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小沿
-
2 # 活著太渺茫
重耳逃亡了十九年後終於回到晉國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所有跟隨重耳逃亡的人得到了重耳的封賞,個個富貴在身。唯獨介子推沒有跟重耳一起進宮接受封賞,他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一個人回到鄉下和母親一起生活去了。後來重耳派人來召他進宮,他卻拒絕了。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而不是自己的功勞。介子推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有必要得到封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進而他揹著母親走進綿山隱居了。
柳樹下被燒死
後來,晉文公重耳又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在綿山隱居,晉文公便親自帶著大隊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實在太大了,重巒疊嶂,樹林又長得茂密,不是一朝一日能夠找到的,但此時晉文公實在是太想見到介子推了,有人給他獻計,讓他放火燒山,介子推見起火了,肯定會出山。求人心切的晉文公便依計下令讓人放火三面燒山,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卻連介子推的影子都沒見著。
大火熄滅後,晉文公又帶著眾人滿山尋找介子推,一連找了數日,後來又兵士在一棵古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在古柳旁安葬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當兵士移動屍體時,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見了後淚如雨下,他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
紀念介子推
晉文公為了哀悼介子推,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禁止一切煙火,並將當日定為“寒食節”。過節的當天,禁止燒火做飯,家家戶戶只准吃冷飯冷菜。
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眾臣徒步登上綿山祭奠,當他來到介子推墳前,驚奇地發現被大火燒死的老柳樹又復活了,綠絲萬條,隨風舞動,晉文公望著老柳樹就像見到了介子推一樣,他輕輕地走到柳樹跟前,折下一根柳條,編了一個環戴在頭上。隨即他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3 # 小高活影視剪輯
跟自己出身入死的皇帝(重耳)!自甘墮落!介子推心灰意冷!
看分析:
在晉國朝中內亂,重耳(晉文公)被人陷害危機重重,為了躲避這一場浩劫,帶了一批家臣逃亡,其中裡面就有介子推!在逃亡的19年中,可謂是困難重重,艱難無比!險象環生!其中這群人的口糧被偷以後,該吃的都吃了,還是頂不住飢餓,在這危險時刻,介子推居然從自己的屁股上割肉下來,為重耳充飢!可見介子推的忠心耿耿!鞠躬盡瘁!
後來重耳回到朝中,當上皇帝!可介子推,並沒有因此向重耳邀功,要加官進爵,要高官厚祿!而被名利衝昏的重耳被一些奸臣的奉承,搞得飄飄然!而介子推的忠言卻聽不進去!依舊跟著奸人臣子貪圖喜樂,沉迷美色!介子推看著這樣墮落的重耳,和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阿諛奉承的官僚!失望透頂!心念俱灰!從此歸隱山林!
得此訊息後,重耳後悔莫及!緊急上山去尋找介子推,希望可以找到介子推來輔助自己!可找了很久沒找到,一急之下把叢林用火點著了。結果火撲滅時,發現介子推跟母親已經死亡!有人說是被燒死!有人說,看到重耳放火,自知自己難逃一死,自殺而死!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4 # 大同高哥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介子推要一心尋死:
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在外逃往,在逃往途中又累又餓,站不起來,快要死了,一點吃的也找不著,情急之下,隨從介子推來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肉湯。
重耳喝下湯、吃了肉、重新恢復了精神,到後來知道肉是介子推大腿上割下來的、並救了自己的命,非常感動。並決心在功成名就後,好好賞賜他,果然,在外流亡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即位,成為赫赫有名的晉文公。
回國當上國君後,大賞有功之臣、維獨忘賞介子推,就四處打聽介子推的下落,但介子推是個清高子人不會求人,他也深知自己功勞不大,沒必要屈尊自己的人格去求賞。而晉文公並未忘記他的功勞和恩德。
晉文公派人四處打探介子推的下落,當得知介子推已經躲進深山老林,過起了隱居生活、晉文公想逼介子推出來、就下令放火燒山,可是介子推就始終一直也沒出來,後來傳說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燒死了。
後來晉文公為表章介子推的功德 悲嘆之餘,晉文公將此山改為介山,以紀念介子推,警示自己過錯。
-
5 # 風雨剪影123
《東周列國》中介子推就是寧願被燒死也不願再出山入仕。介子推隨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在最困苦的時候割大腿肉給重耳吃,把腿上肉割了熬成菜湯給重耳喝。這些都是重耳自覺自願悄悄做的,從不把這件事做為賞功,並且也不說給他人聽。
-
6 # 嗔悟
小時候總不明白,那時的古人怎麼能這樣剛烈,說死就死。現在漸漸理解了,於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死實在是一種解脫。其實道亡了,人也就亡了。看不慣身邊的讒佞小人,以及君王對這些人的偏愛,所以選擇山隱。像春秋時代的人那麼有氣節的活一回 也真不枉此生!
