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邦的詩
-
2 # 寅虎蹄筋
最主要是以身作則!先教導正確的宇宙觀以開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代社會的網際網路建設也是根據這個法則,可近似理解為0 1 加程式設計師。其次確定人生觀以及人生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的方法可以讀《論語》。
-
3 # 清心145054766
除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外,還有著一套關於學生有用的實踐做法。這個就是在知識接受過程的認識和實踐簡要說來,就是“學思行”。“學思行”就是對所學知識接受過程的三個階段的簡要描述。首先是“學”。這是接受所學知識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思,是學生對所接受的知識加工處理,以求達到傳而通的傳播境界。孔子很早就指出:“學而不思則罔”。
要真正地接受,還需要付諸於實踐,在實踐中印證所學習知識的真偽正誤,這些知識才深深地被貯入學生的資訊庫中,並融入其能力結構中,有益於其更為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是行。
-
4 # 月亮林地的鵪鶉
就像動物一樣,基本的東西教給你了,就要趕出去,自己去嘗試。
然後帶著問題回來,再解決。這種學習是相互的,你在這裡學到本事,然後去看看再回來,講給我聽。你教我,我也從你的經歷有所收貨。
所以以前不理解,什麼叫不出門,知天下,以為是怪力亂神,後來才明白,其實這就是一種資信互通的渠道。
老師教學生,還強調獨立思考,就是說,我說的你也不要信,要先懷疑,如果我說什麼就是什麼,那你就是個木頭而已,就像機器,我輸入指令,你只會執行,這叫讀死書。
最有趣的是,教你保命之道,沒有哪個老師希望自己學生死的,當然古代強調大義,那叫死得其所,他不會攔你,還覺得你了不起!
中國古代的教育傳播除了講究對接受者學生“因材施教”外,還有著關於學生接受教育資訊過程的認識,並形成了一套有用的實踐做法。這個關於資訊接受過程的認識和實踐簡要說來,就是“學思行”。
“學思行”是對資訊接受過程的三個階段的簡要描述。其中,每個階段又可切分為更細緻更具體地接受步驟。首先是“學”。這是資訊接受的第一階段,是對原始資訊未予加工的接受,它所包羅的內容、步驟也很廣泛、複雜。從識字、習字,到字義的把握,字與字組合的方式及所表達的資訊,課本教材中所牽涉的各種知識,寫作的基本要領,較為抽象、複雜的思想觀念等等,均是“學”的物件,是所接受的教育資訊。對每一資訊的接受,都極為具體,例如一個字,細微得連筆畫都不能有差錯,古代漢語單音詞居多,字詞合一,一字多義、一字多音現象也較普遍,都得將這些資訊接受下來,才可以透過文字元號接受更多的知識資訊。
古代學生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就是先秦儒家的典籍,由於時代相差,對其字義、句意不易接受,就得藉助前人或今人的訓、疏、註解,再加上老師的講解,對已形成成說的解釋也都要作為資訊接受過來。所以在初級學習階段,學生的接受方式常常是“死記硬背”,說得好聽一些叫做“博聞強記”。從資訊接受過程看,也就是對資訊未予加工的接受。
其次是“思”。這是資訊接受過程的第二階段,是學生對所接受的直觀資訊的加工處理,以求達到傳而通的傳播境界。孔子很早就指出:“學而不思則罔”。罔,誣罔、受騙上當之謂也。只讀書不思考,或者只限於字面意思的接受,或者對錯誤的資訊辨別不清,或者對真正的含義理解不清。顯然,作為教育傳播來說,缺乏“思”的環節、階段,資訊接受是不充分的,甚至會錯接。思孟學派在《中庸》一書中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漢代王充說道:“唯精思之,雖大無難”;宋代朱熹則提出了“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體察”的讀書法。那麼,如何“思”呢?
古人也積累和總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要疑在接受教師和書本資訊時,善於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朱熹就說道:“群疑並興,寢食俱廢,乃能俱進”;
二要辨難,師友之間展開論辯,以“訂其真偽,辨其虛實”。王充對此多有強調,他說道:“聖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宜問以發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也就是說,對聖人的話不能充分理解,對一些學問道理理解不透徹,就要提出疑問或者以駁難詰辯的方式求得深入理解。
再次是“行”。無論是知識資訊,還是思想資訊,從教育傳播來看,直觀地接受遠遠不夠,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地接受也不夠。
要真正地接受,還需要付諸於實踐,在實踐中印證資訊的真偽正誤,這些資訊才深深地被貯入學生的資訊庫中,並融入其能力結構中,有益於其更為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
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就是實踐。荀子就非常重視行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視“行”為學習過程的最後階段,只有進入了這個階段,所學所思的內容才真正明確。他還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貯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實際上就對“學思行”三個學習階段作了描述,所謂“形乎動靜”就是“行”的意思。唐代的李翱也說道:“學古文者,悅古人之行也;悅古人之行者,愛古人之道也。”
荀子“故學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行其禮。”學了古人的文章,知道了古人如何做的和他們的思想還不夠,必須身體力行以後,才更加充分地理解古人的“行”與“道”“學——思——行”固然是資訊接受的一個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深入理解徹底把握的過程,但它還是一個直線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要從低階向高階邁進,他們對資訊的接受也要求愈來愈密集、愈來愈步向高階複雜,直至自我的高度資訊化。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看,他們的學習—資訊接受過程應該是 “循序漸進”的。所謂“序”,縱向看是指知識、思想資訊的難易程度。
從橫的方面看,任何知識、思想均有一定的體系性,概念與概念之間,都是互相交叉覆蓋,互為訓釋,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接受甲資訊,需要乙藉助資訊才能明白,換句話說,對一個資訊的接受,需要依賴於旁涉資訊才可“通”曉,因而學習又是一個不斷擴充套件資訊層面、以某些資訊為出發點吸納若干相關資訊的傳播接受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要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日積月累。朱熹就說道:“學問無一超直入之理,亦是銖積寸累做將去”,又說“嚴立課程,寬著意思,久之自當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超越知識水平,超越資訊接受能力,想快速求得學深讀廣,只能是“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