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鬥天鬥地鬥自己

    有!然並卵!

    二戰的雙座攻擊機。其中不少有向後的機槍。如:著名的IL-2。該機型本意是作為單座的戰鬥轟炸機,但初期在和德國作戰時表現不如理想,因為對於其較大的體型來說發動機功率不足,令本機飛行效能不足來跟德國Bf 109格鬥戰。

    後來加裝了機槍手的後座位和重機槍自衛,稱為IL-2M,並強化了裝甲並集中攻擊地面目標,才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攻擊機,德國對本機有黑色的死神之譽。

    二戰後進入導彈的時代。戰機為了減小每一寸質量,基本上都單座。而雙方接戰距離愈來愈遠,從米格15的幾百米,到米格21的幾公里,到蘇27的幾十公里,到米格31的幾百公里。但沒有後視雷達,無法向後打。

  • 2 # 滄海神猿

    不是所有的都沒有,俄羅斯的圖九五和B52都有這樣的設計,後期取消了因為在現代戰爭中使用這用裝備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現在近距離空戰已經很難在出現了,他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俄羅斯的R27就有向後發射的功能,因為飛機形體的限制後部不可能裝那麼大的雷達。你可以參考SU34他就是後部雷,他就有雷達。不過效能部怎麼樣,因為尾部不能裝大功率雷達。

  • 3 # 海市蜃樓489

    有的轟炸機安裝尾部機炮,戰鬥機由於對機動性要求過高,機體過小,瞄準具等限制,不適合安裝尾炮。

    進入導彈時代,導彈都是戰鬥部向前的,可以實現越肩發射,總不能導彈反向掛載吧,畢竟戰機的主要進攻方式是正面進攻。

  • 4 # 一杯清茶182860292

    有過,只是個別的戰鬥機採用過,後視雷達和向後的導彈掛架,也出現過旋轉掛架,導彈可以轉到朝向後方,但實踐證明這些設計都很不實用,就跟上翼面設計掛架一樣不實用,最後都淘汰了

  • 5 # 青苔階

    現代戰鬥機都配有相控陣雷達,駕駛員可以透過雷達瞭解其周圍情況,包括敵人飛機和來襲導彈。在空空導彈還沒問世前,飛機間就是機槍和航炮,你來我往。而機尾無疑是薄弱之處,如果能在飛機後面裝個機槍或者航炮之類的,無疑是令飛機如虎添翼。但是這個後射武器也只是曇花一現,時間不長就被拋棄了。這種設計不但增加了飛機重量,而且有效性也沒有預想的好,換言之侷限性比較大,被捨棄是沒沒有辦法的。

  • 6 # 極速太空飛船

    沈飛是中國航空製造業老大!成飛、西飛、哈飛、上飛、南昌飛等都是在沈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都是在沈飛的人員技術支援下建設起來的!我們還有更先進的戰機。殲31=殲20+殲11。鑑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殲-10是完全模仿F-16機頭和歐洲陣風與颱風機尾的產物,是單發小機,而殲-20是在殲-10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意。經過中國工程院多位航空航天院士對比:殲-31的氣動佈局優於殲-20,各項技術指標效能優於殲-20,殲-20的鴨翼設計使該機的隱身性減小,殲-20機翼過於龐大,使其隱身性大打折扣,而殲-31使用3D鐳射列印技術,使其機身與部件都趨於理想化。再說上艦,殲-20機體與機翼龐大,機翼摺疊困難,有誰見過類似殲-20這樣的機型是可以摺疊機翼的?且殲-20彈倉較小隻能攜帶4枚中距航彈和2枚短距航彈,而殲-31就是為上艦設計的,使用3D技術後不僅彈倉容量大、整機重量大幅減輕,這樣,栽油量大增,飛行距離遠,作戰半徑大,加上尾鉤即可上艦。試想在同樣安裝WS-19發動機的情況下,殲-31的機動性會比殲-20優異多少,更不用說其隱身性了。大家都知道航母的甲板非常有限,而成飛根本不掌握艦載機技術,殲-20機體過於沉重,艦上降落距離要求過長,對起落架及攔阻索抗拒力要求極高,所以殲-20上艦簡直難以想象。

  • 7 # 星輝650

    有過肩導彈和後射尾刺導彈,技術要求很高,過肩導彈是向前射繞到後面再打,尾刺是向後射,但總體上,有得有失,早期也有後射機槍機炮,

    它必須要顧及飛機自重,人員操控等考慮,太沉,太複雜,多佔人手也是問題。

    其實加油機給出了答案,就是後拋射傘。

    可以參考加油機,拋出倒傘,

    倒傘火箭可以憑反衝力給逃遁飛機加速,並射出傘體,順風張開,包裹纏結尾隨的導彈,甚至戰機,拖歪,使導彈動力耗盡,使追機偏航。

  • 8 # 筆不意馳

    說短點。

    當敵機已經咬住了6點方向,你打算髮射導彈的時候敵人機炮已經開火了,導彈有什麼用?再遠點距離,由機動性把飛機朝向他更容吧?

  • 9 # 薺菜糰子

    因為這樣做弊大於利!

    戰鬥機之間狗鬥,機動性至關重要。尤其是槍炮時代,沒有高科技的火控計算瞄準點,必須佔領後方咬尾攻擊才有比較高的命中率。要做到這一點,戰機必須機動靈活。在發動機功率一定,氣動外形類似的前提下,功重比越高越好,也就是說越輕巧的機身機動性越好,狗鬥越佔優勢。如果給戰鬥機設定後向機槍及其射手,會大幅增加死重降低機動性,或者大幅縮減油箱容量降低航程。不射第二個乘員做射手是不行的,即便不計成本的採用遙控機槍(同樣增重不少),飛行員也不可能一邊向後瞄準射擊一邊處理瞬息萬變的空情。再說空戰後射屬於被動防禦遠不如主動進攻。綜上所述,戰鬥機設定後射機槍炮得不償失!一般地講,只有轟炸機強擊機這些沒辦法和戰鬥機比機動的機種才會設定後方機炮機炮用以自衛。

    但能後射的戰鬥機存在嗎?在特定條件下還是存在的。比如P-61夜間戰鬥機,背部就有一個旋轉槍塔,雖然其目的是為了在截擊時賦予P-61更靈活刁鑽的攻擊範圍,但確實可以向後射擊。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這種戰鬥機不是用來和敵機狗斗的,而是利用夜暗和機載雷達引導隱蔽接近敵機發起突襲,而且作戰物件主要是敵人的轟炸機,這與其說是戰鬥機,不如說是截擊機。還有梅塞施密特BF110重型戰鬥機,也有後向機槍,這種飛機同樣是以截擊轟炸機為能事,但在與敵戰鬥機機空戰中損失慘重。

    總而言之,槍炮時代,只有部分以截擊轟炸機為目的而設計的重型戰鬥機和夜間戰鬥機,因空戰能力低下,才需要後向機槍自衛,“純種”的戰鬥機,是不需要後向機槍的。

    在導彈時代,基於同樣的理由,也沒有設定專門向後發射的導彈,這樣的導彈在面對前方敵人就是沒用的死重。尤其是超視距空戰越來越重要,狗鬥發生機率越來越低,專門後射就更沒必要。但不排除隨著火控和導彈進步,空空導彈具備全向射擊能力——包括向後射擊的能力。現在已經有部分導彈具備了“越肩”發射——也就是向後發射的能力,但基於前述原因,向後方發射的能力需求並不迫切,也不是主流,未來如何發展還不好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汽車過了首保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