-
7 # 韓I949
晉獻公寵驪姬,驪姬欲廢申生而立己子,晉國內亂,重耳帶家臣出逃,一路艱難險阻,缺糧至及介子推割股以餉重耳,後重耳復國是為文公,遂大賞跟隨諸人,獨忘介之推,介之推本就淡泊名利,屢諫文公清正廉明,文公不聽,介子推遂揹其母隱入綿山,後文公醒悟,遍尋介之推不見,遂火焚綿山逼其出山,介之推寧死不出山,和其母抱一柳樹被焚而亡,文公悔恨不已,遂封其山為介山,取柳樹一截做履,足下之稱由此而來,規定是日不許舉火,為寒食,後合併為清明節,清明節,端午節都是人們對忠臣烈士的敬仰,可見人們對於忠義永遠是崇拜的謝謝。
-
8 # 青山打卡許可馨
這得從故事的本原講起,不願做官是有多方原因的。
春秋時戰亂,為躲避殺身之禍,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漂泊了十九年,晉國忠勝奸敗,迎他回去做國君.在回國的途中,馬車快要到國都的時候,重耳望著那條和他流亡做伴的破破爛爛的席子,感到很不稱心,信手用劍挑下車去.車後的介之推拾起那條爛席,沉思了一陣,悄悄地回家去了。這裡就是一個導火索,因為介之推就像這張破席一樣,他見證了晉公的狼狽時期,一個皇帝是不願意別人還記得的。如果他繼續留在朝廷做官,以後的命運就是這張破席。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走狗烹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結局,之推先看到了,所以不願做官。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生性自由,清廉,不願到朝廷裡去受限制,去同流合汙
-
9 # 笑笑大魔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古人對大丈夫所做的定義,不為眼前的利益多動,不因為身處困境而改變自己的志向,也不向任何人屈服,”窮且益堅“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在介子推的身上,我們無疑看到了這種精神的發揚。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中國的節日,只有兩個是由於某個人而設立的。其中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屈原,因為他我們有個端午節。另一個就是這個介子推,這個失傳的節日叫”寒食節“,準確的講是後來演變成了”清明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介子推的出身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對於他的出身我們不甚瞭解。
關於介子推,他的故事倒是一直都為人所津津樂道,印象最深的是介子推割股充飢。當時介子推隨著重耳四處逃亡,面對兄弟晉惠公的追殺,他們一行人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次逃到衛國,隨身帶的糧食本就不多,還被手下一名隨從給偷走了,這無疑為他們的逃亡之路雪上加霜,丟掉糧食的重耳,無奈只得向農人乞討,沒有討到飯還被羞辱一番,又氣又餓的重耳都快暈過去了。介子推見此情形,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故事的真假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一個人能從自己健康的大腿上生生割下一塊肉,然後如無其事的煮熟端給人吃,而不被人看出來,介子推倒是個壯士,劇痛之下絲毫不改容顏啊。很奇怪的是在《史記》晉世家的記載中,非但沒有關於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歷史記載,整個逃亡過程都沒有出現關於他的事蹟。因此,介子推割肉給重耳吃的故事,很可能是編出來的,就像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樣。在那個時候,沒有很好的治療措施,一個人用一把刀子割出一塊大腿肉來,可以想象需要流多少血,傷口有多嚴重,以介子推當時的情況,很可能是無法恢復的。
寒食是清明前一天。寒食節與介子推有關。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因為他的死,才有了寒食節,甚至是清明節的來源。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時,為飢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文公幡然醒悟,於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願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但是,《史記》裡也沒有記載文公為了把介子推逼出來,派人放火燒山,結果把他給燒死了。最後,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晉文公把燒死介子推的這天定為寒食節。
據說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為介子推被火燒死,所以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嚴禁煙火。嚴禁煙火的結果就是隻能吃生冷食物。於是名之為寒食節。
-
10 # 剪刀手阿洪
介子推尋一心尋死得從一個傳統節日談起:
中國歷史上只有兩位名人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一個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愛國詩人屈原。傳說他五月初五那天投汨羅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
另一個就是你說的介子推了。當時晉文公做了國君,大臣們論功行賞,唯獨不見介子推。因為他說過一段話:主公有八個兄弟,只有主公(重耳)最賢德,是上天把國家賜給主公的,大臣們一天到晚的搶功,介子推很是瞧不起,自己寧可做草鞋,也不敢貪天之功據為己有。於是就陪母親隱於深山過起清閒恬淡的生活去了。
此事被文公知道了,這哪成呀!自己的重臣去隱居了!於是在山裡到處打聽,也沒有音訊。最後,文公想起介子推是一個大孝子,心想要是把整個綿山都點燃了,他肯定會現身的。遺憾的是,當整個山燃盡過後,在一個枯樹下,發現了被燒的面目全非的兩人,緊緊相擁!
