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眼貓眼鷹眼

    做民用照相機,賺的是辛苦錢,需要猛摳成本,美國企業有更好的賺錢出路,不屑於賺辛苦錢,所以退出了民用照相機領域,並不是做不了,而是不願意做。

    同樣的,還有收音機電視機等消費電子領域,最早的電視機工業被美國壟斷,那時候利潤非常豐厚,後來,被願意更低售價出售,當然,人工成本也低的日本企業取代了。

    這個轉移一直在發生,再後來,消費電子轉到更低成本的南韓,現在,又轉移到中國。

    所有這些,是人工成本的緣故,而且,越往後,越是賺辛苦錢。

  • 2 # 胡Sir聊青島房產

    在一般人眼裡,美國是世界上的老大,戰機航母原子彈、衛星導彈計算機,高科技領域首屈一指,世界是我的我說了算的風格,其它國家都是戰戰兢兢。

    不過,美國老大的高科技似乎也不是萬能的,這不是就有人提到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日本能造出美國造不出的單反相機呢?

    這個問題想要回答明白,首先就要釐清一個概念:那就是“高科技”和“匠心製造”二者的關係。

    這個怎麼說好呢?這麼說吧。有兩個孩子,小A和小J,小A智商130,參加過奧數比賽拿過獎,但是,回到年級考試,小A的成績經常比天賦一般的小J還要低。

    為何?儘管小A年紀輕輕就能看懂微積分,能解高次方程,但是初中一年級的題目無非是有理數,求解X+Y……面對這樣簡單的題海戰術,小A的高智商絲毫沒有任何作用,這時候能拿高分的,反而是勤奮仔細,辦事認真,每做一道題都檢查三遍的小J。

    為什麼日本能在單反領域獨領風騷,也恰恰是這個原因。

    縱觀單反相機的技術原理,除了感光原件的技術可以不停發展以外,其它的東西,譬如說鏡頭的光學成像原理、機械快門的技術原理等等,都是在上世紀就已經很成熟、很完善的東西。

    玩過上世紀老鏡頭的都懂,佳能膠片時代的EF鏡頭放到現在的5D4上面依然生龍活虎,尼康由於萬年卡口的緣故,很多半個世紀前的手動鏡頭,在D850上依然可以正常使用。現在有了索尼E系列微單相機,號稱萬能底,轉接環滿天飛,甚至二戰時候的德頭、俄頭現在拾掇拾掇煥發第二春的故事也屢見不鮮。

    因此,稍微懂些單反相機的攝影愛好者都明白,相機鏡頭幾乎是數碼產品裡最保值的東西,5年前的iPhone手機基本上就是半截入土的電子垃圾,但是50年前的尼克爾50 1.2手動頭,放在二手市場上,依然能賣個好價錢。

    這是為何?一句話:單反相機能不能做好,靠的不是高技術,而是在原理已經眾所周知、很清楚的情況下年復一年的反覆除錯、一點一點的改進、提高。這就是說,單反相機是一個典型的天然對“匠心製造”要求極高的領域。

    而這正是日本和德國兩個國家所擅長的地方。

    以索尼70-200 2.8G鏡頭為例,美能達在1987年提出A卡口技術標準的時候,釋出過兩代80-200 2.8鏡頭,2002年小改成70-200 2.8,索尼收購美能達後復刻,2016年推出二代,釋出A7以後,又先後推出兩款70-200 鏡頭(F2.8和F4)。

    這麼多70-200 2.8,其實功能都差不多。從1987年到現在,從美能達到柯尼卡美能達再到現在的索尼,廠商翻過來覆過去的改進,無非是鏡頭的對焦效能的些許提高、鏡頭的光學鍍膜工藝的些許改進罷了。

    這些東西是高科技嗎?很明顯,不是。

    但是不要小瞧這些改進。這恰恰是Hi-End 領域裡代表小眾極客的體驗感受的最關鍵的部分。看看色影無忌、單反吧裡面,佳能、尼康、索尼三大“黨派”擁護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撕來撕去,其實爭的就是這些東西。

    那這些東西是什麼?很明顯:能用世紀做跨度,反覆的對一樣產品、一種工藝進行除錯、改進的行為,可以用四個字概括。

    這四個字就是:匠心製造。

    對於日本人、德華人的這種工匠精神,我們需要致敬。但是同樣,我們不能把工匠精神和高科技混淆起來。

    理解到這一層,看看美國擅長的東西,導彈、衛星、GPS、戰鬥機、計算機、晶片、軟體工程、網際網路……

    再看看日本、德國所擅長的東西:精密機床、儀器裝置、量具、單反、高階音響耳機、汽車發動機、變速箱……

    美華人和日本人、德華人所擅長的領域,恰恰是完美詮釋了“高科技”和“工匠精神”的區別。

    美華人擅長的東西,那是標準的黑科技滿滿,相比別人都是“造得出”和“造不出”的關係,競爭對手根本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兩眼一抹黑。或者說,可以明確地說明,就算你造得出也比我落後多少年。這就是典型的高科技、高技術遙遙領先。

    美國高技術產品的特點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新品既出,老款會迅速貶值淘汰,升級換代令人眼花繚亂。電腦、平板、手機都是這類高技術產品的典型。

    但是日本人、德華人擅長的領域,往往都是以精雕細琢而取勝,相比別人都是“造得好”和“造不好”的關係,競爭對手很容易看明白日本貨、德國貨裡面蘊含的技術原理,但是在這兩國的工程師年復一年,甚至幾十年、上百年如一日的反覆調校之下,競爭對手雖然很容易做出來替代品,但是替代品很難達到相應的品質。這就是典型的千錘百煉、匠心製造。

    日本、德國匠心製造產品的特點是:底蘊深厚,經典產品經得住時間考驗,隨著時間推移貶值很慢甚至個別產品還會保值、增值,成為“一代經典”。我之前提到的單反鏡頭以及音箱耳機,都是典型。

    理解到這一層,題主的問題以及很多現象,也就好理解了。生活中很多東西,我們往往隨口就說“技術不行”,實際上,生活中絕大多數問題,科技只是可憐的背鍋俠,做事的態度才是關鍵。

    還是拿美國和日本做例子吧。

    美國福特的汽車,漏油、斷軸、臭氣熏天不是什麼新聞,美國特斯拉百萬豪車,中控一個大籃子,各種東西亂七八糟隨便扔進去,車門上連個儲物格都不給設計。這種粗獷的風格,在日本豐田、本田的車上絕對見不到。但能憑此說明美國的科技被日本吊打嗎?誰都知道,不能。

    知道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美華人儘管掌握著最先進的科技,但是做事情沒有日本人認真細緻導致,那麼樓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碧雞漫志原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