獲殺死;鄭注在鳳翔軍中,宦官安排軍中監軍宦官殺掉;唐文宗徹底成了宦官勢力的傀儡,不久就鬱鬱而終。

    甘露之變是唐朝宦官“覺醒”的一次重大事件,宦官不再是一個個獨立的爭權奪利的權臣,而是開始轉變為一個有理想、有組織的政治團體,“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之後的唐朝皇帝再也不能視宦官為可以輕易殺掉的家奴,包括實現會昌中興的唐武宗、大中之治的唐宣宗,最多是抑制或者是制衡,想連根拔除已不可能。

    古代認為彗星是不祥之兆,著名的哈雷彗星76年迴歸一次,唐代先後出現過三次,第一次是武則天篡唐,第二次是安史之亂吐蕃入侵,第三次就是甘露之變,這三次都是同一級別的重大災難。當然,這只是封建迷信的巧合。

  • 2 # 廣東阿俊

    歷史上有兩次“甘露之變”,一是司馬昭弒君,二是唐文宗奪權。

    兩次“甘露之變”,都有相同之處:皇權衰弱,大權旁落;均以失敗告終。

    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大權在權臣手中,後者是大權在宦官手中。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是最嚴重的三大問題,皇帝們卻往往無力解決。

    在唐文宗登基以後,發動了“甘露之變”,試圖去解決宦官專政的問題。然而,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非但沒有解決宦官問題,反而削弱了皇權,連唐文宗都被軟禁起來,鬱鬱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時期的文武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