悲痛欲絕的文公,讓士兵把介子推與母親合葬與綿山,並改綿山為介山。燒山那天是三月初五,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
11 # Storyer
歷史中的介子推可能不是我們想想中的那樣我來說說介子推被大家所熟知的幾件事:1.割股奉君 詐一聽覺的沒有什麼不對,但仔細想想又感覺哪不對,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時代從一個人的腿上割一塊肉; 能做一碗肉湯,那麼就不是很少的肉。從身上割下來的肉,一小片都會血流不止,而且還是腿上。即便是存在這件事,包紮好了也要很久才能走上逃亡的路。可是腿上那麼大一塊傷,想正常走路顯然是不可能了。當然,重耳的隨從中也許有人可以幫助介子推,比如揹著他走。可是大夥都吃不上飯,誰也沒有多餘的體力。如果說介子推的割肉舉動最終卻增加了整個重耳團隊的負擔,那就是得不償失,幫了倒忙。而歷史記載他們很快便從衛國去了齊國。可並沒有介子推跟不上的事情出現。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想想,介子推是割過肉嗎?他割的是自己的肉嗎?會不是是動物的或者是人的?如果是人他會不會殺人呢?所以這個事件可信度不高。2.抱樹而死 晉文公為什麼要把介子推燒死呢?一般都是說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裡,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被死。我覺的這是晉文公故意而為,為啥了? 介子推抱樹而死說明他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躲避,如果一個人被燒不可能一動不動的被燒,抱樹恰恰說明當時的地形及火勢沒有其他選擇,抱樹只是讓自己釋放痛苦,跟我們咬著紗布療傷是一個道理。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晉文公其實找到了介子推在一個小地方把他燒死了,並不是燒山三天。3.寒食節 其實寒食節在夏商時期就有了。那時候,每到初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們儲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綜上所述個人認為,介子推割股奉君,抱樹而死,晉文公紀念介子推搞了個寒食節,只不過是晉文公為塑造自己的形像所弄的一些手段而以。
-
12 # 纖纖說電影
個人觀點:介子推不是一心尋死,而是被他人間接害死。分析如下:
然而事情卻恰恰相反,多年後已變成晉文公的重耳對當年助他逃亡的老臣舊部一一封賞,卻唯獨忘記封賞介子推,直到他人提醒才想起。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的很奇怪,古人對於恩情看的比較重,而晉文公卻能忘記介子推,這非常不合常理,不去想為什麼,我們接著往下分析。
這讓他積攢了很高的名譽,但也像我之前說的那樣,古人重視恩情,如果忘記封賞介子推事件流傳出去,很有可能讓好不容易穩定的局勢和計劃功虧一簣,使整個晉國再次混亂並最終滅亡。想及此處,晉文公當即派人去請介子推,我想他是真心實意的。
可是心灰意冷、自視清高的介子推不但拒絕還逃到山裡隱居,這讓他國君的面子徹底掛不住了。晉文公是什麼人?那可是名號“春秋五霸”,城府極深的梟雄。
自古就說無情帝王家。雖說打著封賞名義,使用身邊謀士獻計的“三面放火燒山”方法逼介子推出來,結果陰差陽錯燒死了介子推,可誰又能知道這是不是晉文公將計就計,用“四面放火燒山”的方法以絕後患呢?如果晉文公真的是將計就計,那後面失聲痛哭、設立寒衣節,可真就是讓人不寒而慄了!
-
13 # 聽說她變了
我一開始,覺得他死得很可惜,我認為生命可貴,這人怎麼這麼固執,甚至還有些迂,這樣不值得。
後來我想,如果介子推也這麼想,後人誰還知道介子推?陪晉文公的流亡19年的人多了去,怎麼只有介子推流芳百世?
