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勁優美的京胡曲調《夜深沉》響起,虞姬面色凝重,開始舞劍抒懷,頃刻間,臺上劍光如雪、衣袂紛飛,在變幻的舞臺燈光映照下,翩若驚鴻……當虞姬揮劍自刎,倒在項羽懷中的那一刻,全場鴉雀無聲,繼而燈光亮起,全體起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是京劇《霸王別姬》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演出時的場景。在世界藝術殿堂裡,京劇早已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京劇雖然姓“京”,但它的形成離不開來自江南的徽班。自1790年起,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後進京,眾多名角同城競技、花雅爭勝,孕育並催生了被後世譽為“國粹”的京劇藝術,開啟了戲曲繁榮盛世的新篇章。
在中國戲劇史上,“徽班進京”是為數不多的影響了中國戲曲發展程序的重大事件之一。為再現“徽班進京”的歷史足跡、發掘京劇源起的文化底蘊,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專案、原創京味話劇《大徽班》於4月7日至10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帶領觀眾一起重溫200多年前京城梨園子弟的愛恨情仇。
以戲言史 打造精品致敬梨園先賢
“我們通常把做的戲視為有生命的孩子。每一個生命從孕育到誕生都需經歷痛苦、掙扎、尋覓方向到破繭而出。《大徽班》這個戲也經歷了這個過程。‘徽班進京’是京劇誕生的前奏。200多年前的梨園前輩們在廣袤的藝海中埋下一顆種子,多年以後生根發芽,直到新的藝術生命問世。伶人做戲為虛,但用情皆真。”導演閆銳說,“《大徽班》是今人對歷史的一次溫情回眸,也是戲劇人對梨園前輩們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創作《大徽班》劇本時,尊重基本史實是我們的原則。《大徽班》呈現的故事並不宏大,但我們儘量在尊重歷史背景的前提下,讓它有血有肉,也讓‘徽班進京’那一段歷史在觀眾心中‘活’起來。”編劇姜斯軼說。
“主創人員通常一起出方案,達成共識後決定選取哪一個表演方式,再細細打磨。”劇中江鳳桐飾演者劉宸說,《大徽班》每一個橋段可以說都經過精雕細琢。
由於劇中人物生活的年代久遠,演員無從觀察,也給他們的表演帶來了一些障礙。劇中石翠仙飾演者龍月說,排演前只能通過歷史資料去了解劇中人物和他們生活的時代,然後自己不斷揣摩,增加對故事的理解,努力還原劇中人物的狀態,“其實這個過程挺艱難的”。
“京劇有一套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它的有些唱詞和表達方式距當今觀眾比較遙遠。從創編到排演過程中,我們不斷打磨劇本,力求讓觀眾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談起創作過程的艱辛,姜斯軼感慨,“這是一部傾注了全體演職人員心血的戲,它未必是成熟之作,但一定是誠意之作。”
博採眾長 將話劇主體與戲曲手段融為一體
《大徽班》在創作過程中,摒棄了以往重大歷史題材劇目慣用的宏大敘事手法,集中筆墨刻畫了徽班伶人高鳳岐和李雲仙的藝術追求與重情重義的責任擔當,再現了徽調向京劇嬗變的傳奇歷程。
雖然是話劇,但該劇“戲曲範兒”十足,戲曲的儀式感在表演中被凸顯。“劇中採用了‘戲中戲’的表現手法,融入了崑曲、梆子等聲腔劇種,演出中嵌入合乎情境又有充分歷史依據的戲曲表演,透過現場伴奏,力爭讓話劇主體與戲曲手段融為一體。”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和導演,閆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沿著焦菊隱導演開拓的路,在話劇民族化方面做一些探索,“我對戲曲有著深深的熱愛,過往的學習經歷流淌在我的血液裡忘不了,話劇導演的學習又使我能夠跳出戲曲來看到它的好,把它好的東西用起來。”
作為一部講述戲曲的劇,如何把以對話為主的話劇和以表演為特色的戲曲在臺上糅合好,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曾經給主創人員帶來不小的挑戰。
