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小龍29
-
2 # 六千年
曹操之所以被世人稱為梟雄,其才能和雅量是凡人難以企及的,即使擁重兵把守一方的袁紹和佔領半個中國的苻堅都無法和其相比,可見曹操的謀略有多高超。
就說官渡之戰。袁紹根本就不是明主,也不是軍事家。談不上捲土重來。即使給袁紹機會。袁紹一樣敗亡。袁紹不能唯才是舉。袁紹不能兼聽則明。袁紹不能知己知彼。所以袁紹必敗。而袁紹沒做到的,曹操全做到了。所以曹操必勝。
再說淝水之戰。苻堅此刻失去了最好的謀臣王猛。加上苻堅剛愎自用。而東晉啟用了最佳良相謝安。所以前秦敗北是必然的。並且此刻前秦後院起火。鮮卑燕國復國。內憂外患。苻堅也不可能再捲土重來。
最後說赤壁之戰。曹操敗了。但曹操謀臣尚在,根本尚存。曹操能夠吃一塹長一智。最主要的是曹操能夠唯才是舉,察納雅言。親賢臣,而遠小人。曹操的政治智慧無與倫比。他不謀帝位而謀權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自己佔據正統法理。行屯田讓天下歸附。況且,赤壁之戰時,曹操已經將有能力使後院起火的人帶在身邊,所以曹操無論敗得多慘,大本營還是安穩的。
總的來說,曹操的政治謀略遠超苻堅,這是最主要的,所以苻堅後院失火,而曹操安然無恙!
-
3 # 灤陽誠毅
大家好,我是灤陽雀誠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曹操赤壁之戰前佔領了荊州,俘獲了荊州大部分軍隊,加上自己帶領的隊伍,水陸軍號稱83萬,實力強勁。而對手孫劉聯軍大約8萬餘人,劉備自領少量人馬,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江夏戰士不下萬人,孫權給周瑜的兵馬是5萬人。兩軍對壘曹軍優勢明顯。
前秦苻堅召集的兵馬步兵60萬,騎兵27萬,對手東晉僅僅8萬多人。苻堅的兵力優勢顯而易見。
先說說苻堅淝水之戰後後院起火的原因第一、淝水之戰是苻堅統一北方後六七年進行的,前秦只做到了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不穩定,再加上苻堅連年征戰導致臣民厭戰,軍隊士氣低落。
第二、前秦內部民族成分龐雜,苻堅的氐族實力有限,按照王猛的規劃,苻堅在統一北方後應當採取安撫修養的政策促進民族融合,但是苻堅根本沒有進行民族融合,苻堅的重臣王猛死前勸諫不可擅自征討東晉,但是苻堅驕傲自大一意南征,失敗是可預見的了。
曹操赤壁之戰後逃往北方,但是沒有出現後院起火的原因第一、當時北方人口大量減少,曹魏政權開始吸收少數民族的人口,但是從絕對人數上看,漢族人口仍然是最大的,少數民族的實力不足以支撐他們與曹魏對抗,他們對於北方的威脅很小。
第二、曹操一直堅持屯田政策,曹操統治的地區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曹操一直都有充足的糧食支撐他東征西討,陶謙、劉備、呂布、張繡、袁術、袁紹這些對手都敗在曹操手下,屯田政策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三、北方草原的各個部族處於分裂狀態,烏桓被曹操打敗,鮮卑受到曹魏和親政策的遙控,東胡等其他民族實力不足,於是北方的外部威脅相對較小,西北的馬騰被軟禁在中原,只是後來馬騰死後馬超、韓遂才奮起反抗,但不足以打擊曹操的,曹操的實力受損並不大,所以後院起火的情形並未出現。
-
4 # 史努比行走歷史
筆者看來原因很簡單如下兩點:
其一:曹操在北方的曹魏政權,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建立,名正言順,同時也是丞相,與此同時注重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減輕徭役,民心安定,長此以往曹魏的底蘊還是很深厚的,政權很穩定。
其二:反觀苻堅,同樣是北方政權,揮師南下,但是,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本就是在各方爭奪中,奪取過來的新政權,內部還不穩定,很多殘餘勢力沒有清楚,無奈苻堅急功近利,東拼西湊八十萬大軍,匆匆忙忙的就揮師南下,軍心不一,戰鬥力低下,慘敗於八萬敵軍,後方聽到這個訊息,鮮卑等勢力立即反叛割據一方,一時間前秦四分五裂。
小結:兩者的雖然同樣是北方政權揮師南下,但是政權的建立方式和穩定性都不一樣,所以這就是兩者結果差異的原因。
-
5 # 亂神虎
這個很方便分析。
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就是民族不同。
曹操統一北方,基本上都是漢族。西涼軍與匈奴高麗都難以與中原大軍抗拒。實在沒有什麼憂慮。
而符堅的時候。因為西晉時候少數民族內遷而引起的五胡亂華。北方几乎都是少數民族。彼此之間的文化習俗不同。秦雖然統一北方,但是彼此分裂。
第二,就是統治程度不同。
曹操統一北方。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拿漢室為大旗,收復民心。加強統治。
而符堅這是氐族人,憑藉王猛協助統一北方。但是民族錯綜複雜,難以服從氐為首領。而且符堅急於統一,沒有徹底解決民族矛盾。
第三,就是手段不同。
曹操有高明手段,既能吸收人才,也能提防小人。用人之道十分出彩。重用有本事忠心的人才。所以可以避免危險。
而符堅則是老好人,過於善良,給那些外族首領太多權力,完全憑藉王猛去幫忙。而王猛死了之後,這方面的危險竟然看不到,執意要南下統一。
綜上所述,還是曹操的手段高一點,雖然戰敗,仍然能迅速恢復,重新振作。這才是真正的帝王啊。
而符堅真的太可惜了。不過呢,奪權的姚萇下場也是不好。他逼死符堅之後,感嘆以前符堅對自己的好,從而害怕被報復,做噩夢嚇死了。
回覆列表
再說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要看西漢和東漢的對外政策,自劉邦白登失利後,漢匈成為世仇,老上單于(冒頓之子)的“非胡即漢”加大了遊牧民族和漢民族矛盾,武帝開始漢匈接連鏖戰,經歷武帝、昭帝、宣帝、元帝四朝,匈奴被徹底打弱,開始分化,一部向西北遷移,一部內附,整個一世紀末期到二世紀,大漢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大漢的對外政策一直是霸道,特別是北方、西域和蔥嶺以內,《漢書》中對很多事都有記載,因此北方的遊牧民族被打怕了,匈奴分化,羌人被段熲殺服,烏桓被公孫瓚殺服,又被曹操打了一頓,北方遊牧民族在漢帝國百年之威中,已經不敢大規模犯邊,所以,即便曹操兵敗赤壁,北方遊牧民族也不敢造次。苻堅不同,他既沒有“老上單于”那種“非胡即漢”的霸道和狠辣,也沒有大漢百年的強權外交作為鋪墊,兵敗後自然壓制不住外族。
去翻翻《漢書》、《後漢書》就知道大漢朝有多強,有多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