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光曉屋

    這個問題的言外之意是認為承受了學習的苦,就可以減輕生活的苦,是一種因果關係。然而,實際生活中也許並不一定。

    我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讓很多人放棄了學習:

    對於很多底層出身的人,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

    或者上了多年學,發現學習並沒有改變生活;

    或者是不知道學習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改變生活;

    或者是他們沒有看到周圍的人,因為學習改變了生活;

    又或者是,他們早已習慣了這樣不用學習的生活。

  • 2 # 城卉玩

    為什麼年輕人承受不了學習的苦卻可以承受生活的苦?

    因為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在於一個是可以選擇的,一個是無法選擇的。

    就像是我上學的時候,偏科嚴重,我特別喜歡語文、英語,包括歷史、政治這些,但特別不愛數學、物理、化學,一到上語文課或英語課時,我總是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但一上數學課時身體每個細胞都覺得難熬,還不得不聽。每次考試,我的語文成績在年紀排名總是第一第二名,數學成績總是在中後。所以到可以分科的時候,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文科,放棄了讓自己痛苦的理科。

    這是人性的本能,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哪怕為此要付出一些代價。

    而生活之苦是每個人必須承受的,無法選擇,無法逃脫,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來自生活的壓力,哪怕是生活優渥、資金雄厚的人。因為生活會讓你做你不得不做的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他很熱愛唱歌,當然他也確實很有天賦、是我們大家公認的唱歌好聽的,我們上學的時候那時正好流行超級女聲、我型我秀這些選秀節目(暴露年齡了,哈哈),他告訴我他真的很想參加,我也很支援他參加,因為我知道那是他的一個夢,哪怕沒有結果,至少他去做了。但那時候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什麼錢,他的家庭條件也很一般,也可以說是比較貧苦,家裡人就更不會支援了,那時候的父母只覺得學習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又後來他家裡發生了一些事,高中畢業後他便開始找工作上班,現在我們聚在一起時再談起這些事,他也只是無奈地笑笑,然後開著玩笑把這些略過。我懂得他的笑裡的那一絲不易察覺的苦,因為生活、迫於經濟,我們不得不去接受我們不喜歡的路,迫於生活之苦,我們只能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這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必須去承受的。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我說這些很喪,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我們所必須走的路上去努力,去發現新的契機,改善自己的處境,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些當然可以。雖然生活之苦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依然可以承受,並且努力讓生活變得不那麼苦。讓生活依舊看得到我們的笑臉

  • 3 # 赳赳兒

    其實不僅僅是年輕人,很多人都吃不了學習的苦。學生時代的學習那是因為這個是責任,是那個階段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但是步入社會後,不斷地學習充電對於很多人來說比較困難,就拿我來說,我也知道我們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業務儲備,應該多看書,多做題,看到身邊那些同事考過了稅務師,會計師,羨慕之餘,就是對自己的鞭策,但是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瑣碎,育兒的艱辛會將人的精力佔盡。早上睜開眼,洗漱,叫大兒子起床,順帶把半夜女兒喝奶的奶瓶洗乾淨,簡單打扮一下來上班,手頭的事做就要做一整個半天,除非起來喝喝水上廁所,中午回家帶帶小女兒,如果她能在中午睡著我也能眯一下,不然就要一直陪玩,下午上班又是一下午,搶著把今天手頭事在接孩子之前做完,接完孩子回家輔導作業,帶小的到小區轉轉,讓婆婆有時間做晚飯,晚上帶著兄妹倆一起玩樂,洗刷,餵奶,睡覺,等到他們睡著,自己也非常疲憊。這個時候,如果能抽出時間來學習簡直是奢望。

    也許不是吃不了苦,是沒有時間去吃這個苦。

    但是生活的苦我們要吃啊,生活哪有那麼多如人所願。為人子女,為人父母,必須要為他們撐起一片天。普希金說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定。

    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要虛度,儘自己的所能多看看專業書,多看看經典文,看書,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活到老,學到老。

