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杳杳無歸期

    大漢帝國分為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總的來說,西漢王朝亡於外戚,東漢王朝看起來似乎是亡於宦官,但是歸根結底兩大王朝都亡於同一個原因——地方上的門閥士族力量太過強大。

    西漢王朝生於外戚,同樣也死於外戚。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妻子呂后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但是應該很少有人知道呂后的哥哥更厲害,劉邦手下的一半大將都是他的舊部,但是呂后專政之後群臣聯合諸侯王共誅群呂后,這就成了忌諱。王莽呢,其實也是個外戚,到了西漢後期,中央朝廷的控制力減弱,地方門閥士族發展壯大,就比如王莽家族,一門五列侯,權傾朝野,然後篡位也就順理成章。

    東漢王朝呢,實際上就是個門閥士族妥協的產物,成了世家大族的遊樂場,皇族一直靠著宦官勢力與之抗衡。

  • 2 # 河東來

    實際上中國封建社會專權產生的根源是在秦代。

    第一種專權模式是法(道)家專權,代表人物是趙高。

    趙高此人,不要以訛傳訛就把他理解成一個宦官,要知道史籍上有明確記載的是這兩條,一是他是趙國皇族,如果秦始皇不統一六國,趙高也有成為趙國國君的可能,二是趙高是有一個女婿叫閻樂的,說明宦官之說應該不能成立。

    以前的道家人物(最高人物是“太師”),一般不直接干預朝政,是透過儒家人物(最高人物是“太傅”)來實現行政管理的,道家人物透過助手御史大夫來監察百官的行政行為,自己的主要職能是監察帝王的領袖行為,同時還要負責監察兵家人物(最高人物是“太保”)的軍事行為,形成為行政、軍事兩套權力運轉體系。

    現在道家人物決定修正自己的行為,將宗教神權全部交於帝王,自己(包括自己的直接下屬御史大夫)完全成為帝王的下屬,不再擔任其老師,將儒家及兵家下屬的行政及軍事職能全部收歸自己行使,這就是道家治理國家的新型模式,就是道家專權的模式,這種治國主張,一般稱之為法家。

    第二種專權模式叫後宮專權,它的產生是為了制約法家專權。

    漢承秦制,在劉邦得到政權後,道家人物再次登上歷史舞臺,為了預防道家人物再次蛻變為法家進行專權,漢王朝形成了後宮專權模式進行抗衡,因為封建帝王遇有年幼、病患或政治經驗差的情況,是很難預防法家專權的。

    第三種專權模式是大臣專權,它的產生又是為了制約後宮專權。

    造成大臣專權的始作俑者就是另一個絕世強者漢武帝,由於深感後宮專權的危害,所以採取了“殺母留子”的制度,開創了顧命大臣制度,但後果卻是又產生了一種新的專權模式,叫做大臣專權。

    而為了根本防止法家專權,漢武帝搞了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深感地位朝不保夕的儒家合作,徹底將道家從國家管理機器上驅逐下來,使其走入民間,蛻變為道教,根本杜絕了法(道)家專權的可能。

    第四種專權模式是宦官專權,它的產生直接原因則是為了對抗大臣專權。

    因為帝王身邊可以用來對抗大臣的,本來是後宮,但後宮專權的隱患歷歷在目,就只好啟用宦官了,他們沒有後人,一般沒有造反的源動力。

    但實際效果是,由於對抗的需要,帝王有意識的加強了宦官對軍隊的控制權,不然拿什麼與大臣對峙,但這樣做又產生了不好的後果,所謂“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宦官由於掌控了軍權,相當於成為了武將,就與作為大臣的文人一樣,也開始專權了。

  • 3 # 王朝興替

    好久沒答題了,挑挑選選選中這個,覺得這個有點意思。

    外戚干政三要素(小本本記好,要考的)

    年幼或無能的皇帝,臨朝聽政的太后,掌權的孃家人。

    比如西漢惠帝時期的呂氏,成帝時期的王氏兩個典型的外戚。

    1 呂后集團干政

    前195年劉邦駕崩。劉盈繼位,史稱孝惠帝。惠帝仁弱,尤其是見識了呂后的殘忍手段,哪敢不聽話。朝政大權都在呂后手中,呂后無視劉邦的白馬之盟,大肆分封呂姓諸侯,讓呂祿、呂產分掌南北軍,並且先後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劉姓諸王,漢初功臣們敢怒不敢言,呂后死後爆發諸呂之亂,呂姓之人無論男女老幼全部被殺。

    2 王氏一族

    漢元帝死後,漢成帝繼位,歷史上對他的定評是“湛於酒色”。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

    元帝皇后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王鳳任大司馬領尚書事,總理朝政,集國家軍政大權於一身,王氏親屬,一門十侯,榮寵無比。

    王氏外戚權勢滔天,才有了後來的王莽代漢。

    東漢時候外戚干政事件一個接著一個。外戚們玩的不亦樂乎。

    和帝時期的竇氏干政

    殤帝,安帝時期的鄧氏干政

    順帝時期,閻氏干政

    衝帝,質帝,桓帝,梁氏干政

    少帝時期,何進干政

    東漢和帝之後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年幼,一直到少帝時期,都有外戚把握朝政大權。

    漢朝宦官干政三要素

    年幼無權的皇帝,做皇帝的小棉襖,幫助皇帝穩固皇權。

    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從漢和帝開始宦官登上歷史舞臺。和帝,順帝,桓帝,少帝利用宦官制衡外戚勢力。宦官因為立下了功勞,開始掌握大權,干涉朝政。

    最出名就是靈帝時期的十常侍之亂。

    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圭、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

    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

    為什麼漢朝皇權總會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主要是因為皇帝繼位的時候年齡都很小,所以必須由太后來臨朝,而太后臨朝時又必須依靠孃家的父親或者兄弟來幫忙輔政。等到皇帝長大以後,便不再願意受到外戚的控制,而他們身邊就只有宦官跟他們關係最親密,所以皇帝就只能依靠宦官來幫助消滅他們。宦官因為立下了功勞,便開始掌權,而皇帝死後,新的年幼皇帝繼位,又出現了外戚勢力,如此週而復始的,便出現了這種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oa辦公軟體有哪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