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在歷史上都是一直充滿著爭議的兩個人物。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爭議很大,雙方都有很多粉絲。同時兩人也有一些交集,有人覺得曹操對不起劉備,也有人認為是劉備對不起曹操。
其實一件事物抑或一個人,都會有兩面性。你認同曹操,看他的優點就多於缺點,這是可以理解的,同樣,你認同劉備,你就會覺得他身上的優點更多。但有一點是要肯定的,世上沒有那麼完美的人,在三國亂世,白手起家的劉備如果不用點小聰明,他如何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取得天下。同樣的道理面對曹操的狡詐、好色你能把它們都說成是他的優點嗎?所以讀史需要摘掉有色眼鏡,公平的去看待——
一提起三國,很多人都喜歡劉備,覺得劉備是多麼仁義。劉備的出現都是以“正統”、“人君”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記住。而曹操則是一副奸賊、狡詐的形象出現,這都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塑造的結果。事實上,劉備和曹操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們都有著統一祖國的夢想,又都是做著“皇帝夢”的人,這是那個動盪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但是,我們受到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很深,幾乎都形成了曹操該入地獄,劉備就該上天堂的截然不同的觀點。其實,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卻有所不同。
說劉備是偽君子,可能很多人會不同意,但是,如果說曹操是真小人,相信大部分是同意的。這就是充分說明偽君子“偽”的作用,裝得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來掩飾內心的野心,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君子,實際上也是狼子野心;而真小人就在於“真”,不用裝,也不用那麼多高尚的藉口,沒有那麼多面具,敢做敢當。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一直覺得劉備是位仁君,小說的目的也就是要塑造劉備成為仁君,但讀完三國正史之後,對劉備的象形就改觀了。在我看來,劉備確是仁義,但不是真君子。有三個證據可以證明。
第一、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名,實則是想做皇帝夢。劉備從一開始就想好了為自己找一副偽善的面具,搞名正言順,自稱是皇族正統。事實上,劉備只是姓劉,沒有史料可以證明他就是皇族後裔,更不能證明他是什麼正統血脈。如果要因為一個姓就可以是正統的話,那我們都是炎黃兒女,還都是一家人呢?都是正統。而且,他口中的奸賊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而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所以他自稱為正統,要匡扶漢室,實際上就是想自己做皇帝,這就是就是一大偽。想幹就幹,何必遮遮掩掩?遮遮掩掩而內心又想當皇帝,這不是偽是什麼?
反觀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這樣幹了,但是他沒有不承認,也沒有大義凜然的說是為了匡扶漢室之類的正義的口號。不然他也可以天天把匡扶漢室放在嘴邊,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還有,曹操發現誤殺呂伯奢一家以後,孫盛的《雜記》記載曹操發現誤殺後“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說明當時曹操發現殺錯了,心裡是悲傷的,但已經發生了,只能自我排解,為自己的錯誤尋找一個辯護。他的這個辯護不是說我當時怎麼地怎麼地才做錯了,而是直白內心的真實想法“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第二、劉備取得益州的手段並不正當,甚至是不義。劉備從一開始都對益州垂涎三尺的,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就為劉備規劃過的,只不過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劉璋原本是請劉備幫忙來威懾內部蜀將,抵禦曹操的,誰知變成了引狼入室。本來是劉璋資助劉備打張魯,結果劉備走到葭萌就停下來,開始廣施仁義,搞民心宣傳,實際上就是準備挖牆腳了。最後,劉備不僅沒有幫他的忙,反而把他吃掉了。至於說劉備猶豫,其實就是劉備沒有找到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而已,說什麼“吾所不取,終為人利”,“報之以義,何負於信”都是強盜邏輯,也是“偽”的壯舉。而曹操也搞陰謀詭計,但是這是政治手段,所謂兵不厭詐,無可厚非。但是你一面又裝得道德高尚,一面又想霸佔人家的家業,這不是偽君子是什麼?