  • 4 # 荒冢男鬼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生活的磨難可以傾訴,偶爾的超越了庸常之後,還能讓人鶴立雞群之感:而學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會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多麼愚蠢。然而即使是獲取知識,比如看書,看起來是開放式的學習,事實上依舊是封閉自我世界的過程。如果說不從某一種方式框架,去分析解讀,並與自己印證,這些知識依舊成為不能活化生命的養料。事實上生活和學習,都對感知有鈍化和銳化的作用,並無差別。大腦和肌肉一樣都可以鍛鍊跟適應外部。保持敏銳,無論是對理論還是實踐都很重要。學習和生活從未分離過。學習並不意味著苦難減少,從決定論來說,人生苦難一開始就註定了。從機率統計上,可能我們這個社會中具備知識技能的群體,其物質資源平均佔有要優於無知識群體水平,但一具體到個人,大機率就失效了,人生永遠都充滿意外和惡劣的玩笑。苦難帶來的異變和畸形,對於人的摧殘不會減少一絲一毫,但是從中獲取財富的多寡卻因人而異。生活苦痛的平庸且長久,生活之苦和學習之苦的區別。能被稱為學習的行為,門檻其實是很高的。不是一天在自習室熬十個小時,看書看得頭昏腦脹,就叫吃了學習的苦的。分辨是否為學習,要看行為的結果。生活和學習的界限其實很模糊——如果能清醒地面對生活的困難,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並汲取資訊和營養,就已經在學習之中。如果面對學習的苦,膽怯了,想逃避了,沒有繼續保持敏銳的感知力和探索未知的好奇而開始麻醉自己,那麼即使肉體上還在受折磨,卻不能從中得到收穫,這就變成了生活的苦。區分一個人具體在吃什麼苦頭,要看結果,不要看形式。事實上,吃苦後有收穫、是在提升自己而不是無意義地浪費精力的事情,才是在學習;如果為做而做,沒有明確的規劃,就算場地是教室,也只是吃了生活的苦,依然沒有在學習。但是從每一件事中都能得到收穫並不是一個很大眾的現象,空耗時間才是常態。人人都知道讀一本好書要讀透作者的思想,理解書中的精髓,但是有多少人能融會貫通?又有多少人是看過就忘?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假如一件事情長期得不到回報,是否去做就要看它本身帶來的感覺。如果說本身具刺激性的行為——看電影、聽歌,對他們還能有誘惑力,那麼啃厚厚的大部頭,寫長長的讀書筆記這種事情變得相對絕緣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 5 # 微光曉屋

    這個問題的言外之意是認為承受了學習的苦,就可以減輕生活的苦,是一種因果關係。然而,實際生活中也許並不一定。

    我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讓很多人放棄了學習:

    對於很多底層出身的人,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

    或者上了多年學,發現學習並沒有改變生活;

    或者是不知道學習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改變生活;

    或者是他們沒有看到周圍的人,因為學習改變了生活;

    又或者是,他們早已習慣了這樣不用學習的生活。

  • 6 # 城卉玩

    為什麼年輕人承受不了學習的苦卻可以承受生活的苦?

    因為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在於一個是可以選擇的,一個是無法選擇的。

    就像是我上學的時候,偏科嚴重,我特別喜歡語文、英語,包括歷史、政治這些,但特別不愛數學、物理、化學,一到上語文課或英語課時,我總是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但一上數學課時身體每個細胞都覺得難熬,還不得不聽。每次考試,我的語文成績在年紀排名總是第一第二名,數學成績總是在中後。所以到可以分科的時候,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文科,放棄了讓自己痛苦的理科。

    這是人性的本能,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哪怕為此要付出一些代價。

    而生活之苦是每個人必須承受的,無法選擇,無法逃脫,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來自生活的壓力,哪怕是生活優渥、資金雄厚的人。因為生活會讓你做你不得不做的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他很熱愛唱歌,當然他也確實很有天賦、是我們大家公認的唱歌好聽的,我們上學的時候那時正好流行超級女聲、我型我秀這些選秀節目(暴露年齡了,哈哈),他告訴我他真的很想參加,我也很支援他參加,因為我知道那是他的一個夢,哪怕沒有結果,至少他去做了。但那時候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什麼錢,他的家庭條件也很一般,也可以說是比較貧苦,家裡人就更不會支援了,那時候的父母只覺得學習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又後來他家裡發生了一些事,高中畢業後他便開始找工作上班,現在我們聚在一起時再談起這些事,他也只是無奈地笑笑,然後開著玩笑把這些略過。我懂得他的笑裡的那一絲不易察覺的苦,因為生活、迫於經濟,我們不得不去接受我們不喜歡的路,迫於生活之苦,我們只能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這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必須去承受的。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我說這些很喪,當然,我們也可以在我們所必須走的路上去努力,去發現新的契機,改善自己的處境,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些當然可以。雖然生活之苦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依然可以承受,並且努力讓生活變得不那麼苦。讓生活依舊看得到我們的笑臉

