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泰64486520
-
2 # 古今眾談
先說一個引子,《三國演義》大家都讀過的,但是《三國演義》也有很多版本的,現在流行較廣的版本是清朝毛倫、毛宗崗父子修訂後的《三國演義》。
也是在這一版本中,毛氏父子將劉備奉為正統,曹操一派成為不為人討喜的反面角色。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一個事情---任何書籍在出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作者(或編者)的個人情緒在其中。同樣的,《古文觀止》也是。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
備註:二人是叔侄關係,吳楚材是吳調侯的叔父。
叔侄二人均是塾師,以課業授徒為生,只具中等學歷,在清代文壇和學術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
本來這本教材只是為了教授自己學生為主,後來傳閱開來,越有市場,所以就勘定成冊,程式設計散文集。
叔侄二人對清代以前散文的選擇存在明顯的偏重,重先秦、兩漢和唐宋時期散文,輕兩晉六朝散文,明朝時期文章也多有入選。這一重一輕既有二吳的主觀意識,也符合消以前散文的大體情況。畢竟侷限於時代,二人的想法也是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 -
3 # 無聊到巔峰
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從選編者的角度來看。
《古文觀止》由吳楚材與侄吳調侯選(二人均是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編先秦至明代的散文選本共二百二十篇,分十二卷,由吳興祚審定並作序,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其序雲:正蒙養而裨後學。所謂“正蒙養而裨後學”,即是著眼於科舉之策論,故《觀止》所選均以散文為主,偶雜駢文、韻文:先秦多選《左傳》;漢文則主《史記》;唐宋則多八大家文等等;談事言人,多有議論或深寓。
魯迅嘗言: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而是選者的眼光。然而二吳與其說‘選’的眼光,倒不如說是歸納總結的眼光了。清代古文選本茫茫多,有康熙選、徐乾學編注的《古文淵鑑》;有金聖嘆的《才子必讀古文》;董漢策的《歷朝古文選》....二吳僅是集中概括、刪繁就簡而已了。其自序也未曾掩飾:
且餘兩人非敢言選也,集焉雲耳。集 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而略者詳之,繁者簡之,舛錯者釐定之,差訛者校正之云爾。《例言》也說:
“古文選本如林,而所選之文若出一轍,蓋較學相傳即為輕車熟路,欲別加選錄,雖蹊徑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編所登者,亦仍諸選之舊。”當然,《觀止》並非官方組織,二吳也僅是從個人角度而選輯的,歷代所批有如前文所提之‘抄襲者’;也有從所選文目而詬病的:蓋因其遺漏了重要朝代。
《觀止》目錄羅列朝代如:周、秦、漢、六朝、唐、宋、明,獨卻略過隋、元二代;同時《戰國策》(戰國時期)列於秦文之下;三國獨取蜀而遺魏、吳(同時蜀漢定為後漢);北朝十六國無一入選....這些操作似乎都能論證二吳是實實在在的“漢粹分子”:在他們眼裡,非漢不主,在這個原則下,連分裂政權都被抹去,曹氏父子及元朝諸家豈能獨容?所以,《觀止》中就並沒有選取元代諸名家如吳澄、虞集之文了。
再有,為什麼沒有清代文章也好理解。《觀止》首先在其文序中就表示不取今人文章了:“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若非如此,就得寫成“集古今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了;其次,《觀止成書》康熙三十四年,在此時及此時之前有那些名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這些人都參加過“反清復明”的大業...而號稱‘天下之文章出桐城’的桐城派還未發跡,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等人要麼還小,要麼沒生....所以在二吳這個時間段,清文是不好取也是不能取的。
-
4 # 半卷
這個問題@無聊到巔峰 峰哥已經回答的很好了,我想補充一下。
峰哥的回答解釋了為什麼本朝(清朝)沒有入選。可是十六國和元代加上三國裡魏、吳的都沒有入選,元代總體水平是不行,虞集好歹也是可以入選的吧?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這套文選類的古籍名字叫啥?《古文觀止》,提到“古文”,你會想到古代文學裡什麼概念?
毫無疑問是“古文運動”,唐宋都有古文運動,代表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了。這裡的“古文”,指的是秦漢散文,《古文觀止》所選均以散文為主,偶雜駢文、韻文。這就很好解釋了。
有人會問了,你還是沒有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啊?且慢,這要解釋清楚“古文運動”才行。今天我們喜歡談“文學史”的時候,去說“古文運動”,可是在古代“古文運動”不僅僅是文學層面上的,也是包含社會、思想層面的。韓愈的文學方面的觀點就有“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道統一”,宋人蘇軾評價他也是“道濟天下之所溺”。這裡的“道”,可不是“道教”的“道”,而是一種儒家的道統。你看看韓愈多麼反感佛教,寫了《論佛骨表》,因為他強調儒家的地位,所以才會去排斥佛教。宋儒更是如此。
也就是說,“古文”不僅僅是文學意義上的“古文”,更是“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古文”。可見,《古文觀止》四個字蘊含著兩種選文標準,一種是文體上的,另一種是道德上的,尤其是宋代以後儒家的道德。
宋代已經,三國的正統是蜀漢,因為宋代北方有強大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宋人把蜀漢自比,曹魏當作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權,把自己的情感帶入歷史。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與其他政權的對立,宋代及其之後,傳統的儒家的“華夷之辨”思想被改造,並且影響日益增強。這樣也不難理解,元代沒有作品選入了。至於十六國,可能原因也是類似,亦或者是宋代有些學者認為魏晉南北朝基本上是亂世,所以,正統問題不用討論。帶著這種觀念,文學作品恐怕也是不用入選了。
回覆列表
《古文觀止》選取了從先秦到明朝的文章。其中不乏明家之作。如陶淵明、歐陽修、蘇軾等。是清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於康熙三十三年選編的,古代散文字。是為"設館授徒"而編的啟蒙讀物。所選文章多為議論文,顯然是為學子們科考有關聯。也與時局有關。要知道,清朝還有"文字獄"。也有許多朝代沒有選,或少到只有一篇文章。比如南北朝,比如金元(朝)。《古文觀止》所選的文章總數並不多。(也可以看出編者的興趣愛好。)並不影響人們對它的偏愛。(部分章節摘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