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腦梗知識
-
2 # 獸醫新同學
比如,“魚生火,肉生痰。”肉類吃多了,尤其是豬肉吃多了,極易生痰。
脾胃受痰溼的人身重得像沒擰乾的溼衣服,飯後困頓欲睡,他們往往肥胖、血脂偏高。 “痰溼重是標,脾胃虛是本”尤其是肥胖的朋友,體內一定有痰溼的,之前我說痰溼重,脾胃虛的人一定不能吃肥甘厚膩食物,後來有朋友說不吃那營養物質怎麼能吸收?
在這裡我也再給大家說一下,痰溼重,那麼你的舌苔絕對是很厚膩的,這種情況不能透過補來改善。
痰溼體質的人不適合大補,直觀的方法看舌苔,舌苔厚的人不適合用阿膠、鹿茸、冬蟲夏草等。
酒能生溼,肉能生痰,酒肉朋友們,還是不要再沉迷這些啦~
-
3 # 輝哥胡侃
沙和尚
痰溼體質——肥胖身重
短板臟腑:肺、脾兩虛
油光臉
身體胖
大肚腩
松苓薏仁粉~“茯苓”
配方特點:化痰利溼
產品搭配:松花粉(健脾化溼) 竹康寧(調節血脂) 山茶籽油(低油清脂)
健康預警:易患三高 肥胖症 代謝綜合症 心腦血管疾病的傾向
穴位:足三里穴,豐隆穴
掌:手掌厚,手背手掌面板,油脂分泌旺盛,顏色發紅或暗紅色
-
4 # 震言
痰溼體質是八種偏頗體質中的一種。
主要特徵:痰溼凝聚,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面板出油,汗多汗黏,胸悶痰多。
痰溼體質的形成:肺失肅降,肺內津液積聚成痰,
脾失運化,體內水液滯留成溼。
痰溼體質的藥療:參苓白朮散:健脾祛溼,清肺除痰。
陳夏六君丸:補脾健胃,理氣化痰。
痰溼體質的食療:冬瓜海帶薏米排骨湯:冬瓜、海帶、薏米、豬排骨、生薑一起燉湯。健脾祛溼、化痰消濁。
紅豆薏米粥:紅小豆、薏米一起熬粥。利水消腫、健脾祛溼。
冬瓜桂花茶:冬瓜、桂花、陳皮加清水煮15分鐘。健脾燥溼、化痰消腫。
芡實山藥薏米粥:芡實、山藥、薏米、紅棗煮粥。化痰祛溼、健脾益胃。
痰溼體質生活中注意事項:1.飲食清淡:肥甘厚味會加重脾的負擔,加重痰溼。清淡食物利於消化。
3.加強運動:缺乏運動是痰溼體質形成的重要原因,運動不僅加速代謝,同時會刺激排汗排溼。
4.多曬太陽:Sunny能夠有效驅散人體溼氣,減輕痰溼狀況。
5.避免熬夜:熬夜傷肝膽,肝膽克脾胃,脾傷則溼重,合理作息,調養五臟。
6.多吃豆類:痰溼體質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豆類可以有效改善痰溼體質。
7.洗後擦乾:無論是洗澡還是洗腳、一定要擦乾。避免溼氣滲入,加重痰溼。
更多健康資訊請關注@健康非常道@,每天聽三甲營養主任醫師道健康,致力成為您身邊最貼心的健康養生專家。
-
5 # 中醫藥養生知識科普
痰溼體質是現代人比較常見的一種體質型別。多因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水溼停聚,聚溼成痰所致。常以形體肥胖、腹部飽滿、口黏苔膩等痰溼表現為主要特徵。
痰溼體質主要表現為面部面板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等。
通常我們比較常見的型別有痰溼困脾,主要表現如下。
1、肥胖(多表現為大腹便便,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導致體內水液失於佈散而釀成痰溼)。
2、貪睡(脾主思,脾虛易致貪睡。而且痰溼者血液粘稠度較高,血氣執行不暢,腦部供血不足,心神失養,進而貪睡無力)。
3、油膩(面板、毛孔也是人體代謝通道之一,痰溼者的面板代謝產物往往比較油膩、粘稠,極易形成痤瘡)。
4、出汗多或無汗;小便渾濁,起泡沫;舌頭胖大,舌苔厚;經少、經遲甚至閉經;動作緩慢,反應遲鈍;不喜歡喝水,喝水容易腹脹,這些症狀也可以作為判斷痰溼與否的參考。
此外,針對痰溼體質的調理,平時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冬瓜、薏苡仁等。因體形肥胖,易於睏倦,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鍊。也可以用黃芪、山藥、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等來煲湯或熬粥,必要時還可以服用中成藥參苓白朮散、平胃丸、二陳丸等。
回覆列表
痰溼身體會有哪些訊號?
痰溼體質一般來說比較胖,或者肚子比較大,全身困重,精神萎靡,感覺被束縛,給人一種懶洋洋的感覺,不愛動,脾胃功能不好,可能有噁心嘔吐,不消化,或者胃口很好,嘴巴黏膩,痰多,大便偏爛,粘馬桶,小便還算正常
痰溼如何形成的?中醫說脾胃主運化,這個脾胃和西醫的脾胃不同,這裡說的是一種功能,脾胃功能好的人吃進來的東西和水份都能轉化成人體需要的東西,輸送到需要的地方,以供維持人體的精氣神,不需要的東西從大小便排出體外,從而達到一種流暢穩定的狀態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這種功能受限,那水溼停留在一個地方不動,凝結成痰,所以痰溼常常放在一起說
一般來說是因為貪吃寒涼的東西、平時懶的動、或者是受寒等因素引起
如果是痰溼,知道問題了,還需要解決問題。痰溼是一種致病因素,我們要治療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1.健脾利水,讓從小便借:避免再吃寒涼的東西,以免再傷陽氣;選擇健脾的食物,山藥、苡仁、紅豆、冬瓜等
2.從汗解:適度的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度
3.溫陽化痰:溫陽可以化散痰溼,如太陽出來,陰雨綿綿的感覺就消失一樣
以上大家也要堅持,生為針灸科的醫生,小醫生想和大家說說穴位保健,可以艾灸,如果上火的話,艾灸足底引火歸元,再不行,才考慮停艾灸中脘,在腹部的中央,可以調理脾胃的疾病,健脾和胃,從而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運化功能
關元:在下腹部,臍下三寸,為強壯的要穴,元氣所在,具有補益元氣、溫陽散寒的作用,助陽化水
陰陵泉:在下肢,膝內側,健脾利溼,讓痰溼從小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