“話劇是靠人的語言動作推動情節發展,節奏比較緊,如果在其中生硬地插入戲曲橋段節奏一下子就緩下來了,這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抽離感。”姜斯軼經過苦思,最後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在撰寫劇本階段,我們就有意識地結合情節設計出適合戲曲展示的橋段,在劇種方面則採取虛化的方式。這次表達的方式是以動作為主,唱段居次要位置,所有的‘戲中戲’都和情節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且儘量做到精煉、出彩。”
“當了一輩子戲迷,這個戲真看得很過癮!閆銳導演處理很有創意。非常精彩,非常動人,非常成功!”93歲的老藝術家藍天野看完《大徽班》後讚歎道。
與時俱進 為傳統藝術注入新鮮元素
近年來,京劇一直被冠以“世界非遺”“高雅藝術”“經典國粹”之名,這些稱號讓很多不熟悉、不瞭解京劇的年輕人望而卻步。為適應年輕觀眾的需求,《大徽班》也進行了一些創新,希望在擁抱更多觀眾的同時也為傳統藝術傳承增添新動力。
“《大徽班》這部劇有唱有跳,有表演有很棒的臺詞,還有很好的故事、很漂亮的燈光服飾,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龍月說,“我要是觀眾聽說有這麼一場演出可能早就跑過去看了。”
在劉宸看來,《大徽班》用了現實主義和虛幻主義兩種表演手法,這種戲劇手法的運用也符合戲曲若即若離的表演風格,這既是表演方法的創新,也是戲曲手法的一種迴歸。
劇中高鳳岐飾演者張馳認為,話劇的受眾目前主要還是年輕人,用話劇的形式講述一個戲曲的故事,這種結合本身就是吸引年輕觀眾的一個創新。
劇中李雲仙飾演者劉欣然舉例說,“像我侄女這樣的95後和00後的小朋友,看了戲會主動問我:‘他們心裡特別著急的那會兒,敲打的那個節奏叫什麼呀?特別有感覺,我當時也覺得著急了。’我說叫‘急急風’。你看,她開始感興趣了。我覺得這個是《大徽班》最成功的地方。”
“將戲曲融入話劇的手法,我一直很喜歡。《大徽班》這次融合得非常好,真是在話劇中過了戲曲的癮。”網友“球小崽”說出了許多觀眾的心聲。
這也許正是閆銳的初衷,“《大徽班》這部劇關於京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要讓戲迷觀眾們過癮,還要讓更多戲外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愛上京劇、瞭解歷史,敬畏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剛勁優美的京胡曲調《夜深沉》響起,虞姬面色凝重,開始舞劍抒懷,頃刻間,臺上劍光如雪、衣袂紛飛,在變幻的舞臺燈光映照下,翩若驚鴻……當虞姬揮劍自刎,倒在項羽懷中的那一刻,全場鴉雀無聲,繼而燈光亮起,全體起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是京劇《霸王別姬》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演出時的場景。在世界藝術殿堂裡,京劇早已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京劇雖然姓“京”,但它的形成離不開來自江南的徽班。自1790年起,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後進京,眾多名角同城競技、花雅爭勝,孕育並催生了被後世譽為“國粹”的京劇藝術,開啟了戲曲繁榮盛世的新篇章。
在中國戲劇史上,“徽班進京”是為數不多的影響了中國戲曲發展程序的重大事件之一。為再現“徽班進京”的歷史足跡、發掘京劇源起的文化底蘊,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專案、原創京味話劇《大徽班》於4月7日至10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帶領觀眾一起重溫200多年前京城梨園子弟的愛恨情仇。
以戲言史 打造精品致敬梨園先賢
“我們通常把做的戲視為有生命的孩子。每一個生命從孕育到誕生都需經歷痛苦、掙扎、尋覓方向到破繭而出。《大徽班》這個戲也經歷了這個過程。‘徽班進京’是京劇誕生的前奏。200多年前的梨園前輩們在廣袤的藝海中埋下一顆種子,多年以後生根發芽,直到新的藝術生命問世。伶人做戲為虛,但用情皆真。”導演閆銳說,“《大徽班》是今人對歷史的一次溫情回眸,也是戲劇人對梨園前輩們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創作《大徽班》劇本時,尊重基本史實是我們的原則。《大徽班》呈現的故事並不宏大,但我們儘量在尊重歷史背景的前提下,讓它有血有肉,也讓‘徽班進京’那一段歷史在觀眾心中‘活’起來。”編劇姜斯軼說。
