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詩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 《史記·五帝本紀》雲:“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中國西北的原始遊牧部落。 《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蟲喬 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趙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趙國首都。 《史記》記載: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專家們透過研究歷史文獻和反覆實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鄲出生地段的大概區位。邯鄲市決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內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有些人所認為的“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的說法論證有誤,缺乏可靠證據,與古代基本史實和今人研究定論相違。秦華人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首先是西遷的嬴姓華夏族,他們自稱是黃帝顓頊部的後代,史記索隱記載他們和東夷少昊的關係更近,山東省的郯國,河北的趙國都是他們的同族。不管怎樣,他們是華夏族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發現為證,也為中外學界認同。秦人還有一部分是周滅亡後留在陝西的周國遺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納其為民。而秦公滅戎國十二,是以國內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招引無數關東之民入秦為民。因此所謂秦人就是戎人的說法是錯誤的。秦人一度風俗戎化,但仍以以“華夏”自居,等到了戰國時又與中原華夏族融為一體。秦始皇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史記等史料記載,秦始皇晚年迷信,聽信了方士所謂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犛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佈。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蹟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 李白在《蜀道難》裡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 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犛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党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臺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此不贅述。
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詩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 《史記·五帝本紀》雲:“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 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中國西北的原始遊牧部落。 《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蟲喬 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 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於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後聯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趙政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於趙國首都。 《史記》記載: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專家們透過研究歷史文獻和反覆實地考察,提出了秦始皇在邯鄲出生地段的大概區位。邯鄲市決定在其出生地附近城內中街建造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有其祖始於秦始皇的說法)。有些人所認為的“秦之為戎,固不自疑”的說法論證有誤,缺乏可靠證據,與古代基本史實和今人研究定論相違。秦華人是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的。首先是西遷的嬴姓華夏族,他們自稱是黃帝顓頊部的後代,史記索隱記載他們和東夷少昊的關係更近,山東省的郯國,河北的趙國都是他們的同族。不管怎樣,他們是華夏族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有大量古代史料和考古發現為證,也為中外學界認同。秦人還有一部分是周滅亡後留在陝西的周國遺民,秦公受周王命西伐,納其為民。而秦公滅戎國十二,是以國內有大量戎人。再者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招引無數關東之民入秦為民。因此所謂秦人就是戎人的說法是錯誤的。秦人一度風俗戎化,但仍以以“華夏”自居,等到了戰國時又與中原華夏族融為一體。秦始皇建國後東遷陝西咸陽,史記等史料記載,秦始皇晚年迷信,聽信了方士所謂的“亡秦者胡也”。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犛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陝、甘、寧、青一帶的党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党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遷於陝西、寧夏一帶。 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並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佈。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蹟毀於193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 李白在《蜀道難》裡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 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 此外,古羌之種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鍾羌(鍾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牢姐羌、封養羌、鄉姐羌、燒何羌、鞏唐羌、全無種羌、黑水羌、卑禾羌、塞外羌、保塞羌、河曲羌、發羌、婼羌、西夜、蒲犁諸羌、阿鉤羌、犛牛羌、參狼羌、青衣羌、白馬羌、白蘭羌、可蘭羌、宕昌羌、鄧至羌、汶山羌、党項羌、白狗羌、哥鄰羌、悉董羌、咄霸羌、保霸羌、白草羌、黑虎羌、羅打鼓羌、楊羌、草坡羌、青片羌、四鄰羌、臨塗羌、涉題羌、左封羌、紫祖羌、林臺羌、向人羌、葛延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此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