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心之光

    范蠡這招得名不得利,激流勇退,精妙在於:在他越王勾踐滅亡吳國以後,論功行賞前就收手,直接隱姓埋名泛舟西湖。

    無論是越王論功行賞給諸位功臣,下手殺害范蠡會導致人心惶惶,局勢不穩,亦或是范蠡手段高超,才智過人。這些原因都是范蠡能夠功成身退的原因。

    然而最主要的是范蠡太瞭解越王勾踐是什麼樣的人了,他行動的太快了,沒有一絲留戀,不帶走一片雲彩。雖說狡兔死走狗烹,但是越王勾踐連鍋都沒有準備好,范蠡人就跑了,這怎麼同臺競技嘛!

  • 2 # 聚散流沙嘆流年

    首先異華人在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很大的“祖國情懷”君不賢臣投他國是常有的事。當然被重用還看個人價值,後世也不伐案例。其次就看個人覺悟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幾人能做到。

  • 3 # 三日一天

    當時人民都屬於周,各地相當於現在的省,不過自制程度更高。范蠡在越王成功之後,功成身退,自動辭官,也相當於辭去了和越王衝突的權利和基礎。在春秋那個以信義為先的年代,越王沒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做一件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

  • 4 # 雨幕聞達

    只能說范蠡既是個治國的能人也是個把越王勾踐的性格摸得很清的人。

    勾踐在范蠡文種的輔佐下,敗吳復國。范蠡深知勾踐這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何況自己功高震主,所以范蠡非常明智的選擇功成身退。

    而與范蠡形成鮮明對比的文種在識人方面就差遠了文種對勾踐心存幻想,導致最終被賜死的命運。

  • 5 # 如是史社

    首先,不管是吳國還是越國,當時都隸屬於東周,都是東周的一個分封國家,他們都屬於周的管轄範圍,供奉一個天子:周天子。

    用現在的行政建制來說,齊、晉、秦、楚、吳、越、中山、衛、宋、陳、蔡等等,這些地方相當於周的一個個行省。區別是這些行省有高度自治權,能有自己的獨立政策,蓄養軍隊,收稅,等等,形式上自成一國。

    所以時逢亂世,人才流動非常頻繁,而且這是正常現象。他們沒有所謂“叛國”的心理負擔,大家都是大周子民,只是把一身功夫賣給誰家的問題。所以也就出現了范蠡這種出身楚國,為越王勾踐效力,打敗吳王夫差的事。哪裡能實現自我價值,人才便往哪裡流動,這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都說,一個人正確認識自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范蠡不僅對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認識,而且有迎難而上的勇氣,這是一個成就大事人身上必不可少的優良品質:

    越王勾踐去吳國當奴僕時,本想帶著文種同行,范蠡願隨勾踐同行,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遂往。

    同樣的,范蠡對越王勾踐也有清醒的認識: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越王勾踐剛在范蠡文種的輔佐下剛稱霸,還沒來得及找由頭下殺手,范蠡就掛印泛舟去了。范蠡走前也是勸過文種要隱退,文種不捨幾十年好容易奮鬥來個揚眉吐氣的高官爵祿,最後死於越王勾踐之手。二人都有才,最後一招,高下立判。

    而且范蠡經商也做的風生水起,被後世譽為“商聖”。所以,有本事的人,首先是會正確判斷時局,然後正確認識自己,把自己擺在時下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作用的人。而且,真正有本事的人,是從來不懼怕改變的,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不做官,就經商,商人也要做到被人頂禮膜拜級別的!

    范蠡這一生,值!

  • 6 # 吾才是傻瓜

    關於范蠡的生平,正史中並沒有單獨列傳。但我們可以從一些零碎的知識中瞭解到,范蠡最早是以越王謀士的身份出現的。也就是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不聽范蠡的勸告,執意要出兵攻吳,結果被吳王夫差打得差點亡國。就在越國生死存亡之際,范蠡建議越王勾踐卑恭求存,向吳王道歉,以圖東山再起。有過一次深刻教訓的勾踐採納了范蠡的建議,在吳國忍辱負重地做了三年奴隸。後來,吳王認為勾踐已經真心歸順自己,就將他放回了越國。誰知,這卻是放虎歸山。

    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在范蠡和文種的共同輔佐下,越國日益強大。公元前484年,狂妄的吳王不聽朝臣諫阻,執意出兵伐齊,得勝歸來後又殺掉了骨幹成員伍子胥。越王一看,機會來了,就問范蠡是否可以出兵報仇,范蠡說:“還不到時候。”第二年,范蠡看吳王率軍北上會盟諸侯,便對越王說 :“現在可以出兵了。”於是,越王迅速出兵攻打吳國,並抓殺了吳國太子。四年後,范蠡親自領兵出征,將吳王牢牢困在姑蘇山。當時,吳王遣使求降,希望越王念及自己當年放他一馬的恩情,也放自己一命。越王便有了放他的打算,但一旁的范蠡說 :“當取不取,會反受其累。”越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打消了和談的主意,出兵一舉吞滅了吳國。

    在越國滅吳的整個過程中,范蠡一直都是主要的策劃者,組織者。他苦心籌劃20年,以卓越的軍事創造了中國古代史上的一段傳奇。關於這一段歷史,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浪漫的故事。傳說,范蠡尋得美女西施後命她色誘吳王,讓吳王沉溺在荒淫的生活中,使其疏於政事。西施雖只是一個弱女子,但還是為國獻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計”。越王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泛舟而去,私奔之處不得而知。現在,傳說的真假已不可考,但可以確認的是,越國滅吳後,功勳卓著的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他深知越王是一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的人,於是便駕舟出海而去,開始了另一段人生。

    范蠡認為,自己經商可以賺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宰相,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達到了極致。所謂“物極必反”,再這樣下去恐怕會有禍患。於是,沒過多久,他便辭掉了宰相職務,散盡家財,舉家遷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地方。再度創業,和子孫悉心農牧,兼做經營,根據行情買賣物品,賺取差價。沒過幾年,他又攢下了家財鉅萬,富甲天下。後來,范蠡自號“陶朱公”,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大商人。在古代,商人長期處於低微的地位,所以范蠡並沒有成為一個被青史“青睞”的人。但世人對這位極具魅力的“傳奇人物”卻一直津津樂道,如漢朝的司馬遷就在《史記》中感嘆道 : “范蠡三次搬家,卻能天下聞名。他哪一次搬家不是簡簡單單,但只要住下去,不久後他就一定成為當地名人。”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復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輔佐勾踐成就一代偉業的第一功臣范蠡不知有多少人瞭解?

    聰明而睿智的范蠡不僅有知的慧眼,更有自知之明,應了一句老話 :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如有錯別字、漏字,敬請見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愛聊騷而且還屢教不改的老公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