第三、劉備永安託孤,更是把偽善發揮到極致。永安託孤,被很多人視為君臣關係的典範。其實,我們都是被劉備的“偽”所矇騙了。託孤的時候,劉備是這樣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於是,劉備又下旨給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入父。”
後人之所以對這件事給了劉備很好的評價,就是因為把劉備的這句“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理解成了“如果劉禪不成器,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事實上,這種理解屬於誤解,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劉備思想不可能超越時代一千多年,搞什麼禪讓制,後面的唐宗宋祖直到清朝滅亡,有誰能做到“退位讓賢”,都是希望子孫代代相傳;第二,即便劉備有超人的思維,能想到現在的民主思想,但是,他也肯定諸葛亮不敢也不可能去取而代之。曹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被劉備罵奸賊、漢賊,諸葛亮取代劉禪不得被口水淹死啊!
大家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也相信劉備有匡扶漢室的決心,所以才出山幫助他。但是,後面諸葛亮發現劉備並非真心想匡扶漢室,而是想自己當皇帝,這和諸葛亮一心想匡扶漢室的初衷相悖的。所以,後來劉備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信任劉備了,特別是在關羽死後。但是,當時的形勢沒有辦法,劉備最信任的關羽、張飛、法正都死了,論能力、論威望,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才有劉備臨終託孤。
劉備不是說和諸葛亮如魚得水嗎?諸葛亮忠貞不貳難道他不清楚?劉備這樣說,逼得諸葛亮不得不跪下表態,這就是劉備善偽的高招。據《御批通鑑輯覽》,康熙也看出了劉備話裡有話,話外有音,而且深表鄙視(三華人以譎詐相尚,鄙哉!)。
當然,劉備有仁義的地方,曹操搞的“屠城”也不對。曹操和劉備都是政治家,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而使用陰謀詭計,這些都是正常的。只不過,除卻曹操那些“惡”的地方,對於各人的性情,我更喜歡曹操的率真,真性情!以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形象閃亮登場,原來這個被人們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名言入腦入心的真小人,還有如此輝煌壯麗的一面。劉備呢,並不是傳統印象裡的聖君賢主,而是一個假仁假義利慾薰心的真正偽君子。
七言:《曹劉》
三國爭霸天下知,
皇叔仁義人豎指。
阿瞞奸詐世所聞,
雙雄千載仍傳奇!
曹操和劉備在歷史上都是一直充滿著爭議的兩個人物。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爭議很大,雙方都有很多粉絲。同時兩人也有一些交集,有人覺得曹操對不起劉備,也有人認為是劉備對不起曹操。
其實一件事物抑或一個人,都會有兩面性。你認同曹操,看他的優點就多於缺點,這是可以理解的,同樣,你認同劉備,你就會覺得他身上的優點更多。但有一點是要肯定的,世上沒有那麼完美的人,在三國亂世,白手起家的劉備如果不用點小聰明,他如何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取得天下。同樣的道理面對曹操的狡詐、好色你能把它們都說成是他的優點嗎?所以讀史需要摘掉有色眼鏡,公平的去看待——
一提起三國,很多人都喜歡劉備,覺得劉備是多麼仁義。劉備的出現都是以“正統”、“人君”的形象被大部分人所記住。而曹操則是一副奸賊、狡詐的形象出現,這都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塑造的結果。事實上,劉備和曹操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們都有著統一祖國的夢想,又都是做著“皇帝夢”的人,這是那個動盪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但是,我們受到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很深,幾乎都形成了曹操該入地獄,劉備就該上天堂的截然不同的觀點。其實,歷史上的真實形象卻有所不同。
說劉備是偽君子,可能很多人會不同意,但是,如果說曹操是真小人,相信大部分是同意的。這就是充分說明偽君子“偽”的作用,裝得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來掩飾內心的野心,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君子,實際上也是狼子野心;而真小人就在於“真”,不用裝,也不用那麼多高尚的藉口,沒有那麼多面具,敢做敢當。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一直覺得劉備是位仁君,小說的目的也就是要塑造劉備成為仁君,但讀完三國正史之後,對劉備的象形就改觀了。在我看來,劉備確是仁義,但不是真君子。有三個證據可以證明。
第一、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名,實則是想做皇帝夢。劉備從一開始就想好了為自己找一副偽善的面具,搞名正言順,自稱是皇族正統。事實上,劉備只是姓劉,沒有史料可以證明他就是皇族後裔,更不能證明他是什麼正統血脈。如果要因為一個姓就可以是正統的話,那我們都是炎黃兒女,還都是一家人呢?都是正統。而且,他口中的奸賊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而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所以他自稱為正統,要匡扶漢室,實際上就是想自己做皇帝,這就是就是一大偽。想幹就幹,何必遮遮掩掩?遮遮掩掩而內心又想當皇帝,這不是偽是什麼?