  • 7 # 赳赳兒

    其實不僅僅是年輕人,很多人都吃不了學習的苦。學生時代的學習那是因為這個是責任,是那個階段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但是步入社會後,不斷地學習充電對於很多人來說比較困難,就拿我來說,我也知道我們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業務儲備,應該多看書,多做題,看到身邊那些同事考過了稅務師,會計師,羨慕之餘,就是對自己的鞭策,但是工作的壓力,家庭的瑣碎,育兒的艱辛會將人的精力佔盡。早上睜開眼,洗漱,叫大兒子起床,順帶把半夜女兒喝奶的奶瓶洗乾淨,簡單打扮一下來上班,手頭的事做就要做一整個半天,除非起來喝喝水上廁所,中午回家帶帶小女兒,如果她能在中午睡著我也能眯一下,不然就要一直陪玩,下午上班又是一下午,搶著把今天手頭事在接孩子之前做完,接完孩子回家輔導作業,帶小的到小區轉轉,讓婆婆有時間做晚飯,晚上帶著兄妹倆一起玩樂,洗刷,餵奶,睡覺,等到他們睡著,自己也非常疲憊。這個時候,如果能抽出時間來學習簡直是奢望。

    也許不是吃不了苦,是沒有時間去吃這個苦。

    但是生活的苦我們要吃啊,生活哪有那麼多如人所願。為人子女,為人父母,必須要為他們撐起一片天。普希金說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定。

    但是我依然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要虛度,儘自己的所能多看看專業書,多看看經典文,看書,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活到老,學到老。

  • 8 # 荒冢男鬼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生活的磨難可以傾訴,偶爾的超越了庸常之後,還能讓人鶴立雞群之感:而學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會越來越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多麼愚蠢。然而即使是獲取知識,比如看書,看起來是開放式的學習,事實上依舊是封閉自我世界的過程。如果說不從某一種方式框架,去分析解讀,並與自己印證,這些知識依舊成為不能活化生命的養料。事實上生活和學習,都對感知有鈍化和銳化的作用,並無差別。大腦和肌肉一樣都可以鍛鍊跟適應外部。保持敏銳,無論是對理論還是實踐都很重要。學習和生活從未分離過。學習並不意味著苦難減少,從決定論來說,人生苦難一開始就註定了。從機率統計上,可能我們這個社會中具備知識技能的群體,其物質資源平均佔有要優於無知識群體水平,但一具體到個人,大機率就失效了,人生永遠都充滿意外和惡劣的玩笑。苦難帶來的異變和畸形,對於人的摧殘不會減少一絲一毫,但是從中獲取財富的多寡卻因人而異。生活苦痛的平庸且長久,生活之苦和學習之苦的區別。能被稱為學習的行為,門檻其實是很高的。不是一天在自習室熬十個小時,看書看得頭昏腦脹,就叫吃了學習的苦的。分辨是否為學習,要看行為的結果。生活和學習的界限其實很模糊——如果能清醒地面對生活的困難,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並汲取資訊和營養,就已經在學習之中。如果面對學習的苦,膽怯了,想逃避了,沒有繼續保持敏銳的感知力和探索未知的好奇而開始麻醉自己,那麼即使肉體上還在受折磨,卻不能從中得到收穫,這就變成了生活的苦。區分一個人具體在吃什麼苦頭,要看結果,不要看形式。事實上,吃苦後有收穫、是在提升自己而不是無意義地浪費精力的事情,才是在學習;如果為做而做,沒有明確的規劃,就算場地是教室,也只是吃了生活的苦,依然沒有在學習。但是從每一件事中都能得到收穫並不是一個很大眾的現象,空耗時間才是常態。人人都知道讀一本好書要讀透作者的思想,理解書中的精髓,但是有多少人能融會貫通?又有多少人是看過就忘?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假如一件事情長期得不到回報,是否去做就要看它本身帶來的感覺。如果說本身具刺激性的行為——看電影、聽歌,對他們還能有誘惑力,那麼啃厚厚的大部頭,寫長長的讀書筆記這種事情變得相對絕緣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葉帶梗好不好?如何挑選好的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