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77422223843

    一、課程的原始形態和其誕生

      1.原始形態課程的出現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出現,社會上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促進了科學、藝術的萌芽和發展。教育的內容和程序也逐漸從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向專門化方向發展,導致了原始形態的課程的出現。

      原始社會為滿足社會生活和勞動生產的需要,教育內容一般包括社會、勞動、文化和軍事等多方面內容。其教育方法主要是遊戲,兒童在遊戲中模仿成人的生活和勞動。透過遊戲,兒童掌握了這些知識,鍛鍊了社會適應能力。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學習的內容也不斷增多,勞動的技能逐漸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此外,由於宗教和其他原因而產生的音樂、舞蹈、體育競技等都成為年青一代學習的內容。

      由此可見,到了原始社會後期,教育的內容已經從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混合狀態中相對分化出來了,並且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了若干個相對固定的知識和技能領域,成年人還會根據兒童年齡的長幼把這些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年青一代,這就構成了課程的原始形態。

      2.古代學校課程的誕生

      對於人類歷史的分期,歷史科學一般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稱為古代史。課程演進的分期和歷史科學對歷史階段的分期是一致的。原始社會出現了課程的萌芽,中國奴隸社會的課程有“六藝”,封建社會有“四書五經”;西方奴隸社會和中世紀課程則有“七藝”和“騎士七藝”。

      中國古代學校的課程設定先秦時期最初主要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六個科目,稱為“六藝”,漢代以後逐漸演變為“四書五經”,以及民間私塾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二、近代課程的發展

      1.學科課程逐漸形成

      近代工業革命後,由於生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和對外擴張正常的需要,西方國家初步建立了縱向分科化的中小學學科課程體系。到17、18世紀,英、德等國的學習大都開設了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課程。

    2.經驗課程已經出現

      19世紀末,西歐和美國的少數教育學家針對學科課程的弊端,在小學開展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改革,增設了手工、遊戲等活動課程。杜威吸取前人課程改革的經驗,創辦了芝加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進行了經驗課程的實驗。這種課程以一系列活動作業為主要經驗,既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也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3.核心課程開始萌芽

      核心課程是以問題或某門學科為核心,將幾門學科組合起來的課程,最初出現在20世紀的美國。實質上,核心課程是活動課程的發展。核心課程的編制和實施主要是以問題為核心,把必修課和選修課結合起來,由教師或教學小組在活動中進行教學。核心課程注重社會需要,課程內容以社會生活問題為核心。

      三、現代課程體系的建立

      1.現代課程體系的初步建立

      進入20世紀以後,經歷了古代和近代課程理論和實踐的演變和發展,現代課程體系首先在西方國家得以確立。具體表現為:

      (1)現代課程目標逐漸明確。現代課程目標體系包括了三個不同層面:廣義的課程目標、狹義的課程目標和描述意義的課程目標。其中廣義的課程目標指的是教育意圖,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括比較全面。它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具體分為課程宗旨、課程目的、課程目標、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狹義的課程目標主要指教育目標,是一個具體化的視角。它定位於教育內部要素與學生的關係,可以具體劃分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描述意義的課程目標也即是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

      中國現行的課程目標體系一般包括廣義的課程目標和狹義的課程目標。廣義的課程目標,具體指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其中,教學目標又分為年紀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狹義的課程目標,也即課時教學目標、描述意義的課程目標(包括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

      (2)現代課程結構趨向完善。現代課程結構是針對整個課程體系而言的,它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三部分。課程的知識構成是課程結構的核心問題,課程的形態結構是課程結構的骨架。中國的現代課程結構體系同樣也在實踐中不斷趨於完善和合理。其中,縱向結構由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組成。橫向結構強調在小學實行綜合課程,初中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小學至高中設定綜合實踐活動;從初中開始有條件的開設選修課程。

      (3)現代課程內容日益豐富。課程內容是一系列比較系統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總和,是根據課程目標從人類的經驗體系中選擇出來的,並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編排而成的知識和經驗體系。其中直接經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直接相關,是與學生現實生活以及需要直接關聯的社會知識、自然知識和相應技能的總和,包括社會生活經驗、學生處理與自然事物關係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技巧等。而間接經驗包含在各種形式的科學中,是人類認識的基本成果,是理論化、系統化的書本知識。

      2.現代課程理論的成熟與發展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課程理論研究步入了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在這一階段,隨著國內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對課程在教育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有了更加清楚、深刻的認識。課程研究者不斷更新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觀念,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大膽改革現行的課程結構和內容,加大了對課程研究的投入,課程理論研究全方位展開。與此同時,一批有影響力的課程專注相繼問世。這一時期的理論研究成果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都表明中國的課程研究在蓬勃發展。另外,課程實踐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課程形態的逐步完善,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課程設計、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體制研究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長足的發展。另外,教材研究也是這一階段課程研究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蝙蝠俠的力量極限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