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五霸”,可是後來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五霸”說呢?根本原因是後人在對此的理解上的錯誤造成的。應當說,最先提出“五霸”的人,誰是“五霸”,他是清楚的,聽的人也是清楚的,無需多說。然而,後來時過境遷,人們只是記住了“五霸”這個詞,便以自已的理解開始構造新的“五霸”說,這樣就把“五霸”問題搞亂了。
在先秦,最先將“五霸”問題搞亂了的是荀子。可是,當代史學家金景芳先生卻對《荀子 ·王霸》中的“五霸”說推崇備至,說:“《荀子·王霸》說五霸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墨子·所染》關於五霸的觀點與荀子同。關於五霸為誰的說法雖然很多,荀子、墨子乃是先秦舊說,自可依據”。(5)
金先生認為,荀子《王霸》的“五霸”說是“先秦舊說”,實非。首先,荀子沒有確定的 “五霸”說。荀子在《荀子》一書中不只一個“五霸”說,誠然《王霸篇》認為是“齊桓、晉文、楚莊、昊闔閭、越勾踐”,而且《議兵篇》亦說:“齊桓、晉文、楚莊、昊闔閭、越勾踐,是皆和齊之兵也……故可以霸,不可以王”;但是,《成相辭》中卻有這樣的話:“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這就清楚地表明,荀子還有另外一種“五霸”說,這種“五霸”說與其《王霸》中的不一樣,這種“五霸”說中包括“秦穆公”,而《王霸》中的不包括“秦穆公”。這樣,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有幾個“五霸”?如果說只有一個,那麼荀子本人一下子就提出了兩個,豈不是自相矛盾?如果有兩個以上的“五霸”,豈不隨便找五個“霸”均可叫“五霸”?那麼,關於“五霸”問題的任何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荀子根本就不懂什麼是“五霸”。金景芳讀《荀子》,只看到了一個“五霸 ”說,還認為是“先秦舊說,自可依據”,這是欠妥的。
第二,《墨子·所染》的“五霸”說,雖與《荀子·王霸》的說法相同,但無法印證《荀子·王霸》中的“五霸”說是對的。誠然,《所染》說過:“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從時間上來講,墨子早於荀子,墨子的時代距“五霸”也較近,但具體涉及到《所染篇》,情況就不同了。《所染》非是墨子手跡,乃後學穿鑿,這是任何一個讀《墨子》的人都有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所以,《所染篇》極有可能是墨子後學因循《荀子》所致。因此,金先生用《墨子·所染》來證明《荀子·王霸》的“五霸”說是“先秦舊說”亦難於成立。搞亂“五霸 ”問題的罪魁是荀子,而不是墨子。
第三,《荀子·王霸》的“五霸”說與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五霸”一詞的背景不合。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五霸”一詞是魯成公二年,那時“吳闔閭、越勾踐”的爺爺也許才會吃奶,他們兩個有什麼資格奢佔“五霸”的席位呢?
