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開展分析,應該說是複雜的。關乎一個國家長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決策的基礎。首先要搞清楚各種地理要素的分佈和發展變化情況,總結出地理特點和規矩。然後再搞清楚經濟要素的分佈和發展情況,進一步挖掘各地經濟發展潛力,為國家或地區發展戰略提供基礎資料。
一、自然地理分析。首先要分析地形地貌要素分佈情況和總體特點。比如中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均有分佈,總的看山地丘陵多,平原相對較少。從西高東低東向西呈階梯狀分佈。由此可以分析出延伸要素的分佈特點,比如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礦產等。
第二分析氣候要素分佈情況特點及規律。首先是氣溫的分佈情況。以中國為例,中國氣溫總體上看從南向北平均氣溫南高北低,秦嶺淮河一線同中國零度等溫線重合,使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以北為中國的北方,冬季每年最低氣溫零度以下,植物種類除針葉林不落葉外,闊葉林多為落葉植物。農業生產上也一年一季或者兩年三季。其他生產上看冬季需要取暖,否則冬季有冰凍現象。以南為中國的南方,常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植物絕大多數為常綠植物,農業生產上為一年兩季或一年三季。冬季生產除特殊需要外無需取暖。由於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的情況,中國高原山地的氣溫普遍比低海拔地區氣溫低。一些山地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現象。其次是降雨的分佈特點和規律。中國從南到北有較長的海岸線,從東到西由海洋氣候向內陸過度。雨水也是一樣,沿海的雨水多,內陸的雨水少。從植被上看就是沿海的森林向內地的稀樹草原、草原和荒漠依次變化。降雨從南北上看主要是受季風氣候的影像,降雨的季節性分佈明顯。中國的季風氣候的核心就是副熱帶好氣壓帶的南北擺動,造成各地雨季隨著季節的變化的南北擺動。降雨大致四、五月在中國的華南地區登陸,中國的雨季開始;六月份,冷暖氣團在江淮地區相持約一個月時間,形成梅雨準靜止鋒;七、八月份鋒面雨帶推移到華北、東北地區;九月份,鋒面雨帶南撤;十月份夏季風完全退出中國大陸,雨季結束。同時因為坡面雨的影響,中國各地降雨情況也呈現特殊情況,形成地區小氣候。比如高原山地的迎風坡往往雨水充沛,比如嶺南,喜馬拉雅山南坡。降雨對河流湖泊、土壤、植被、工農業生產有著決定性影響。
第三分析水文要素的分佈特點和規律。大江大河的流向是由流域地形地貌決定的,例如中國受西高東低的地形地貌特點的影響,大江大河多數從西向東流動。長江、黃河、黑龍江、紅河、淮河都是從西向東流入大海。大江大河流量上看,南方的河流水量普遍大,主要受流域降水的影響,同時也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中國的河流進入冬季普遍進去枯水期,尤其是北方的河流,一些支流出現斷流,主要是由季節決定的。一些北方的河流出現封凍現象,影響航運。中國東南地區雨量充沛形成許多淡水湖泊。而西北內陸地區水量小,在一些盆地形成內陸湖泊,內陸湖泊多為鹹水湖泊,礦產資源豐富。長江流量大是中國重要的水運通道。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中國多數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南方的一些河流實現了水電的梯級開發。
第四土壤的分佈特點和規律。受氣候水文地質的影響,土壤也有相應的特點,呈現水平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和地域性的特點。例如中國:土壤發生型別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慄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溼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其中,黑土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磚紅壤主要分佈在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黃綿土主要分佈在又稱黃土性土壤,廣佈於黃河中游丘陵地區。土壤氣候決定著植被的分佈情況,嚴重影響著國家的農業生產。
第五植被分佈特點和規律。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苔原和荒漠。一般從溼潤到乾旱一次分佈。中國總體看就是森林集中分佈在東部地區,中間內蒙古的草原,再往西的沙漠地區。氣溫的分佈規律看,零度等溫線西南以常綠落葉林為主,以北為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垂直分佈也是山腳落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針葉林帶,高山草原帶,太原帶和高山荒漠帶。植被分佈規律決定種植業牧業的分佈。
