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灑哥有氣質

    我的老家在豫東地區,現在想想每到過年幾十年來沒有變化的的風俗習慣實際並不算少:祭灶爺、炸丸子、貼春聯門畫、大年三十中午吃肉餡扁食、扁食滾鍋放鞭炮、大年初一早飯吃素餡扁食,然後初一一天用面封刀面杖等寓意一天不再幹活、當然還有給長輩拜年要壓歲錢了……時光遠去,風俗不變,有時候正是這些風俗習慣才讓我覺得,原來這才是我啊!

  • 2 # 青葉居士1

    謝邀,其實咱中華過年的習俗很多,且大部分地區大同小異,也許地域風情的緣故吧,就拿我們安徽長江流域說吧,打小記憶到現在,過年舞龍燈,舞獅燈和各種各樣的燈會,本人成年後有幸也參加了一次舞龍燈,是一條由13節長板聯成的紙紮匠人糊的大龍燈,過去由蠟燭內建其中,現在改為電池電瓶電泡照明,夜晚燈火輝煌,別樣好看威武,莊嚴隆重,走村串巷,行街拜鎮,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從正月初一一直延續正月十五鬧元宵,十六殘燈拜謝神仙菩薩,當然開頭也是要儀式請拜各路神仙菩薩神明的,除了舞燈,其他諸如走親戚,吃湯圓,祭祀祖先,做各式傳統美食,米粑,米圓,長壽麵,敖米糖,自做豆腐,糖團等象徵吉祥如意的果食,更有些看似不屑的豈會,如初一不掃地,新正月大人們都不準小孩們講壞話,只講祝福,有些尚武村民利用正月閒叚,教習青少年習武強身等等,不亦樂乎,如今日子更好,更幸福安康的時代,有些習俗漸漸消失,但傳承傳統春節過年喜慶的味道卻不會改變,隨著時代變化,人民流動開放性步伐加速增加,互相學習文化交流借鑑機會增大,將會更加進步,豐富多彩。

  • 3 # 瓦當歷史

     

    所謂“年例”,即“年年有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民間風俗,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據《茂名市志》記載:“‘年例’唯粵西鑑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敬神、遊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斷,上世紀80年代又流行起來。每個地方做“年例”的時間不盡相同,從正月初二到年底都有,一般一天,有的兩三天。每逢“年例”,村裡都張燈結綵,鑼鼓喧天,每家每戶都大擺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吃喝玩樂,晚上村裡放電影,做大戲,放煙花,整條村沉浸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傳統的“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這是人們美好的願望!還有遊神、遊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做大戲、鬼仔戲等慶祝活動。在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極低,對大自然的駕馭能力很弱,因此,對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現在,“年例”依然在繼續過,敬神的色彩依然很濃,但是現在的“年例”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神而過,逐步演變成探親訪友的社交活動,成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文化載體,辛苦一年的農民高興熱鬧幾天,聚聚情誼,交流資訊。    

       “年例”一般有三天,頭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從“起年例”到“年例尾”,貫穿始終的是大吃大喝和一連串的迷信活動。家家戶戶用雞,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擺在一起供“菩薩”享用,名之曰“擺忠”。之後是放鞭炮,鞭炮聲伴著鑼鼓聲,不絕於耳,場面壯觀。第二天是菩薩出遊巡門,人們這天擺的是生果素菜,一個道士,揚著一把生鏽的“利劍”,一路上口唸念有詞,陪著菩薩共舞,場面滑稽熱鬧。此時有花燈展賞,有木偶延長,有電影公映,有煙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獅獻藝或粵劇上演。他們各佔一方,各行其道,龐雜而相對有序,獨立而相對統一。客人既可各擇喜好,又無需四處奔走,轉身變項,移步換景,瀏覽細賞相當方便。“年例尾”那天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一年的年例也隨之結束。   

       縱觀粵西地區“年例”風俗,其實是一種典型的農村文化,是屬於粵西地區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由於缺乏正確的宣傳和引導,“年例”文化曾經逐步被庸俗化和迷信化。因此,要正確弘揚“年例”文化,尊重歷史,尊重民俗,使“年例”從一種祭祀活動演變成為一種社交活動,成為建設新農村的一種文化載體,成為農村講團結、講交流、講文明的新風尚,把這個極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以下是有關“年例”的照片,讓大家走近粵西“年例”,“睇”一次“年例”,從視覺上感受一次粵西鄉土文化氣息。   政府對它的態度:  政府出面,正面引導,打造年例文化,保護文化遺產,功德無量!  可惜最近幾年茂名政府規劃打造七大主題文化,包括冼夫人文化、石化文化、荔枝文化等,卻漏了年例文化,可惜了。  

      我發覺年例確實是一種文化,值得引導和弘揚,就好像端午節等民間節日一樣,好好開發,力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什麼的。  年例好,在於充滿了文化和溫情.聽說某單位現盛行大家買東西去一起幫忙做的呢!這樣的年例做起來既不破費又有意義!  想起年例   今晚選修,老師講起了中國的民俗節日。這使我想起了家鄉,一個簡單的小城,一些很淳樸的人。我們那裡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日是“年例” 

      沒考究過到底什麼是“年例”?來歷又是什麼?那已經在多年的演變中變得不重要了。從小到大,“年例”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從過去的“睇年例”到現在的“吃年例”,化州人的文化觀念也在發生變化。   小孩子到了“年例”往往比過年還要高興,因為在那一天有一大堆美食在等著你,還有很多一年可能就只見這一次面的親戚給壓歲錢。男孩子最喜歡看舞獅了。晚上可以在村裡的禾堂(曬穀的一片空地)上看電影,還在“睇鬼戲”。小孩子對此總是樂此不疲,今天這條村,明天那條村。有時,一天有好幾個親戚或同學過年例的,打電話來催無數次,不知去哪家吃好。只好採用輪換制,今年去這家,明年去那家。 

      做年例是很辛苦的,耗費大量物力、人力。我有個同學說,他家做年例,他要前一天晚上洗碗洗到兩點鐘,第二天又要早拜神等,不能休息。有些同學在一些較熟的人來“吃年例”時開玩笑說:“真好,你又來幫我洗碗了。”可見,做年例時,洗碗也會變成一項艱鉅的任務。   可是,只要經濟允許的話,每家每戶都想風光地做一次年例,宴請親朋戚友(不管關係疏密)。   其實,年例講究的是一種氣氛,。人們雖然口頭上說,我是去“吃年例”的,不是去“睇年例”的,但事實上吃的並不多,而重在敘舊,暢聊。一年可能就只有那麼一次機會相聚,當然會分外珍惜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是做很玄幻的夢這個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