自荀子開了一個壞頭以後,接著班固在《白虎通》中一下子列舉了三個“五霸”說:即“ 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自此,各家紛紛提出自已的“五霸”說,弄得“五霸”說滿天飛,後來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四與蔣炯在《重論文齋筆錄》卷四中,又把“五霸”區分為“三代五霸 ”與“春秋五霸”,認為:“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為“三代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為“春秋五霸”,二說可同時並存。但這些“五霸”說由於缺乏科學依據,所以誰也說服不了誰。他們在批評別人“五霸”說時雖慷慨激昂,輪到論證自已的看法時,都張口結舌。
後人在“五霸”問題上的理解錯誤是多方面的。第一,他們不懂“五霸”與“霸”的關係。“五霸”是一個特定的歷史範疇,“霸”則比“五霸”的外延更廣。在中國春秋史上,“五霸”只有五個人,而“霸”則有多個人,即不僅包括了“五霸”在內,而且包括了“五霸”以外的“霸”。就拿《左傳》來講,以“霸”相許的除“五霸”外,還有晉悼公亦稱之為“霸” ,後來《史記》又以“霸”許越勾踐等。於是,當後人每看到“霸”的時候,就想將其納入“ 五霸”的範疇,如“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越勾踐”等“五霸”說的錯誤既是如此。
第二,訓詁上的錯誤。春秋以後,由於“伯”、“霸”通假,漢古文家便將《國語·鄭語》中的“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商伯”中的“伯”訓為“霸”,三代“五霸”說即“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的錯誤即源於此。
第三,他們另立“霸”與“非霸”的標準。如有人把以前史家或時人未曾許以“霸”者,如鄭莊、宋襄等都納入了“霸”的範疇,並將其擴大為“五霸”。“五霸”的“鄭莊、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等說的錯誤即源於此。
第四,他們另立“五霸”標準,如“齊桓、晉文、楚莊、昊闔閭、越勾踐”說的根據是:1 、“五霸”是中原地區前後相繼的霸主,故排除了秦穆;2、“五霸”是在整個中原地區爭霸過程中,霸業最顯著者。故不列晉襄。其實歷史上的“五霸”的真正含義,只是說:東周或春秋時期,在諸侯爭霸最激烈的時代,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四個與西戎地區出現的一個被各諸侯們所承認的五個霸主,或者說在諸侯爭霸最激烈的時代,中國大地上所湧現出來的五個霸主。這裡不侷限於中原地區,也未有霸業的顯與不顯之別,如孟子曾說“五霸桓公為盛”,可見還有霸業平常者。怎麼能重新加入地區與霸業標準呢?
以上理解錯誤歸結到一點,就是他們都離開了歷史上提出“五霸”一詞的具體情況,完全根據自已的臆想來空談“五霸”。要知道,現在是在討論歷史上的“五霸”,而不是我們後人心目中自已想象的“五霸”,若討論歷史上的“五霸”,就只有一個,若是我們後人心目中的 “五霸”,則可有多個,乃至無數個。離開了當時具體的歷史情況來空談“五霸”,“五霸” 問題永遠無解。但只要一回到《左傳》成公二年以前,與齊桓首創霸業之後的歷史時期,“五霸”問題就會明白如畫——“齊桓、晉文、晉襄、秦穆、楚莊”,“五霸”舍此其誰也?!
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五霸”,可是後來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五霸”說呢?根本原因是後人在對此的理解上的錯誤造成的。應當說,最先提出“五霸”的人,誰是“五霸”,他是清楚的,聽的人也是清楚的,無需多說。然而,後來時過境遷,人們只是記住了“五霸”這個詞,便以自已的理解開始構造新的“五霸”說,這樣就把“五霸”問題搞亂了。
在先秦,最先將“五霸”問題搞亂了的是荀子。可是,當代史學家金景芳先生卻對《荀子 ·王霸》中的“五霸”說推崇備至,說:“《荀子·王霸》說五霸為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墨子·所染》關於五霸的觀點與荀子同。關於五霸為誰的說法雖然很多,荀子、墨子乃是先秦舊說,自可依據”。(5)
金先生認為,荀子《王霸》的“五霸”說是“先秦舊說”,實非。首先,荀子沒有確定的 “五霸”說。荀子在《荀子》一書中不只一個“五霸”說,誠然《王霸篇》認為是“齊桓、晉文、楚莊、昊闔閭、越勾踐”,而且《議兵篇》亦說:“齊桓、晉文、楚莊、昊闔閭、越勾踐,是皆和齊之兵也……故可以霸,不可以王”;但是,《成相辭》中卻有這樣的話:“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這就清楚地表明,荀子還有另外一種“五霸”說,這種“五霸”說與其《王霸》中的不一樣,這種“五霸”說中包括“秦穆公”,而《王霸》中的不包括“秦穆公”。這樣,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有幾個“五霸”?如果說只有一個,那麼荀子本人一下子就提出了兩個,豈不是自相矛盾?如果有兩個以上的“五霸”,豈不隨便找五個“霸”均可叫“五霸”?那麼,關於“五霸”問題的任何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荀子根本就不懂什麼是“五霸”。金景芳讀《荀子》,只看到了一個“五霸 ”說,還認為是“先秦舊說,自可依據”,這是欠妥的。
第二,《墨子·所染》的“五霸”說,雖與《荀子·王霸》的說法相同,但無法印證《荀子·王霸》中的“五霸”說是對的。誠然,《所染》說過:“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從時間上來講,墨子早於荀子,墨子的時代距“五霸”也較近,但具體涉及到《所染篇》,情況就不同了。《所染》非是墨子手跡,乃後學穿鑿,這是任何一個讀《墨子》的人都有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所以,《所染篇》極有可能是墨子後學因循《荀子》所致。因此,金先生用《墨子·所染》來證明《荀子·王霸》的“五霸”說是“先秦舊說”亦難於成立。搞亂“五霸 ”問題的罪魁是荀子,而不是墨子。
第三,《荀子·王霸》的“五霸”說與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五霸”一詞的背景不合。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五霸”一詞是魯成公二年,那時“吳闔閭、越勾踐”的爺爺也許才會吃奶,他們兩個有什麼資格奢佔“五霸”的席位呢?
