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萍蹤01

    先來理一理歷史脈絡。

    別扯遠,就從東漢末年說起。此時,三國鼎立,曹丕建立魏國。司馬氏篡魏,三國歸晉,公元266年司馬炎得國,史稱“西晉”。公元316年,五胡亂華,王導攜晉室衣帶渡江,於建康擁司馬睿稱帝,史稱“東晉”。

    五胡十六國時期,代國拓跋氏掃滅北方建立北魏政權,時年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

    所謂“魏晉”是魏在前晉在後,因而,“魏晉”之魏是指曹魏,而不是後來南北朝的幾個“魏”。同樣,“魏晉筆法”不包括北朝魏碑。

    實際上,“魏晉筆法”這個概念也有問題。東漢末年以來,中國書法經歷了一個非常可貴的轉折時代。我在“三國魏蜀吳時期的書法藝術發展是如何的,代表人物都有誰?”這個問答中,比較詳細的解讀了三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中國書法對後世書法藝術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書法已經開始由隸書向楷書、草書過渡,並且已基本形成。同時,隸書中的方剛筆畫也開始被書家表現得比較明顯,側鋒切入再反方向運腕以求方筆的筆法開始應用,東吳皇象的《天發神讖碑》就是這種筆法所書。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書法筆法方圓兼蓄,為後來“南帖”、“北碑”的分野創造了條件。

    西晉王導衣帶渡江,把大量的文化典籍帶到南方,中原主流文明也隨之南移。這樣,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急於學習中原文化,但因為西晉的南遷而缺少學習的經典。其中,漢字的書寫也缺乏可供模仿的高階範本。於是,便大量的從摩崖石刻和碑刻中臨墓漢字。而東漢以來的漢碑,尤其是三國時期的碑刻開始以刀法刻鑿,方剛筆畫比較簡單直觀,這就影響了北朝書法的發展。尤其是北魏時期崇尚佛教,開始了一場書法藝術的開拓性創新“運動”。這場“運動”就是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永安三年(公元530年)開始的“北魏造像”。

    所謂“北魏造像”就是在佛堂寺廟雕刻佛像,然後刻碑記事。隨著佛教的不斷推廣,造像運動聲勢越來越大,發展到為故去的人造像立碑以求佛的保佑,以祈早日超生下輩子不受苦難。這種造像還不限於佛堂寺廟,北魏人學習漢代摩崖石刻,開鑿石洞大造佛像,架勢有點像如今的公墓。由於造像需求激增,又缺少書寫者,所以,刻石更多的體現在刀法上。大量民間書家直接從漢碑和三國時期的碑刻上學習筆法,擷取適合刀法的方剛筆法,以便於工匠走刀刻石。

    北魏時期的造像書法別開生面,為中國書法藝術開創了一個全新領域,形成了“南帖”、“北碑”兩大分野。現在,我們學習北朝書法,主要以《龍門二十品》為主,碑拓來自於洛陽龍門石窟的造像碑刻。

    綜上所述,“魏晉”是指三國時期的“魏”,而不是北朝時期的“魏”。同樣,書法中的“魏晉”筆法,就是指的三國時期的筆法。三國時期蜀國無片石,蜀漢沒有留下碑刻書法,也很少有書法作品傳世。這個時期的吳國和魏國的刻石比較多,但因為西晉是從魏國延伸下來的,所以,三國文明(或僅就書法而言)“魏晉”文化就以曹魏為代表符號了。所謂的“魏晉風度”,大概也是這個原因,以曹魏代表了三國。

    “魏晉筆法”與後來的“北碑筆法”既同宗同源,還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又各具特色,風格迥異。從書法用筆的角度上講,也是宗法相通,各具其妙。試從“北碑”、“南帖”這兩個概念來講講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北碑”與“南帖”。所謂北碑,就是北魏時期的碑刻書法。北碑書法同樣是從中原書法中演化出來的,它繼承了“魏晉”書法當中曹魏與西晉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書法,與“南帖”同宗同源。但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南北朝文化發展的差異,北碑書法從摩崖石刻中吸取了大刀闊斧的粗放風格,以及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碑刻中的刀法特點,形成了方剛遒勁的書寫筆法。“南帖”與“北碑”一樣,也是從三國時期中國書法大變革時期進化而來。但因為毛筆的廣泛應用,更沒有出現北朝崇佛大造像的文化“運動”,依然以毛筆書寫為主。加上中原文化主流的南移,東晉時期的書法在王氏家族為主的書法群體推動下,形成了以筆法為主的書法藝術風格。“魏晉筆法”實際上主要講的是三國時期和東晉時期。“魏晉書法”在清代以前被尊為中國書法的主流,認為學書不入晉法就流於野俗。

    “南帖”以魏晉筆法為主要特點,主要原因是東晉繼承了三國時期的筆法。比如“今草”,是在皇象等人章草的基礎上演化而得。以王羲之為例,“豹奴帖”前半部分是標準的章草,後半部分開始就趨向於今草。而“寒切帖”以今草風格為主,但卻保留了大量的章草筆法。楷書也是一樣,王羲之繼承的是曹魏重臣鍾繇的楷書,王右軍臨寫的“宣示表”畢恭畢敬,形似與神似均達到高仿出化的境界。

    魏晉之間的傳承銜接順暢,源流清晰,主要得益於文化的脈絡清晰。西晉渡江後,把中原文化的主流帶到南方,三國、西晉以毛筆書寫為主,東晉時期也以毛筆書寫為主,與北朝的造像就形成了筆法的分野。

    北朝同樣以毛筆書寫為主,但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其書法筆法與南朝大相徑庭。一方面是因為學習的範本缺失,這個原因前文已經講過。另一方面,北朝文化發展方向與南朝不同,大量的紙質書法沒有被重視而基本損毀。北朝重視的是造像刻石,這種材料不容易被毀掉,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北朝書法就基本上是造像刻石了。

    南朝也有刻石,但刻石是書家說了算。因為書家基本上是達官貴人,工匠必須按照書家的要求,幾乎是寫真式的雕刻(現在的石匠才不管這一套,好在有電腦寫真列印了)。所以,南朝的碑刻很精緻,基本上把毛筆筆法保留了下來。當然,碑刻畢竟是碑刻,與墨跡仍然有差距。所以,寫書入門以墨跡本為最佳。

    北碑書法則由書家和刻匠平分秋色,甚至刻匠還佔主導地位。前文所述,由於大量的造像,書家欠缺,民間高手一起上陣。這樣就不會象南朝那樣,由書家說了算。寫匠寫完字,就由刻匠按照刻石技法操作,即便是寫得很圓潤的筆法,也有可能被直行的刻刀給刻方了。從《龍門二十品》中,可以看到《孫保造像記》、《慈香造像記》中的圓轉筆法,這個造像就能說明寫匠與刻匠的關係了。

    總而言之,“魏晉筆法”的“魏”與北碑筆法的“魏”不是一個概念,二者同宗同源,各具風格,都是中國書法的寶貴遺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過年都有朋友親戚打電話借錢,該怎麼拒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