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嗚魯啦啦

    實際上,近代以來當人們對教育問題有了更多自覺之後,這樣的爭論始終存在,德國首相俾斯麥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嚴厲與寬鬆會在代與代之間交替,在嚴厲父母的棍棒下長大的人,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痛苦經歷,會格外寬鬆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而他們的孩子,或許認識到過於寬鬆也有其負面作用,轉而嚴厲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也許表明了,無論哪種傾向,過於極端可能都有問題。

    生物學家賈瑞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新幾內亞叢林裡做鳥類田野調查時,對當地土著的生活有過數十年的第一手觀察,在前年出版的《昨日之前的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一書中,他從這些觀察中選擇了9個主題,並結合其他39個小型前現代社會的人類學資料,展示了這些社會日常生活的某些側面,作者希望它們對生活在現代大社會的人們能有所借鑑和啟示。

    主題之一便是如何對待孩子,戴蒙德發現,不同社會的做法千差萬別,中非的阿卡(Aka)族俾格米人採取完全放任主義,從不打罵孩子,也不約束或干預孩子的活動,數月嬰兒擺弄利刃,幾歲孩子去野獸出沒的叢林中玩耍,都不會有人管,新幾內亞的伊努(Enu)族人,會看著孩子將手伸進火堆而無動於衷,結果人人身上都有幾個兒時留下的燒傷疤痕。

    在另一個極端,巴拉圭的阿契(Aché)族印第安人嚴格限制孩子行動,5歲之前很少離開母親身體一米以上,迦納的塔倫西人(Tallensi)會毫不遲疑的責罰犯錯的孩子,常見方式是鞭打,而且社群內每個成年人都覺得有責任矯正所見到的不當行為,無論犯錯者是不是自己孩子。

    大致上,規模小、結構簡單的狩獵採集社會,對待孩子最寬鬆,而規模較大結構較複雜的農牧社會則管教更嚴厲,其中以畜牧者為最;更細緻的比較可以發現影響管教寬嚴的幾個關鍵因素:首先是環境中常見危險的性質,像草原狩獵者面臨的獅子鬣狗毒蛇之類危險,特徵很明顯,一旦出現成年人會作出強烈反應,因而孩子很容易學會。

    亞馬遜叢林中則充斥著難以識別卻隨時可能觸及的有毒動植物,而且這種危險很少留給個體透過探索試錯進行自我學習的機會,一旦犯錯往往非死即殘,不像玩弄刀具和火堆,後果雖痛苦,卻頂多留下幾個傷疤。

    其次是有沒有貴重財產可被破壞,狩獵採集者財產極少,僅限於可隨身攜帶的物品,孩子玩火可能燒掉的,只是一間原本就會定期拋棄的簡易茅屋,而農民孩子卻可能因玩火而燒掉貴重的住宅或穀倉,或者因疏忽而放跑牲口,從而危及全家生計乃至性命。

    第三個因素是孩子所承擔的任務和相應責任,傳統社會都會讓稍大的孩子參與一些生產活動,既可減輕家長負擔,也可為今後獨立生活訓練技能,通常這樣的工作是輔助性的,並不獨立承擔責任,但也有例外,特別是畜牧業者,經常讓孩子獨立照看和放牧牲口,而更常見的,是讓大孩子照顧弟妹。

    一旦賦予孩子重大責任,就不可避免會在他們失職時施以懲誡,這一點在現代社會常表現為另一種形式,虎媽們對孩子抱有高而不切實際的期望,為此制訂嚴格的培養計劃,一旦孩子表現不合期望,便施以重罰,許多悲劇正是這樣釀成。

    最後一個因素是社會結構,越是大型、結構關係複雜、等級分化度高的社會,個人受其約束的社會規範就越繁雜,需要習得的社會技能也越多,為此家長需要種種方法讓孩子意識到什麼行為是不可接受或不受讚許的,即便它與危險或傷害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那麼顯而易見,因為社會規範背後的邏輯往往並不那麼顯白,家長自己也未必領悟。

    傳統經驗中或許沒有多少可以照搬的做法,但確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極端放任主義的家長,確實可以做到完全的寬容和接納,但為了避免傷害,就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消除了全部危險的溫室,也不讓孩子承擔任何任務和責任,但這樣孩子或許就失去了許多自我探索和試錯,學會獨自面對危險的機會,也失去了學習生活技能和學會承擔責任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清朝,到底什麼人可以被稱為“格格”?什麼人稱“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