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罈子44874384

    此前,默克爾,還有馬克龍,曾多次直白告訴特朗普”要想西方團結,就要有所讓步”。但是特朗普不答應。不僅不肯讓步,反而施壓力度更大,關稅,北約要多繳費,特別是在禁用華為5G問題上,對德國發出了自二戰後最為嚴厲的警告。

    德國是無路可退,做出了強硬反應。法國進退兩難。在這關鍵時刻,中國領導人的出訪歐洲是非常及時的。使得法國決定還是選擇支援德國一起抗衡來自美國的霸道。德法“疏美”傾向,對國際社會發出的訊號是明確的,那就是歐美之間的經濟層面的分歧,有可能會進一步上升為政治分歧。

    德國默克爾與歐盟主席,利用中國領導人訪法,一起參加進行會談,是極為少見的。這也就表明“疏美親中”是選項之一。要是法德有這個姿態,是給美國及其在歐洲的那些”親美國家”(美國曾稱之為“新歐洲”)看的。等於是又把球拋給了美國。

    現在關鍵看美國。德國對美國的反應看似很硬。但不禁要問,難道是德華人真做好了,萬一不行就”脫美”,或是準備面對一個政治分裂的歐盟(親美,非親美)了嗎?顯然是沒有的。 如果德國真想要走到那一步,美國一定會採取更大的動作。

    這個時候,有三個基本的地緣政治概念是不可忽略的。其一,美國的最高利益是美國本土安全不受威脅,為此,必須確保”兩洋”(大西洋,太平洋)安全穩定,特別是大西洋方向的穩定,這是至關重要的。這還關係到整個西方集團的利益。其二,美國已經把中國列為首敵。目前與德國重要分歧,其實也就是源於這一點。其三,對處理歐亞大陸問題方面,這百年來,從大英帝國到美國都是按照“先歐後亞”的順序,也就是先搞定Continental是重中之重。這三個要點依然還會是,美國做出重要抉擇的原則性依據。 何況北約還在,美國在歐洲的駐軍還在,美國對於北約的法定的軍事指揮權還在。

    不過,這個時候,美國不會再繼續強刺激德國與法國了,擔心會適得其反。另一方面,會從各個層面開始對德國,法國乃至義大利的執政集團使出軟硬兼施的手段。

    對法國,切不可期望值過高。法國是絕不會像德國那麼強硬的。越是到這種時候,法華人就越會注意保持彈性。這是法國的政治傳統及民族性格,以及與美國的歷史關係(法美關係,一直是超越德美關係的)決定了的。

    總之,不可過於樂觀。應以穩為主。怎麼儘可能維繫歐盟的穩定,也就是德國的政治穩定.(默克爾已表態,很快要退了),同時又能兼顧到中國在歐洲的基本利益不受損。否則,此時越是與德國過於靠近,就越會在客觀上讓美國及其親美國家攏在一起,讓德國陷於孤立。反而對今後的”聯歐抗美”不利。還要考慮到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來自俄羅斯的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懂看手相麼,我左手手心有一顆痦子,有什麼寓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