“主創人員通常一起出方案,達成共識後決定選取哪一個表演方式,再細細打磨。”劇中江鳳桐飾演者劉宸說,《大徽班》每一個橋段可以說都經過精雕細琢。
由於劇中人物生活的年代久遠,演員無從觀察,也給他們的表演帶來了一些障礙。劇中石翠仙飾演者龍月說,排演前只能通過歷史資料去了解劇中人物和他們生活的時代,然後自己不斷揣摩,增加對故事的理解,努力還原劇中人物的狀態,“其實這個過程挺艱難的”。
“京劇有一套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它的有些唱詞和表達方式距當今觀眾比較遙遠。從創編到排演過程中,我們不斷打磨劇本,力求讓觀眾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談起創作過程的艱辛,姜斯軼感慨,“這是一部傾注了全體演職人員心血的戲,它未必是成熟之作,但一定是誠意之作。”
博採眾長 將話劇主體與戲曲手段融為一體
《大徽班》在創作過程中,摒棄了以往重大歷史題材劇目慣用的宏大敘事手法,集中筆墨刻畫了徽班伶人高鳳岐和李雲仙的藝術追求與重情重義的責任擔當,再現了徽調向京劇嬗變的傳奇歷程。
雖然是話劇,但該劇“戲曲範兒”十足,戲曲的儀式感在表演中被凸顯。“劇中採用了‘戲中戲’的表現手法,融入了崑曲、梆子等聲腔劇種,演出中嵌入合乎情境又有充分歷史依據的戲曲表演,透過現場伴奏,力爭讓話劇主體與戲曲手段融為一體。”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員和導演,閆銳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沿著焦菊隱導演開拓的路,在話劇民族化方面做一些探索,“我對戲曲有著深深的熱愛,過往的學習經歷流淌在我的血液裡忘不了,話劇導演的學習又使我能夠跳出戲曲來看到它的好,把它好的東西用起來。”
作為一部講述戲曲的劇,如何把以對話為主的話劇和以表演為特色的戲曲在臺上糅合好,使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曾經給主創人員帶來不小的挑戰。
“話劇是靠人的語言動作推動情節發展,節奏比較緊,如果在其中生硬地插入戲曲橋段節奏一下子就緩下來了,這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抽離感。”姜斯軼經過苦思,最後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在撰寫劇本階段,我們就有意識地結合情節設計出適合戲曲展示的橋段,在劇種方面則採取虛化的方式。這次表達的方式是以動作為主,唱段居次要位置,所有的‘戲中戲’都和情節緊密結合在一起,而且儘量做到精煉、出彩。”
“當了一輩子戲迷,這個戲真看得很過癮!閆銳導演處理很有創意。非常精彩,非常動人,非常成功!”93歲的老藝術家藍天野看完《大徽班》後讚歎道。
與時俱進 為傳統藝術注入新鮮元素
近年來,京劇一直被冠以“世界非遺”“高雅藝術”“經典國粹”之名,這些稱號讓很多不熟悉、不瞭解京劇的年輕人望而卻步。為適應年輕觀眾的需求,《大徽班》也進行了一些創新,希望在擁抱更多觀眾的同時也為傳統藝術傳承增添新動力。
“《大徽班》這部劇有唱有跳,有表演有很棒的臺詞,還有很好的故事、很漂亮的燈光服飾,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龍月說,“我要是觀眾聽說有這麼一場演出可能早就跑過去看了。”
在劉宸看來,《大徽班》用了現實主義和虛幻主義兩種表演手法,這種戲劇手法的運用也符合戲曲若即若離的表演風格,這既是表演方法的創新,也是戲曲手法的一種迴歸。
劇中高鳳岐飾演者張馳認為,話劇的受眾目前主要還是年輕人,用話劇的形式講述一個戲曲的故事,這種結合本身就是吸引年輕觀眾的一個創新。
劇中李雲仙飾演者劉欣然舉例說,“像我侄女這樣的95後和00後的小朋友,看了戲會主動問我:‘他們心裡特別著急的那會兒,敲打的那個節奏叫什麼呀?特別有感覺,我當時也覺得著急了。’我說叫‘急急風’。你看,她開始感興趣了。我覺得這個是《大徽班》最成功的地方。”
“將戲曲融入話劇的手法,我一直很喜歡。《大徽班》這次融合得非常好,真是在話劇中過了戲曲的癮。”網友“球小崽”說出了許多觀眾的心聲。
這也許正是閆銳的初衷,“《大徽班》這部劇關於京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要讓戲迷觀眾們過癮,還要讓更多戲外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愛上京劇、瞭解歷史,敬畏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