自荀子開了一個壞頭以後,接著班固在《白虎通》中一下子列舉了三個“五霸”說:即“ 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吳闔閭”,“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自此,各家紛紛提出自已的“五霸”說,弄得“五霸”說滿天飛,後來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四與蔣炯在《重論文齋筆錄》卷四中,又把“五霸”區分為“三代五霸 ”與“春秋五霸”,認為:“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為“三代五霸”,“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為“春秋五霸”,二說可同時並存。但這些“五霸”說由於缺乏科學依據,所以誰也說服不了誰。他們在批評別人“五霸”說時雖慷慨激昂,輪到論證自已的看法時,都張口結舌。
後人在“五霸”問題上的理解錯誤是多方面的。第一,他們不懂“五霸”與“霸”的關係。“五霸”是一個特定的歷史範疇,“霸”則比“五霸”的外延更廣。在中國春秋史上,“五霸”只有五個人,而“霸”則有多個人,即不僅包括了“五霸”在內,而且包括了“五霸”以外的“霸”。就拿《左傳》來講,以“霸”相許的除“五霸”外,還有晉悼公亦稱之為“霸” ,後來《史記》又以“霸”許越勾踐等。於是,當後人每看到“霸”的時候,就想將其納入“ 五霸”的範疇,如“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越勾踐”等“五霸”說的錯誤既是如此。
第二,訓詁上的錯誤。春秋以後,由於“伯”、“霸”通假,漢古文家便將《國語·鄭語》中的“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商伯”中的“伯”訓為“霸”,三代“五霸”說即“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的錯誤即源於此。
第三,他們另立“霸”與“非霸”的標準。如有人把以前史家或時人未曾許以“霸”者,如鄭莊、宋襄等都納入了“霸”的範疇,並將其擴大為“五霸”。“五霸”的“鄭莊、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等說的錯誤即源於此。
第四,他們另立“五霸”標準,如“齊桓、晉文、楚莊、昊闔閭、越勾踐”說的根據是:1 、“五霸”是中原地區前後相繼的霸主,故排除了秦穆;2、“五霸”是在整個中原地區爭霸過程中,霸業最顯著者。故不列晉襄。其實歷史上的“五霸”的真正含義,只是說:東周或春秋時期,在諸侯爭霸最激烈的時代,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四個與西戎地區出現的一個被各諸侯們所承認的五個霸主,或者說在諸侯爭霸最激烈的時代,中國大地上所湧現出來的五個霸主。這裡不侷限於中原地區,也未有霸業的顯與不顯之別,如孟子曾說“五霸桓公為盛”,可見還有霸業平常者。怎麼能重新加入地區與霸業標準呢?
以上理解錯誤歸結到一點,就是他們都離開了歷史上提出“五霸”一詞的具體情況,完全根據自已的臆想來空談“五霸”。要知道,現在是在討論歷史上的“五霸”,而不是我們後人心目中自已想象的“五霸”,若討論歷史上的“五霸”,就只有一個,若是我們後人心目中的 “五霸”,則可有多個,乃至無數個。離開了當時具體的歷史情況來空談“五霸”,“五霸” 問題永遠無解。但只要一回到《左傳》成公二年以前,與齊桓首創霸業之後的歷史時期,“五霸”問題就會明白如畫——“齊桓、晉文、晉襄、秦穆、楚莊”,“五霸”舍此其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