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72379282667

    《梁祝》以其婉約、大氣、唯美、感人至深為主要特點,成為被世界所感動的著名樂曲,架起了一箇中國與世界良好互通的橋樑,其藝術品位為世人所稱讚。《梁祝》以中國四大著名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藍本,向大家講述了一個悽美的中國式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對同窗好友,女的巧扮男裝,與男主人翁結伴求學,親如兄弟,數年同窗,女主人翁深愛男主人翁,但男主人翁絲毫不知,只知兄弟情深。幾年後,女主人翁被家人許配他人,在臨別時,女主人翁借物抒情,暗示對男主人翁的百般愛戀,但男主人翁終不解風情。後來男主人翁終知實情,懷恨不已,抱病而亡。女主人翁聞訊後,全身戴孝至墳前祭奠,最終男女主人翁化作一雙飛舞的蝴蝶。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對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進行了藝術提煉與加工,使之成為廣為流傳的世界名曲,也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對《梁祝》進行藝術賞析,有利於全面把握其創作特點、藝術品味,提高民族音樂素養。

    《梁祝》將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高度濃縮為“草橋結拜”、“同窗三載”、“長亭惜別”、“逼嫁”、“樓臺會”、“投墳”、“化蝶”等七個主要情節,全面展示了民間故事的主要內容,使受眾在瞭解故事情節的同時,得到藝術的薰陶。《梁祝》過門以撥絃聲起,繼而以悠揚婉轉長笛承接,使觀眾進入一個出神入化的美好意境中,似入人間仙境,開啟敘事大幕,並伴隨著小提琴的演奏讓觀眾由仙境步入人間,揭開人物的清晰形象。

    管絃樂具有強烈的音樂演奏效果,《梁祝》中充分利用管絃樂的優勢來總奏主題。大提琴代表的是男主人翁梁山伯,大小提琴和鳴奏出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絃樂再強調一次。當樂音逐漸舒緩,木管按原來旋律逐步消落。大提琴、小提琴、大小提琴二重奏等,把男女主人翁各自豐富的內心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輕快、激昂、激動、婉約、悲悽盡在音樂之中,成為各種樂器協調配合的成功典範。

    在“樓臺會”一節中,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配合也恰到好處,小提琴委婉地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而當利用大提琴來傾訴愛意時,小提琴又在一旁隨和。正當音樂輕鬆述說時,音樂篇章出現快速逆轉,悲情逐漸走上前臺,述說了男主人翁因不解風情,錯失良緣而悲痛欲絕,最終梁山伯因過度傷痛而辭別人世。

    在許多場景中,小提琴都被委以重任,主要進行敘事抒情,在祝英臺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則以淒厲聲調奏出了對梁山伯的無限愛戀與哀思,這其中夾雜著鑼聲、人聲、哭聲,祝英臺縱身跳入突然爆開的墳墓中自盡,樂曲進而被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提升部分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絃樂襯托下,樂曲的主旨得到提升與重現,男女主人翁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一雙蝴蝶,在花叢中自由嬉戲飛舞,演繹了人們對愛情與自由的嚮往,也熱情謳歌了梁祝愛情的忠貞不渝。

    呈示部。呈示部是主題依次在各聲部做最初的陳述。開始時,引子部分一開始透過長笛來模仿鳥的歡叫旋律,接下來以雙簧管引出春暖花開、山花爛漫的和美圖景,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

    主部採取先小後大,再合奏的方式,首先是利用小提琴烘托悽美的愛情主題;然後以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呼應,最後由樂隊合奏,進一步強化了樂曲的愛情主題,展示了男女主人翁隨著友誼的不斷加深,而產生的戀情不斷髮展。

    連線部借鑑了越調中的過門技巧,並進行了發展與創新,使得整個樂曲過渡的自然和諧,節奏旋律優美。副部則是一段節奏明朗、歡快、富有詩情畫意的部分,旋律活潑、富於變化,並較多使用跳音的演奏方式,生動再現了男女主人翁攜手同學、共讀詩書、生活玩耍的快樂孩童生活。

    結束部則採用了慢板的形式,同時又啟用了小提琴與大提琴纏綿的對話,並使用時斷時續的音調,形象展現了女主人翁情開初綻,羞澀不敢表白的矛盾心態,為後續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重要伏筆。

    展開部。樂曲的展開部主要描寫了“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等三個具體的情節。該部分充分利用了鋼管、大提琴、小提琴、快板、慢板、鑼鈸等樂器及手段在表現各種情景、情緒等方面的優勢和專長,將“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等場景下,男女主人翁的心理、情緒與愛恨情仇等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用鋼管的特有節奏和較為陰鬱的音調,給觀眾以思想上的重壓,充分調動了落後的封建勢力的兇暴殘酷,以及對人性的摧殘,襯托出了獨奏小提琴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主題。樓臺會,採用了慢板的形式,同時,以大、小提琴進行對答,纏綿悽苦,如泣如訴的音調,把梁祝相會樓臺時百感交集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哭靈、控訴、投墳”一節中,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變化運用了京劇導板與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最後鑼鈸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再現部。正如前段敘述的那樣,再現部主要描述了“化蝶”的場景,是整曲的昇華與凝練。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同時,以豎琴烘托美妙的意

    境,最後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男女主人翁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為追求自由幸福,而雙雙化蝶離去,以傳奇的終曲,留給觀眾美妙的藝術回憶。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間盲藝人華彥鈞(阿炳)創作並於1950年親自錄音傳譜的二胡曲。該曲問世以來,不僅以二胡獨奏形式而且還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器樂曲,以它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樂內涵而聞名國內外。

    華彥鈞是中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在音樂上受到其父華清和(無錫雷尊殿當家道士)的嚴格訓練,掌握了全部梵音及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少年時代就技藝精湛,能奏善唱,而且自編自奏,才華出眾。由於自幼喪母,孤苦伶仃,中年雙目失明無依無靠,過著十分困苦的生活,飽嘗人間的辛酸。由於他早年辭世,他自編的許多樂曲,未能及時全部記錄下來。傳世的只有《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三首琵琶曲和《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三首二胡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永遠保護你的歌詞是哪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