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珊瑚館藏家
-
2 # 老羊說文學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詩人杜甫青年時間遊歷時泰山時寫的一首詩作,名曰《望嶽》,雖然取名“望嶽”,但我認為作者絕對登上過泰山,或者詩作就是在到達山頂巔峰時所作。
這首詩開篇就寫“岱宗夫如何?”,向所有讀者發問,泰山到底怎麼樣呢?作者此時的發問並不是要大家回答,也並不代表他不知道,而是要引出接下來的內容,“齊圈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從大的形境上去寫泰山的高大絕倫。
那麼,在接下來就該寫細結了,“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意思說站在山上向山下看,霧氣繚繞,讓人心曠神怡,還有哪必須要瞪大眼睛才能看到在山林間飛馳的鳥兒。
最後,也是提升有登山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登上泰山,站在巔峰之處,你才能發現其他的山簡直太小了,根本沒什麼看頭。
我覺得這樣的理解才是符合常理的,如果杜甫沒有登上泰山、沒有真情實感是萬萬寫不出泰山的一些細節,最多也只能到“齊圈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就完了。
-
3 # 嶺南孤客
看了五個回答,這個題面不難理解,但所答非所問,就不好理解了!
題面解“望”為看,這不錯。但“望”字還有“希望”的意思,這在字典上都查得到。少陵以詩託志,但願像泰山一樣。我前說,詩若作意僅在字面上,那就不是詩。
看到泰山而不登,可以有N個理由。少陵那時還年輕,不登比登好。
-
4 # 暴躁的草莓
題主有此問,我想是因為杜甫《望嶽》這首詩。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人寫詩是為了借景抒情,無論有沒有登上泰山,都可以抒發自己的內心的情感。
無論是在山頂或是山下,都不影響詩人表達自己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傲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再說一個技術性問題
現在的泰山上山之路是經過人工不斷修葺的,從山腳到山頂都修好了一層層的臺階以及扶手。我們肯花3-5個小時,肯受點累都是能夠拾級而上。
唐代時期泰山上山之路跟現在比可想而知是差很多的,即使能上去,也要花很長時間冒很大的風險,而且唐朝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山上有的是毒蛇猛獸。一個人上山無疑是一件風險巨大的事情。
所以詩人杜甫沒有選擇爬上山頂也是情理之中。
回覆列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加閱歷,開闊眼界,是唐朝文人最喜歡和倡導的。年輕時候的杜甫,因家境殷實,喜歡遊玩,加之父親在山東謀職,便到了泰山,他曾遊吳越、齊趙等地。 氣勢雄偉磅礴的泰山,直插青碧似海的蒼天,峻拔突兀,令人胸襟為之開張,油然而生敬意,給歷來的文人騷客以無限嚮往,並大抒情懷。關於寫泰山的詩,又以杜甫的《望嶽》為最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可謂一生坎坷,多有不幸,特別是後半生,風雨飄搖,十分落寞。但他年輕時候,也是意氣風發,信心百倍。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詩人青年時代的激情。全詩由遠到近,又由近至微,特寫鏡頭,逐步深入。詩人描寫了泰山的雄偉磅礴,表達了年輕人應該朝氣蓬勃,勇於攀登,拼搏向上,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
初見泰山,“岱宗夫如何?”一句問候語,表達高興和驚歎仰慕之情,自然傳神。岱宗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是個新創,很別緻,很多人理解這個“夫”字,無實在意義,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語氣上的強調,“泰山,你近來可好?”或“岱宗,你可別來無恙?”匠心獨具,又是一種真情實感的流露,有強調和急切之感。
“齊魯青未了”,經過觀察和思考,給出的一個肯定答案,一切安好。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寫出自己的體驗,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在齊魯兩國之間,遠遠可見橫亙在那裡的泰山,體現泰山的高。這種描寫,獨特,客觀具體,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可見詩人切入點的獨到。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細緻的,是上句“青未了”的延伸。“鍾”,即“鍾情“,把泰山和其它山對比,上天只是對泰山情有獨鍾,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陽為“陽”,山後背陽的為“陰”,由於山高,天色被割出陰、陽兩面,所以說“割昏曉”,十分生動,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寫出泰山的一種力量,突出泰山的神奇。詩人使靜止的泰山,充滿了雄渾的力量。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寫山中雲氣,有如波浪起伏,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生動體現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前,如痴如醉,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時已薄暮,詩人還意猶未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全詩的重點。這麼美,是一定要登上去才是。“會當”即“一定要”,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和決心,雄心大志。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只有站到一定的高度,你才可以藐視困難,不枉此行,不枉此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泰山的高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山及頂,是一種境界,需要勇氣,不怕困難。
本詩用字少,精,妙,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拓人思想,提人精神,可見詩人的精妙奇絕。寄託深遠。
有趣的是,詩人最終登泰山了嗎?從他後來的詩歌之中,並未見到,關於詩人站在泰山之巔的所見所想。現在的泰山,經過人工反覆打造,攀登上去,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可想千年之前,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困難,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時的泰山,可比蜀道難上百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