假如晉文公是個忘恩負義的人,乾脆把他忘了,倒也成全他退隱山居,頤享天年的意願。偏偏晉文公是個明君,他也很執著,他以為介子推生他的氣,躲在山裡不出來,他一定要見到他,用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感謝他,沒想到最後竟活活把他燒死。
孰不知,人家介子推是一片忠心向晉國。不計較你這國君是否報答我的割股食君之恩。
介子推綿山守志,文公悲痛不已。文公又用他認為最好的方式紀念他,原文上說:環山一境之田,皆做祠田。足見其志。
介子推的死,是晉文公一手造成的,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不過也正是晉文公,成就了介子推流芳百世的英名。
我們姑且認為晉文公是無意燒死介子推的,他知恩圖報,心存仁義禮智信,他認為介子推孝義當先,一定會揹著老母親出來。多單純美好的想法。
可是我覺得你放了火,他就是想出來也出不來啊,這分明就是想殺他。
有人說孔子對晉文公的評價是詭而不正——表面上彬彬有禮,實際上是個奸詐之人。我看也是。
文公已然稱王,他的立場自然就不一樣了,他忘了封賞介子推,是有人提醒他才想起。於是他認為介子推肯定是生他氣了,介子推也是一國貴族,看我這麼對他,萬一負氣去了別的國家,那肯定是要回來報仇的。所以我要殺了你,哪怕厚葬,哪怕供萬世敬仰,都是我一句話的事,你就是不能活著。
這樣的事情在那個時代多的是,如果一個人才不願意孝忠中國,那麼我就要殺掉他,否則他去了別國,對中國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晉文公一定是俱怕介子推為他國所用,於是放火燒他,一方面讓天下人覺得我重耳知恩圖報,另一方面我也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不然我睡不著覺。
一代明君,其虛偽之處也是昭然若揭,但介子推的一片赤誠卻是不言而喻的。
他不是商鞅,不是吳起,他們的心裡沒有國家之說,他們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為理想,誰對我好我就給誰出力。所以他們哪個國家都去。
而介子推只愛晉國,所以他以死明志。
-
14 # 師進樂
1,介子推拒絕受封。受封也不見得是好事,看另外一個就知道了。2,那個時代的道德標準和現代有區別。3,恩大為仇,恩情太大無法回報,位高權重之人更為在意,這就有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兩人關係有問題。
-
15 # 剪輯手發哥
看過《東周列國》的都知道並不是尋死。我覺得躲進山裡不出來是看不慣晉文公身邊的佞臣,他是一個直言覲見的人,和他們格格不入。他不出去是不想別人認為他是和那些愛慕虛榮權貴之人一樣!
-
16 # 冬泳之家
春秋無義戰多義士。
心中無義之人是不會明白的。
噴子都說日本有武士精神,中國有什麼?
呵呵,中國有什麼你看不到?
中國有的時候,日本還是個原始人晃盪的荒島呢。
-
17 # 驕傲的電影
《東周列國》裡的介子推捨己為人、盡忠報國,介子推這個人最讓我欣賞、敬佩,“晉惠公怒殺慶鄭介子推割股啖君”這個故事中的表現使我對他念念不忘。 “介子推割股啖君”這個故事表面上有些血腥,但卻是一個忠君為民、捨己救人的感人故事。他一心尋死是以死明志,通過死表達自己的意願,是為了捨己救人,盡忠報國,這是中國志士為了讓自己的意見讓君主介受的一種可悲的方法。
回覆列表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後面返國即位,既晉文公。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親,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但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下令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所以介子推一心求死和重耳是有很大關係的。
晉文公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初為公子,也非常的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後在秦穆公支援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介子推當年追隨無依無靠的重耳,並對其忠心不二,不得不說,介子推是個很有政治眼光的人,他的目光很長遠,他知道這個年輕的公子身上蘊藏的巨大潛力,因而忠心追隨他,也知道這逃亡的路上殺機四伏,但是自然選擇了重耳芥子推就毫無猶豫的將一片赤誠獻給了重耳。他的一生主要有三件事追隨重耳、割股充飢、辭官不言祿。前兩件事是發生在流亡途中的,而後一件事發生在晉文公重耳繼位之後的事情。
晉文公當上晉國的國君封賞的時候,當初追隨進公子的人都主動請功,晉公子重耳也加封了很多人,唯獨沒有加封介子推。介子推放棄了功名利祿。可見他是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對於高官厚祿,有的人是做過眼雲煙,金錢酒色,在其眼裡也不過就是糞土。這些人佔功名與人生追求放在最高的位置,作為自己的一生的最高理想,併為之不懈的奮鬥,這種人註定會譜寫不凡的篇章。
在中國只有兩個是由於每個人而設立的節日。其中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屈原投江而有了端午節。還有另一個就是這個介子推,這個失傳的節日叫寒食節,寒食節在清明節之後,後來兩個節日逐漸重合變成了一個節日。傳說還是這些是晉文公為了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設定的節日。
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讚歎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黃堅庭《清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繆舉的憤懣,正是中華民族正大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