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道不孤

    任何時候,詩歌都是寫人的。純粹寫景的詩是不多的。

    錢理群教授把詩歌分為三類:因時,因事,因人。其實我們仔細分析,這三類都和人有關係。景、事、物只是人的背景,中國古體詩的表現手法:落花傷春、秋風肅殺、歸雁思鄉、望月懷遠、松柏延年、梅蘭竹菊喻君子、渺茫之景寓惆悵……都是為了反映人的情感。換句話說,文化作品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

    如果春江花月夜只是寫對月的感慨,沒有轉移到對人的關懷,那就只是一首模山範水狀物寫景的詩,和眾多描寫月亮的詩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正因為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同時謳歌了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完美結合,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

    正因為詩人在描寫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之後轉入了對離人的關照,才將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寫月而不侷限於月,借繪月來抒發人類普世的情感,才使這首詩成為經典的傳世之作。

  • 2 # 易學思維plus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稱之為高峰上的高峰,孤篇壓全唐。這首詩境界開闊,抒情清新,具有極強的審美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這一段主要是寫景,主要寫春天江水流入海中,海上明月冉冉升起,江流兩邊的雜花生樹,在月光的照耀下,充滿了純美聖潔的色彩。這段寫景寫得非常好。但是僅僅是如此,還不能達到借景抒情,情景相融的程度,因此張若虛要寫人。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我們來看看張若虛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文中先是發起疑問,問江上何人初見月,這就讓這首詩由寫景詩轉為哲理詩,增加了詩歌的深度。而且問題提得自然,一下子將詩歌的時空納入古今的河流,讓歷史的代謝感在詩歌中深化。接著,詩歌還寫了細節。扁舟子和明月樓,樓上月和妝鏡臺,這種就是為了由大入小,增加詩歌的層次感,讓細節豐滿詩歌的整體意蘊。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最後,詩人重新回到寫景上,從冉冉升起的月亮到最終西落的月亮,整個月亮的升落成了一種儀式。

  • 3 # 文字的二三事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之作,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學美感。全詩共有36句,前10句寫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間6句是因美景引發的思考,最後20句寫遊子與思婦彼此思念的情態。

    《春江花月夜》的前10句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天的江水潮浪掀起與海平面持平,明月似漲潮的江水升起在海天交接處。

    江水波光盪漾,隨潮浪行至千萬裡,何處的春色江水沒有月光的照耀呢!

    江水蜿蜒流淌,繞開芳草遍地的郊野,皎潔的月光灑向花叢,花朵晶瑩剔透。

    月色朦朧,江邊的白色沙礫模糊不清。

    江水與天空同一色調,空氣中無一粒纖細的灰塵,惟有皎潔的明月獨自懸掛在天穹之上。

    《春江花月夜》的前10句構造出了一幅清麗幽遠,月色迷濛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花月夜》的中間6句如下: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邊的何人是最初看見明月的呢?江上的明月是哪一年開始照射人的呢?

    人生世代繁衍沒有窮盡,江上的明月年年如此。

    不知江上的明月在等待何人,只見長江水永不停歇地朝東逝去。

    《春江花月夜》的中間這6句是詩人由於春江花月夜的景象而引發的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是誰首次看到江上的明月呢?江上的明月又是從那一年開始照射到人身的呢?人類一代接一代的繁衍生息,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明月卻時時如此,年年如此,不曾有過改變。難道是它在等待什麼人,惟只見月下的江水不停息地流向遠方。明月有意,江水無情,詩人就在這樣的思考中聯想到了充滿愛恨情仇的人生,於是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了遊子與思婦彼此思念對方的描寫。

  • 4 # 金陵木樨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飽含哲理的愛情詩。超越了思想與藝術上的那些單純描繪山水的景物詩。張若虛是將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即融詩情、畫意、哲理融匯為一體的愛情詩篇。鍾情於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以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為依託,將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為襯托,又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做為核心展露、再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繼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是在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使得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裡,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作者在詩裡,盡情地營造了自然界各種美景,並將其融合為一、給予瞭如夢似幻的境界,但最重要的是他由相思戀人引發出對人類終極問題的關切度,即生命是有限之小的,而自然界是無窮之大,我們都是歷史空間中的小小倉粟,從而引發出思索其存在的價值。但詩人也在反思自己提出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也像自然一樣生生不息。雖然全詩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也蘊含了詩人對人生短暫的傷感,這種憂傷是從優美感悟而來,傷感是緣於對人生的熱愛與追求,詩人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和絕望,其聲調是憂鬱而不傷感的反思詩,也順理成章的反映出初唐的時代之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盜墓筆記主角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