反觀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這樣幹了,但是他沒有不承認,也沒有大義凜然的說是為了匡扶漢室之類的正義的口號。不然他也可以天天把匡扶漢室放在嘴邊,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還有,曹操發現誤殺呂伯奢一家以後,孫盛的《雜記》記載曹操發現誤殺後“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說明當時曹操發現殺錯了,心裡是悲傷的,但已經發生了,只能自我排解,為自己的錯誤尋找一個辯護。他的這個辯護不是說我當時怎麼地怎麼地才做錯了,而是直白內心的真實想法“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第二、劉備取得益州的手段並不正當,甚至是不義。劉備從一開始都對益州垂涎三尺的,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就為劉備規劃過的,只不過一直沒有好的機會。劉璋原本是請劉備幫忙來威懾內部蜀將,抵禦曹操的,誰知變成了引狼入室。本來是劉璋資助劉備打張魯,結果劉備走到葭萌就停下來,開始廣施仁義,搞民心宣傳,實際上就是準備挖牆腳了。最後,劉備不僅沒有幫他的忙,反而把他吃掉了。至於說劉備猶豫,其實就是劉備沒有找到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而已,說什麼“吾所不取,終為人利”,“報之以義,何負於信”都是強盜邏輯,也是“偽”的壯舉。而曹操也搞陰謀詭計,但是這是政治手段,所謂兵不厭詐,無可厚非。但是你一面又裝得道德高尚,一面又想霸佔人家的家業,這不是偽君子是什麼?
第三、劉備永安託孤,更是把偽善發揮到極致。永安託孤,被很多人視為君臣關係的典範。其實,我們都是被劉備的“偽”所矇騙了。託孤的時候,劉備是這樣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於是,劉備又下旨給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入父。”
後人之所以對這件事給了劉備很好的評價,就是因為把劉備的這句“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理解成了“如果劉禪不成器,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事實上,這種理解屬於誤解,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劉備思想不可能超越時代一千多年,搞什麼禪讓制,後面的唐宗宋祖直到清朝滅亡,有誰能做到“退位讓賢”,都是希望子孫代代相傳;第二,即便劉備有超人的思維,能想到現在的民主思想,但是,他也肯定諸葛亮不敢也不可能去取而代之。曹操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都被劉備罵奸賊、漢賊,諸葛亮取代劉禪不得被口水淹死啊!
大家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也相信劉備有匡扶漢室的決心,所以才出山幫助他。但是,後面諸葛亮發現劉備並非真心想匡扶漢室,而是想自己當皇帝,這和諸葛亮一心想匡扶漢室的初衷相悖的。所以,後來劉備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信任劉備了,特別是在關羽死後。但是,當時的形勢沒有辦法,劉備最信任的關羽、張飛、法正都死了,論能力、論威望,諸葛亮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才有劉備臨終託孤。
劉備不是說和諸葛亮如魚得水嗎?諸葛亮忠貞不貳難道他不清楚?劉備這樣說,逼得諸葛亮不得不跪下表態,這就是劉備善偽的高招。據《御批通鑑輯覽》,康熙也看出了劉備話裡有話,話外有音,而且深表鄙視(三華人以譎詐相尚,鄙哉!)。
當然,劉備有仁義的地方,曹操搞的“屠城”也不對。曹操和劉備都是政治家,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而使用陰謀詭計,這些都是正常的。只不過,除卻曹操那些“惡”的地方,對於各人的性情,我更喜歡曹操的率真,真性情!以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形象閃亮登場,原來這個被人們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名言入腦入心的真小人,還有如此輝煌壯麗的一面。劉備呢,並不是傳統印象裡的聖君賢主,而是一個假仁假義利慾薰心的真正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