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皚,原名鄭衍賢。福建省長樂縣人。1920年9月生,卒於1994年11月。中國著名導演。
1944年,陳懷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並留校任助教。1948年赴香港任永華影業公司副導演,同年赴華北解放區參加華北大學第三文藝工作團,任戲劇隊長,並參加了反映工作鬥爭生活的影片《紅旗歌》的編導工作。 1949年調任中央電影局副導演,1950年,參加拍攝凌子風導演的故事片《陝北牧歌》。
1951年,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員。1953年,調任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導演,參加話劇《家》的導演工作。 1955年,在“長影”的《虎穴追蹤》中任導演。1956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相繼導演《生活的浪花》、《百鳳朝陽》等。
陳懷皚參予拍攝的影片中,聯合導演的作品很多,如與崔嵬導演合作的《青春之歌》、《北大荒人》、《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平原作戰》,與謝鐵驪合導的《海霞》、《大河奔流》等。 1960年陳懷皚與崔嵬聯合執導的京劇藝術片《楊門女將》將傳統戲曲手法與現代的電影表現手法融合,在保留京劇唱、念、做、打的精華的同時,又發揮電影的特長,突出刻畫了人物,渲染了背景氣氛,豐富了時空變化,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獲第一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
1979年,陳懷皚獨立執導的戲曲片《鐵弓緣》,在戲曲與電影的結合中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獲第三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 陳懷皚拍片中注重民族藝術傳統,著重於塑造人物,強調意境,主張形式為內容服務,不追求新穎,花哨,為中國戲曲藝術片的探索作出了貢獻。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生活的浪花》(1957)
《百鳳朝陽》 《青春之歌》(1959)(與崔嵬合導)
《北大荒人》(1961)
《野豬林》 (1962)
《大河奔流》(1978)(與謝鐵驪合導)
《知音》 (1981) 《雙雄會》 《楊門女將》(1960)(獲1962年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
《鐵弓緣》 (1984)(獲1980年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
陳懷皚,原名鄭衍賢。福建省長樂縣人。1920年9月生,卒於1994年11月。中國著名導演。
1944年,陳懷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並留校任助教。1948年赴香港任永華影業公司副導演,同年赴華北解放區參加華北大學第三文藝工作團,任戲劇隊長,並參加了反映工作鬥爭生活的影片《紅旗歌》的編導工作。 1949年調任中央電影局副導演,1950年,參加拍攝凌子風導演的故事片《陝北牧歌》。
1951年,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員。1953年,調任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導演,參加話劇《家》的導演工作。 1955年,在“長影”的《虎穴追蹤》中任導演。1956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相繼導演《生活的浪花》、《百鳳朝陽》等。
陳懷皚參予拍攝的影片中,聯合導演的作品很多,如與崔嵬導演合作的《青春之歌》、《北大荒人》、《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州》、《平原作戰》,與謝鐵驪合導的《海霞》、《大河奔流》等。 1960年陳懷皚與崔嵬聯合執導的京劇藝術片《楊門女將》將傳統戲曲手法與現代的電影表現手法融合,在保留京劇唱、念、做、打的精華的同時,又發揮電影的特長,突出刻畫了人物,渲染了背景氣氛,豐富了時空變化,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獲第一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
1979年,陳懷皚獨立執導的戲曲片《鐵弓緣》,在戲曲與電影的結合中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獲第三屆“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 陳懷皚拍片中注重民族藝術傳統,著重於塑造人物,強調意境,主張形式為內容服務,不追求新穎,花哨,為中國戲曲藝術片的探索作出了貢獻。
獲獎情況及代表作:
《生活的浪花》(1957)
《百鳳朝陽》 《青春之歌》(1959)(與崔嵬合導)
《北大荒人》(1961)
《野豬林》 (1962)
《大河奔流》(1978)(與謝鐵驪合導)
《知音》 (1981) 《雙雄會》 《楊門女將》(1960)(獲1962年第一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
《鐵弓緣》 (1984)(獲1980年第三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