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旦345

    乾隆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密切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加強了中央集權。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在這一點上,乾隆的功績不可抹殺的。

    乾隆皇帝自詡“十大武功”乃眾所周知,平心而論這“十大”水分不少,但其中“兩平準噶爾”和“平定回部”之叛亂,確實是值得後人讚頌。這三次不遠萬里之戰爭,徹徹底底地將西北邊疆歸入大清版圖,維護了領土的統一。乾隆皇帝作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確是功不可沒!縱觀大清王朝歷史,“西北”一直是威脅王朝政權的一枚定時炸彈,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多次爆發叛亂。

    康熙朝時期,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五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康熙皇帝三次御駕親征,先後歷經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場大戰,終於平定了噶爾丹之叛亂。而噶爾丹本人也因兵敗而鬱鬱而終。然而,好景不長,康熙末年,噶爾丹的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又在西北捲土重來,準噶爾再一次叛亂,對抗天朝。康熙皇帝雖然此時年過六旬,儘管已經無力御駕親征,但是以武力打擊叛亂之決心絲毫未變。康熙皇帝以自己愛子,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代父親征。

    在胤禵征討叛亂時期,雖遇到一定困難,甚至一度陷入僵局,但是整體戰事還是對天朝較為有利。可惜就在平定大業即將告成的關鍵檔口,康熙皇帝突然病危駕崩,在異常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中,雍正皇帝勝出成為了皇位繼承人。作為雍正皇帝對立派的“大將軍王”胤禵,自然不能獲得新君之信任,因而被從西北調回北京,“大將軍”一職也被取而代之。總之,康熙朝時期,西北叛亂並未得到根除,甚至是留下了一個“長長的大尾巴”。

    進入雍正朝,一度被胤禵壓制的策妄阿拉布坦,並沒有俯首稱臣,趁大清王朝皇權交接未穩之際他又支援同為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捲土重來,妄圖與大清王朝對峙。雍正皇帝以川陝總督為“大將軍”,持續對叛軍以嚴厲的武力打擊,年羹堯漢軍旗人出身,對顧忌相對不多,一頓強兵勁旅,打得叛軍落花流水,西北叛亂暫時被壓制。雍正七年,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爾丹策零繼承乃父遺志,捲土重來,試圖繼續與大清王朝掰掰手腕。

    這次清廷兵分兩路進軍準噶爾,其中北路軍以滿洲宿將傅爾丹為大將軍,西路軍以平定西北名將嶽鍾琪領兵,雍正皇帝似乎志在必得。然而,戰爭進展並非如天朝預期,更是在和通泊之戰,北路軍陷入敵軍重圍而幾乎全軍覆沒,幸而滿洲官兵窮途末路冒死抵抗,主帥傅爾丹才撿回一條性命。

    最後,還是素來與清廷要好的喀爾喀蒙古額駙策稜出手,才算挽回敗局。至於西路軍在嶽鍾琪出師不利之情況下,張廣泗取而代之,總算取得一定成果。最後,噶爾丹策零迫不得已俯首稱臣,清廷與準噶爾握手言和,雙方恢復雙邊關係,西北戰事告一段落,而雍正朝針對西北叛亂之作為也就止步於此。

    透過上述我們可知,歷經康、雍兩朝,大清王朝在對抗西北叛亂,儘管佔據上風且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並沒有徹底抑制反叛勢頭,最主要由於反動勢力存在,西北地區一直沒有真正歸屬大清王朝版圖,“西北”儼然成為大清王朝君主們的一塊大心病。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駕崩,年輕的乾隆皇帝繼位。年輕人躊躇滿志,上位伊始他就在心裡暗下決心,定要在自己執政時期,完成祖、父兩代帝王未完成之宏願——徹底征服西北。乾隆十八年,這征服西北的機會悄然而至,既模糊,又突然。原來,噶爾丹策零死後,他的兒子們開始掙立汗位而相互廝殺,搞得準噶爾內部四分五裂,前幾代雄才大略汗王創造之輝煌也被揮霍一空,準噶爾汗國落寞了!

    就在乾隆十八年,蒙古部落的三位車凌因為不堪內部戰亂之壓迫而選擇歸順清廷,而乾隆皇帝則敏銳地察覺征服西北的時機到來了。在避暑山莊多次接見了三位車凌,積極瞭解蒙古內部情況之後,乾隆皇帝決定對西北用兵。乾隆皇帝將自己主張公佈朝堂之後,反對之聲不絕入耳。

    大部分朝臣認為,此時西北蒙古彪悍頑強,不來攻打中原就不錯了,難得當前太平盛世,皇帝的主動出擊豈不是自討苦吃?而且時間倉促,如此大規模之戰事,在毫無準備之前提下,如何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應該說,大臣們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但是乾隆皇帝清楚,時機轉瞬即逝,作為最高統治者,關鍵時刻必須要當機立斷。在力排眾議之後,乾隆皇帝乾綱獨斷地決定征服西北,乾隆二十年,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實際上,戰爭的過程並非如預期那般順利,甚至是十分艱苦,而且又出現反覆。清軍在先後擊敗了以達瓦齊為首的準噶爾蒙古軍隊之後,以阿睦爾撒納為首的一些蒙古貴族又出現反叛。這阿睦爾撒納身份比較特殊,此人乃策妄阿拉布坦之外孫,又是厄魯特蒙古輝特不臺吉。因為與達瓦齊之間的利益糾葛,開始依附清廷,也成了清廷平定準噶爾的嚮導加急先鋒。

    清廷平準勝利後,阿睦爾撒納以“卓著功勳”被清廷封賞為雙親王爵位,食親王雙奉,應該說,這個封賞已經是超規格了。但是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在透過戰爭取得在蒙古地區利益之後,又舉旗反清。這種兩面三刀的行為,客觀上促使了清廷對厄魯特蒙古的毀滅性打擊。

    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到哈薩克和俄羅斯,俄羅斯一直關注準噶爾戰事,其企圖不言而喻。最後他因染天花而病歿,年僅35歲。另外,戰爭最終的受害者永遠是普通百姓,清軍出兵比較倉促,糧草等後勤補給並不充分,因此給蒙古人民造成了沉重負擔,這也是平定大業會出現幾次反覆的客觀事實。

    而之後的“回部叛亂”只是西北戰事的衍生,乾隆皇帝急命平定大將兆惠領兵平叛。兆惠臨危受命,在一度被敵軍層層圍困的不利情況下,竟然神奇地拖垮敵軍,待援兵到來之後而反敗為勝,並最終取得了勝利。為維護祖國之統一,兆惠將軍確實是功不可沒!

    乾隆皇帝透過一系列的戰爭,西北地區正式成為大清王朝版圖一部分,這是之前王朝僅對西北是名義上的管轄,絕非可以肩比之的。儘管在戰爭過程中,乾隆皇帝出現過很多失誤,甚至是一些殘忍的決策,但僅就維護國土的統一,乾隆皇帝作為時代的統治者,確實值得後人稱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定要以數字0開頭的為八進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