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常百姓尋常事
-
2 # 五湖散人李清楓
現在說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還有資治通鑑。除去前四史是個人編修,後面的都是官方編修的。這是秦始皇大一統以後的,前秦時期孔子編修的春秋,左丘明的左傳通常也被認為是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晉書,魏史,南史,北史,
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
北周書,北齊書。隋史。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遼史,金史,元史,
明史。
另外清史還沒有成書,只是清史稿。
無論是官修的正史,還是私編的野史,無論是紀傳體還是編年體。忘記誰說的了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歷史都加入了官方或者編修著個人的主觀,所以才有了孔子削春秋,唐太宗修史的故事。
盡信書不如無書,喜歡做注的不但有裴松之,還有金聖嘆,毛宗崗,另外毛主席也對一些古典文史做過批註。所謂批註就是加上了讀者對於原著的理解或者考證或者敢想敢而已。
盡信書不如無數,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要抓其意忘其形?
歷史沒有真相,事情也沒有對錯,人物也不是隻有黑白。只是所佔的角度不一樣而已。穆罕默德的信徒自然認為基督教徒就是異教徒。天主教的也認為猶太教是異教。而我們泱泱中華,自古以來就是相容幷包。不被外物左右,追求天人合一。萬物皆有靈。
-
3 # 地主婆趕山
在回答問題前,我先惡補了一下什麼是正史,什麼是野史。
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代表史書有紀二十四史。其他紀傳體體裁的史書也可稱為正史。
野史是指舊時私家編撰的史書,在正史不敢寫的,野史會對它進行一些補充,可一定要進行邏輯論證以免功過論述不客觀或表達個人意志,與正史相對。
裴松之,東晉時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註。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說,“臣前被詔,使採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
上面這段話是記載裴松之補註《三國志》的歷史背景。《三國志》屬於正史,二十四史之一。所以他接受皇帝的命令,對《三國志》加以註解,是屬於正史範圍。
不過他另做了一篇關於趙雲的傳記,是屬於野史範圍了。為了區別《三國志》裡的趙雲傳,取名為雲別傳。所以寫雲別傳,大概是裴松之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據說有一百五十種之多,裡面關於趙雲的傳記大概出入比較大。
-
4 # 良人執戟2
巜雲別傳》是南朝宋(劉宋政權,公元420年)著名史學家裴松之註釋陳壽著《三國志.趙雲傳》裡補充記載蜀國五虎上將之一趙雲的生平傳記。
為了區別於陳壽《三國志.趙雲傳》,故稱《雲別傳》。
遺憾的是原書已失傳,現在只留存下了裴松之注於趙雲傳部分。
巜雲別傳》既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小說,而是屬於"人物傳記"。(裴松之巜三國志注》圖畫)
《三國志》是中國著名史學家、西晉學者陳壽撰寫的一部史學著作,後人列為正史。它記載了從魏元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60年的歷史,共65卷,包括《魏書》30卷、《蜀書》15卷、巜吳書》20巻。
陳壽在司馬集團的手下端飯碗、領俸祿,為了突出晉朝的合法性,因此在著《三國志》的時候,就把魏擺在正統的地位,用本紀的的名稱記述魏國君主的行事。
蜀、吳則一律稱傳。但實際上仍然使用本紀,即編年體方式,按年、月、日記載蜀吳之事。
這是陳壽最大的成功,非如此,我們對那時是三國鼎峙的認識就不一定會這麼明確。
所以巜三國志》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文學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應該承認,中國的史學研究,長期停留在大一統的秦漢、唐宋等統一穩定時期的歷史研究,對於國家分裂、戰亂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夏卻少有提及。最不重視的就是三國兩晉時期。
我認為主要是這段歷史過於複雜了!
(趙雲與劉備揮淚別過)
並非說這段歷史書不多,而是內容遠不如其它朝代的正史豐富。
巜三國志》僅只有六十五卷,只有不到裴松之註釋的一半。
裴松之《三國志注》同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史學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裴注是一部承載多方面資訊的重要文獻,比如之前的文史的混編使歷史的真實有一些個人的感情,好惡摻雜其中,即使偉大如巜史記》者,也是文史不分。歷史的真實和文學的想象在一部書中和平共處。
陳壽的《三國志》同樣不能免俗。
巜三國志》涉及人物眾多,事件繁雜,難免掛一漏萬,更遑論對人物的正確評價而導致作傳時的祥細客觀。
而裴松之由於南北朝時期文學理論及文學觀念的日益成熟,裴松之看待歷史的角度亦發生改變。
他在為《三國志.注》的過程中,注重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從文學角度揭示這些人物的本色,揭示其個性、內涵,反映其風度、氣質。
所以從文史分野角度審視裴注,將使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俯視近二千年前的那場波瀾壯闊的社會變化。
回覆列表
陳壽作《三國志》後一百三十餘年後,劉宋時裴松之奉命為《三國志》作注。
他自己在表文中說:壽書銓序可觀,事多審正。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同時還說: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事出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
由於《三國志》記載簡略,不足以表敘當時波瀾壯闊的真實歷史。故裴松之蒐集引用當時二百多種書籍記載,如:《漢晉春秋》、《漢魏春秋》、《魏氏春秋》、《九洲春秋》、《魏書》、《蜀書》、《吳書》、《英雄記》、《江表傳》等等,其中也包括題主言及的《雲別傳》。
在引用這些書籍記載時,絕大多數應屬真實可靠。有些屬於謬誤或不可靠時,裴松之則在文尾予以指出。還有存在兩種不同說法時,裴松之則一併登入,由讀者自行判斷。
裴松之引用的《雲別傳》,個人認為,應具有較強的真實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