第六礦產資源分佈特點和規律。石油多分不在海相沉積和湖湘沉積地區。多集中在沿海大陸架,平原和盆地地區。煤炭及其他金屬礦藏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區。規律各不相同。
另外還要考慮到在世界幾大板塊中的位置,如果處於板塊的邊緣,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要大很多。例如中國處於亞歐板塊的東端,南部的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申入亞歐板塊的下部,造成喜馬拉雅山逐年抬升,青藏高原地區火山地震頻繁。亞歐板塊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形成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東部地區地震也比較多。
二、經濟地理分析。經濟地理分析主要是透過自然地理要素對經濟要素的影響看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情況和趨勢。經濟要素無外乎生產、交換和消費。生產是經濟的基礎環節,沒有生產就沒有交換和消費。交換是中間環節,聯絡生產和消費。消費是經濟的目的,沒有消費,生產和交換隻能停止,消費還可以促進再生產。地理要素首先決定資源,土地資源是否豐富,直接決定農業生產。礦產資源是否豐富決定開採業和加工業。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煤炭還決定能源工業是否發達。水利資源決定交通運輸和水力發電。氣候情況決定農業生產和工業,旅遊業。例如中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平原地區,既有地貌土壤的因素也有氣候的因素。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水道縱橫交錯,海岸深水港較多,交通方便,這裡的地理要素有利於多種經濟要素髮展,所以人口聚集,工業發達,市場活躍,消費旺盛,資本充裕,各種經濟要素呈現正迴圈。成我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地理研究很早就已經做出結論。
因為篇幅問題,也因為個人的水平有限,就說到這裡吧。不過經濟地理分析絕不是我說出來的一點點東西,比如區域經濟對比法,優勢優先發展理論(有爭議)等,很值得研究。
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開展分析,應該說是複雜的。關乎一個國家長期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決策的基礎。首先要搞清楚各種地理要素的分佈和發展變化情況,總結出地理特點和規矩。然後再搞清楚經濟要素的分佈和發展情況,進一步挖掘各地經濟發展潛力,為國家或地區發展戰略提供基礎資料。
一、自然地理分析。首先要分析地形地貌要素分佈情況和總體特點。比如中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均有分佈,總的看山地丘陵多,平原相對較少。從西高東低東向西呈階梯狀分佈。由此可以分析出延伸要素的分佈特點,比如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礦產等。
第二分析氣候要素分佈情況特點及規律。首先是氣溫的分佈情況。以中國為例,中國氣溫總體上看從南向北平均氣溫南高北低,秦嶺淮河一線同中國零度等溫線重合,使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以北為中國的北方,冬季每年最低氣溫零度以下,植物種類除針葉林不落葉外,闊葉林多為落葉植物。農業生產上也一年一季或者兩年三季。其他生產上看冬季需要取暖,否則冬季有冰凍現象。以南為中國的南方,常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植物絕大多數為常綠植物,農業生產上為一年兩季或一年三季。冬季生產除特殊需要外無需取暖。由於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的情況,中國高原山地的氣溫普遍比低海拔地區氣溫低。一些山地出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現象。其次是降雨的分佈特點和規律。中國從南到北有較長的海岸線,從東到西由海洋氣候向內陸過度。雨水也是一樣,沿海的雨水多,內陸的雨水少。從植被上看就是沿海的森林向內地的稀樹草原、草原和荒漠依次變化。降雨從南北上看主要是受季風氣候的影像,降雨的季節性分佈明顯。中國的季風氣候的核心就是副熱帶好氣壓帶的南北擺動,造成各地雨季隨著季節的變化的南北擺動。降雨大致四、五月在中國的華南地區登陸,中國的雨季開始;六月份,冷暖氣團在江淮地區相持約一個月時間,形成梅雨準靜止鋒;七、八月份鋒面雨帶推移到華北、東北地區;九月份,鋒面雨帶南撤;十月份夏季風完全退出中國大陸,雨季結束。同時因為坡面雨的影響,中國各地降雨情況也呈現特殊情況,形成地區小氣候。比如高原山地的迎風坡往往雨水充沛,比如嶺南,喜馬拉雅山南坡。降雨對河流湖泊、土壤、植被、工農業生產有著決定性影響。
