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頌

    還珠格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傳說在乾隆南巡期間在大明湖畔於民間女子夏雨荷發生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後來夏雨荷生下一位“格格”。經過一路驚險的認親之旅後,成功進宮被封為“明珠格格”,而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另一位民間女子“小燕子”也陰差陽錯的被封為“還珠格格”。

    “格格”在這裡成了高貴的代名詞,正是因為這種美好的,對奢華生活的嚮往,才使得還珠格格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格格”也被定義成了清朝皇上女兒特有的稱呼,其實並不是這樣。

    在努爾哈赤時期之前,滿族人還是在北方的青山綠水間世代生活的遊牧民族,並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身份劃分。大家對家人的稱呼都差不多,父親叫“阿瑪”,母親被喚做“額娘”或者“額涅”,未出嫁的女孩子都可以被稱為“格格”。在這個時候“格格”這個稱呼就像漢語中的“姑娘”、“小姐”一樣,只是一種稱呼。努爾哈赤的長女就被稱為“東果格格”,次女被稱為“嫩哲格格”。

    這種情況在“入關”之後發生了改變,作為皇帝或者說皇族,總要有一些尊貴的稱呼來體現不一樣的身份。皇太極就根據當時的情況,參考漢族的禮制後製定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封號體系。

    皇帝的女兒小時候可以按照滿族的慣例稱為格格,所以說皇妃生產的時候,接生婆報喜的時候稱“格格”是沒有問題的。當格格長大了,就要接受冊封,而封號還是沿用了前朝的“公主”之稱。皇后所生的格格可以被封為“固倫公主”,“固倫”在滿語中的意思就是“天下”。而妃子所生的格格將被封為“和碩公主”,“和碩”在滿語中的意思就是“一方”,顯然比“固倫”所代表的地理範圍要小上一些。

    這裡也不是沒有特例,畢竟封什麼封號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乾隆的第十個女兒“固倫和孝公主”就是惇妃汪氏所生,因為深得乾隆喜愛,被破格封為“固倫公主”,後又嫁給當朝紅人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

    而“格格”的封號是給清朝貴族家的女兒準備的,相對有些繁瑣,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格格”共分為五級,和碩親王的女兒可以被封為“和碩格格”,“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的女兒被稱為“多羅格格”,“固山貝子”的女兒被封為“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的女兒就直接稱為格格。

    有點繁雜,簡單來說就是“女憑父貴”,輔國公以下的與皇上沾親帶故的宗室女子就統一稱作“宗女”。這樣有一個特別的稱謂,來體現自己高貴的身份,在接待規格上也要有所區分。畢竟即使皇室血統已經很淡很淡,但即使有一點,那也是含糊不得。

    綜上所述,清朝皇帝的女兒,依然被稱為“公主”。而“格格”只是帶有滿足特色的特殊稱謂而已,朝廷的封號也沒有徹底取代民間的習俗。在當時的民間,滿族其實依然保留著把未婚女子稱為“格格”的習慣。

  • 2 # 10號Totti

    清朝的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而格格則是指一些貴族人家的小姐或者是一些親王的妾室。

    格格在滿語的意思裡是“小姐”的意思,一般是指滿族貴族人家的女子。皇太極即位之前,皇帝和一些親王的女兒就稱為格格,皇太極即位之後,為了拉攏一些漢人,所以學習了一些漢人的制度,將格格改為了公主,於是格格就只代表一些王公大臣的女兒,或者是一些親王的妾室了。

    清朝的公主分為不同的等級,只有皇后生的女兒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級就是固倫公主。而妃嬪所生的女兒或者是由中宮撫養的宗室之女只能被封為和碩公主,等級比固倫公主要低一些。

    除了清朝的格格,其實還有蒙古格格和漢人格格,蒙古格格是蒙古一些親王貴族的女兒,身份尊貴,而漢人格格只在清初才有,後來就不存在了

  • 3 # 歷史課課代表

    在我們的童年劇《還珠格格》裡邊,好像捕捉不到任何帶有“公主”的字眼吧?看到這樣的題目,首先給我的感覺就是很蒙圈,格格不就是公主嘛,難道還能細分開來?果不其然,公主在一定程度上雖然並不等同格格,這兩者雖然名稱不同,但是也不是劃分的多麼清楚開來。讀者大概可以這樣理解,“格格”一稱呼只是滿清的稱呼,僅僅侷限於努爾哈赤所建立的金和皇太極所建立的清朝而已;而“公主”一稱呼自西周便已實用,且歷千秋萬世而未衰。但是清朝在使用“格格”的同時,也繼承沿襲了“公主”這一稱呼。實際看來,兩者雖有含義混淆的意思,但其實並不矛盾。

    由於“格格”一稱呼只是侷限於滿族所統治的時期(後金和清朝),所以說從沿用時間上於“公主”稱號是最為明顯的區分。但是如果身在清朝的話,清朝既有獨創“格格”,而且又沿襲了“公主”,果真要仔細分來的話,其實還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點:在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時期,只有大汗和眾貝勒的女兒才可以喚作“格格”,但是在後金時期,“格格”的稱呼並未有具體明文定製,說的直接一點兒,也許“格格”的稱呼在滿族人看來就是一種帶有民族風俗的稱呼。“格格”在滿族人言語中就是指“富貴人家的小姐”的意思。自努爾哈赤首創“格格”稱呼,其後大清王朝二百多年均沿用此稱謂。比如在清朝之時,皇家官方就曾經對“格格”之使用做了明確的等級規定。

    ①皇帝下轄眾親王之女——和碩格格②親王之下轄世子和郡王之女——多羅格格③多羅貝勒之女——多羅格格(等級稍次於世子和郡王的女兒)④貝勒之子之女——固山格格⑤輔政大臣等一品官員之女——“格格”!看來清朝對於“格格”的稱呼還是有著比較細而分明的規定啊!

    第二點: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大統,(皇太極開創了清朝“清承明制”的先河)在皇太極執政之初,便繼承沿襲了前朝歷史“公主”的稱呼,但是皇太極卻特別強調了嫡出和庶出對於“公主”命名的不同。①皇帝正妻,也就是皇后所親生之女,稱為“固倫公主”;②皇后養女和三宮六院其他嬪妃所誕下之女,均稱“和碩公主”(《大太監》劇中,道光皇帝之女便稱“和碩公主”)

    清朝時期,對於“公主”和“格格”的區分其實還是很明顯的,千萬不要被電視劇中的稱呼所誤導了。清朝對於“公主和格格”的劃分範圍的確十分嚴謹。①清朝皇帝之女才可以被稱呼為“公主”,當然這也不是帝王之家的專屬福利,如果與外族聯姻之際,親王的“格格”是可以被破例給予“公主”的尊稱的;②“格格”相對於公主來看,地位等級未免顯得低了,只能用在皇親國戚的女兒身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利高裡·派克在赫本的葬禮上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