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可以認為陰曆中設定小月29,大月30,二月統算小月,陰曆一年354或355天,而地球繞太陽一週(即陽曆一年)是365.2422天,兩個不相等,古時人們定曆法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差值設定閏月。 統合以上加上節氣就變成農曆了。
現在所謂“閏年”,有“閏日”和“閏月”之分。“閏日”是指公曆(陽曆)而言,一回歸年的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陽曆把一年定為365日,所餘時間約每四年積累成一日,稱“閏日”,並把這一日加在2月裡(陽曆平年2月為28天,閏年2月為29天),有“閏日”的這一年稱“閏年”,共有366天。而“閏月”則是專指農曆(夏曆)而言。中國的農曆,平年有12個月,規定為354天或355天,閏年要加一個月,所加的這個月稱閏月(加在幾月之後就稱閏幾月)。農曆閏年的規律,一般是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據《漢書·律曆志》講:“並終數為十九,《易》窮則變,故為閏法。”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天終數九,地終數十。窮,終也,言閏亦日之窮餘,故取二終之數以為義。”(牧馬按:《易傳》講天數最大為九,地數最大為十,二數相加為十九;又七為少陽將變,故有十九年七閏之說)。前邊的引文中有:“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為什麼有閏月才能定四時成歲呢?這是因為地球每年繞太陽自轉一圈約365.25日,而月亮一個平年繞地球自轉十二圈約354日或355日,二者每年相差約10日21時。如果沒有閏月,則三年相差一個多月,五年相差兩個月,即會以夏季為春季;十九年相差七個月,則會四時相反。因而《周禮·春官》講:“正歲年,以序事。”鄭玄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歷日矣。”置閏,就是為了解決陰曆和陽曆之間所出現的一系列矛盾。因為太陽曆只考慮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卻不考慮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同樣,太陰曆只考慮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卻不考慮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中國的農曆,是一種統籌考慮日、月、地三者執行規律的陰陽合曆,既考慮了月亮繞地球自轉的規律,同時也考慮到地球繞太陽自轉的規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是太陽年(即“中數之歲”,太陽曆)的二十四等分,歲實一年為365.25日,而陰曆(即“朔數之年”,太陰曆)每年只有354日或355日,這樣,每年約剩餘10日21時,故須置閏。閏月一般是29日。由於農曆每月平均有兩個節氣,一個叫節氣(簡稱節,如立春),一個叫中氣(簡稱氣,如雨水)。據《逸周書·周月解》:“中氣以著時應……閏無中氣,斗柄指兩辰之間。”為什麼閏月無中氣呢?這也是由於陰陽曆的矛盾而使節氣常常落在月份的後面,中氣本該在每月中的十五日或十六日,然而卻逐漸後移到月末的晦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陰陽曆矛盾到極點,就須置一個閏月。閏月的節氣一般在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因而這個節氣後面的中氣就會後移到下月初的朔日,所以說“閏月無中氣”。
簡單說可以認為陰曆中設定小月29,大月30,二月統算小月,陰曆一年354或355天,而地球繞太陽一週(即陽曆一年)是365.2422天,兩個不相等,古時人們定曆法時發現了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差值設定閏月。 統合以上加上節氣就變成農曆了。
現在所謂“閏年”,有“閏日”和“閏月”之分。“閏日”是指公曆(陽曆)而言,一回歸年的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陽曆把一年定為365日,所餘時間約每四年積累成一日,稱“閏日”,並把這一日加在2月裡(陽曆平年2月為28天,閏年2月為29天),有“閏日”的這一年稱“閏年”,共有366天。而“閏月”則是專指農曆(夏曆)而言。中國的農曆,平年有12個月,規定為354天或355天,閏年要加一個月,所加的這個月稱閏月(加在幾月之後就稱閏幾月)。農曆閏年的規律,一般是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據《漢書·律曆志》講:“並終數為十九,《易》窮則變,故為閏法。”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天終數九,地終數十。窮,終也,言閏亦日之窮餘,故取二終之數以為義。”(牧馬按:《易傳》講天數最大為九,地數最大為十,二數相加為十九;又七為少陽將變,故有十九年七閏之說)。前邊的引文中有:“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為什麼有閏月才能定四時成歲呢?這是因為地球每年繞太陽自轉一圈約365.25日,而月亮一個平年繞地球自轉十二圈約354日或355日,二者每年相差約10日21時。如果沒有閏月,則三年相差一個多月,五年相差兩個月,即會以夏季為春季;十九年相差七個月,則會四時相反。因而《周禮·春官》講:“正歲年,以序事。”鄭玄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中、朔大小不齊,正之以閏,若今時作歷日矣。”置閏,就是為了解決陰曆和陽曆之間所出現的一系列矛盾。因為太陽曆只考慮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卻不考慮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同樣,太陰曆只考慮月亮與地球的關係,卻不考慮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中國的農曆,是一種統籌考慮日、月、地三者執行規律的陰陽合曆,既考慮了月亮繞地球自轉的規律,同時也考慮到地球繞太陽自轉的規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是太陽年(即“中數之歲”,太陽曆)的二十四等分,歲實一年為365.25日,而陰曆(即“朔數之年”,太陰曆)每年只有354日或355日,這樣,每年約剩餘10日21時,故須置閏。閏月一般是29日。由於農曆每月平均有兩個節氣,一個叫節氣(簡稱節,如立春),一個叫中氣(簡稱氣,如雨水)。據《逸周書·周月解》:“中氣以著時應……閏無中氣,斗柄指兩辰之間。”為什麼閏月無中氣呢?這也是由於陰陽曆的矛盾而使節氣常常落在月份的後面,中氣本該在每月中的十五日或十六日,然而卻逐漸後移到月末的晦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陰陽曆矛盾到極點,就須置一個閏月。閏月的節氣一般在閏月的十五日或十六日,因而這個節氣後面的中氣就會後移到下月初的朔日,所以說“閏月無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