第三分析水文要素的分佈特點和規律。大江大河的流向是由流域地形地貌決定的,例如中國受西高東低的地形地貌特點的影響,大江大河多數從西向東流動。長江、黃河、黑龍江、紅河、淮河都是從西向東流入大海。大江大河流量上看,南方的河流水量普遍大,主要受流域降水的影響,同時也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中國的河流進入冬季普遍進去枯水期,尤其是北方的河流,一些支流出現斷流,主要是由季節決定的。一些北方的河流出現封凍現象,影響航運。中國東南地區雨量充沛形成許多淡水湖泊。而西北內陸地區水量小,在一些盆地形成內陸湖泊,內陸湖泊多為鹹水湖泊,礦產資源豐富。長江流量大是中國重要的水運通道。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中國多數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資源豐富,南方的一些河流實現了水電的梯級開發。
第四土壤的分佈特點和規律。受氣候水文地質的影響,土壤也有相應的特點,呈現水平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和地域性的特點。例如中國:土壤發生型別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慄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溼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其中,黑土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磚紅壤主要分佈在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臺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黃綿土主要分佈在又稱黃土性土壤,廣佈於黃河中游丘陵地區。土壤氣候決定著植被的分佈情況,嚴重影響著國家的農業生產。
第五植被分佈特點和規律。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苔原和荒漠。一般從溼潤到乾旱一次分佈。中國總體看就是森林集中分佈在東部地區,中間內蒙古的草原,再往西的沙漠地區。氣溫的分佈規律看,零度等溫線西南以常綠落葉林為主,以北為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為主。垂直分佈也是山腳落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針葉林帶,高山草原帶,太原帶和高山荒漠帶。植被分佈規律決定種植業牧業的分佈。
第六礦產資源分佈特點和規律。石油多分不在海相沉積和湖湘沉積地區。多集中在沿海大陸架,平原和盆地地區。煤炭及其他金屬礦藏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區。規律各不相同。
另外還要考慮到在世界幾大板塊中的位置,如果處於板塊的邊緣,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要大很多。例如中國處於亞歐板塊的東端,南部的印度洋板塊向北移動申入亞歐板塊的下部,造成喜馬拉雅山逐年抬升,青藏高原地區火山地震頻繁。亞歐板塊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形成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東部地區地震也比較多。
二、經濟地理分析。經濟地理分析主要是透過自然地理要素對經濟要素的影響看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情況和趨勢。經濟要素無外乎生產、交換和消費。生產是經濟的基礎環節,沒有生產就沒有交換和消費。交換是中間環節,聯絡生產和消費。消費是經濟的目的,沒有消費,生產和交換隻能停止,消費還可以促進再生產。地理要素首先決定資源,土地資源是否豐富,直接決定農業生產。礦產資源是否豐富決定開採業和加工業。礦產資源中的石油煤炭還決定能源工業是否發達。水利資源決定交通運輸和水力發電。氣候情況決定農業生產和工業,旅遊業。例如中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平原地區,既有地貌土壤的因素也有氣候的因素。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水道縱橫交錯,海岸深水港較多,交通方便,這裡的地理要素有利於多種經濟要素髮展,所以人口聚集,工業發達,市場活躍,消費旺盛,資本充裕,各種經濟要素呈現正迴圈。成我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地理研究很早就已經做出結論。
因為篇幅問題,也因為個人的水平有限,就說到這裡吧。不過經濟地理分析絕不是我說出來的一點點東西,比如區域經濟對比法,優勢優先發展理論(有爭議)等,很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