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牧池先生l

    六國合縱抗秦沒有成功,這裡有很多必然性。雖然秦國的張儀等人對六國合縱進行了反制,但是這對六國合縱的失敗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六國合縱失敗,存在著太多客觀存在的必然因素!

    第一,齊國和燕國存在著巨大的滅國之仇,而且還是互相的滅國之仇!也就是說,齊國先滅過一次燕國,燕國又在樂毅的指揮下聯合其他四國又滅了齊國一次。因此,齊國和燕國的仇恨在六國合縱戰略中就是一個斷點!

    第二,齊國和秦國簽署了互不侵犯友好條約~就像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一樣。並且互相稱帝。同時,齊國又吞併了宋國,這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實際上是嫉妒、威脅)。燕國就看準了這個機會,遊說四國,五國聯合伐齊。最終滅了齊國(只剩已城)。後來田單復國。因此齊國除了和燕國有仇恨,和其他幾國也發生了很大的矛盾。所以在六國合縱上,齊國多是作壁上觀的。換句話說,並不是六國合縱,應該說是五國合縱抗秦更準確!並且,齊國在東面還威脅著其他五國的後方安全,這也大大的削弱了其他五國抗秦的精力和實力。因為這五國還要分兵防齊。

    第三,趙國和燕國也發生過多次戰爭,而且是大戰時有,小戰不斷的情況。所以兩國在五國合縱中貌合神離。甚至各自都拿出一半的精力防著對方。這讓五國合縱又打了一個折扣。

    第四,魏國和楚國也常有領土之爭和摩擦,彼此也都在算計和防著對方。因此,真正合縱抗秦的實際上只有魏國、趙國和南韓這三晉。

    第五,三晉中的南韓又是一個軟柿子!只要秦國一威脅,南韓不是獻城就是割地,要麼就是和秦國結盟。所以南韓在合縱上作用甚微。算下來,只有魏國和趙國能夠和秦國對戰。這裡面,魏國還經常中秦國的全套,丟城失地。

    如此推算,所謂的六國合縱在客觀上就是不成立的。所以必敗。再加上秦國的離間和分化,這就更加速了合縱的瓦解!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秦國幾乎世代都沒有昏君、庸主,而其他六國偶爾能有個明君簡直就是鳳毛麟角!因此,以虎驅群羊,後果自知!

  • 2 # 鄭州歌小王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去說秦國如何強大,或者他們的將軍士兵多麼勇武,至於張儀之輩更不必多言。很簡單的道理,一而治二而亂,秦國是統一的一條心,其它六國則是六條心。沒有同生共死的信念,六國再怎麼聯合他還是六國,不能共存亡,還要各懷鬼胎趨利避害。為什麼看似強大的聯合國軍總是缺乏戰鬥力?二戰日本軍人的戰鬥力是相當強的,假如把他放進聯合國軍去共同戰鬥,他們還會不顧生死往前衝嗎?答案只有一個“不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會為了另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去不顧自己的死活。

  • 3 # 南宮外史

    山東六國在蘇秦的遊說下,合縱抗秦。以蘇秦為合縱長,佩戴六國相印,簽訂盟約,互相支援,共同抗秦。但合縱維持了三十年左右就失敗了。這是因為:

    一、趙、魏、韓、楚、齊、燕六國,各懷鬼胎、見利忘義,本來就是一盤散沙,六國六條心,要形成一條心是很難辦到的。

    二、有張儀從中搗亂,他向秦王提出連橫策略,實行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不斷瓦解合縱聯盟,造成聯盟內部矛盾,使他們互相攻擊,聯盟自然就解體了。

    三、為了拆散合縱聯盟,張儀實行離間計,用重金收買奸臣,由奸臣影響國君,進而引起聯盟矛盾,逐漸瓦解、分化聯盟。

    四、蘇秦的小聰明,為聯盟解體留下了後患。蘇秦為了能左右秦王,激勵並贊助張儀投靠秦國,把一個傑出人物送給了秦國。張儀在秦國當權後,勸諫秦王連橫破縱,反而成了蘇秦的勁敵。可見,蘇秦也不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人們評價說,戰國縱橫家只講利益,不講是非道義,這是中肯的評價。只講利益,就限制了眼界。

    五、秦國確實實力強大,政治清明,國家治理井井有條,官吏廉潔,辦事效率高。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而六國國君昏暗,奸佞當道,國家腐朽。被秦國滅亡也是歷史必然。即使合縱成功,也不過延緩時日而已,最終還會失敗。

  • 4 # 看不見的角落

    六國“合縱”共抗秦國,原本是非常準確的戰略方針。進入到戰國時期之後,秦國的優勢已經開始逐漸明顯。原有的大國中:晉國解體,田氏代齊。能夠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基本上就只剩下南方的楚國。所以,只有六國合力才能夠有擊敗秦國的可能。可惜的是由於利益的爭奪,六國合縱最終被打破。六國存在的主要的問題如下:

    1、對於秦國始終抱有幻想。《過秦論》中“爭割地以賂秦”的事實反映出了六國希望透過少量割地來贖買平安的心理。在秦朝統一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爭奪的是霸權、是諸侯之間的威望。所以在諸侯們的心中,秦國也大致應該是如此。他們認為秦國的慾望不過是想要周天子一樣號令天下的威權,不會從根本上斷絕諸侯們的統治。畢竟在秦代以前的統一都是分封制下的統一,周天子也需要諸侯“以藩屏周”。這些諸侯王根本想不到“六國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饜”這個層面。更不會想到亡國之後,秦國會徹底斷絕諸侯的統治,改分封行郡縣。所以,他們自始至終都還抱有幻想。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聯盟看似強大,實則脆弱。只要利益上稍有差池,聯盟自然會分崩離析。

    2、六國之間的原有矛盾無法彌合。由於對秦國抱有幻想,所以許多國家都沒有把秦國視為頭號敵人。反而仍然固守原有的敵我觀念,將矛頭對準了和自己接壤的鄰國。比如秦趙長平之戰長達數年,但是周圍的魏國、南韓都沒有和趙國站在一起夾擊秦國。直到秦軍兵臨邯鄲城下,信陵君竊符救趙,這場戰役中才出現了別國的身影。此外,齊燕、齊楚之間的矛盾也是時有發生。根據地緣政治的理論,接壤的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容易產生並爆發。所以,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才可以順利實施。

    3、沒有統一的信念。雖然經歷了多次的合縱,但仍是“六個國家六條心”。由此可見,在沒有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精神指引下,六國根本就不是秦國的對手。但是風水輪流轉,秦國可以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誰料僅僅幾十年後,天下大亂,秦朝也為六國所滅。各個國家在經歷了亡國之恥後,痛定思痛,藉著陳勝掀起的反秦浪潮,六國復國運動此起彼伏。在這場沒有組織的“合縱”中,六國反而配合默契。秦軍在擊敗陳勝之後,魏國、趙國輪番上陣,不斷地消耗秦軍實力。最終在鉅鹿之戰中,秦軍主力敗在了項羽率領的楚國聯軍手下,劉邦趁勢攻入咸陽。六國成功地運用車輪戰消滅了宿敵秦國,結束了秦王朝的統治。

    文:經典守望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梵淨山有哪些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