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貓天天

    還得看人,要是司馬懿就不一樣了。諸葛亮還是一心為漢,鞠躬盡瘁的。託孤時候,蜀國疲弱,南中還叛亂,好在以後幾年曹丕和孫權死磕,連年攻打東吳。如果曹丕理智一點,先弱後強,蜀國就被拿下了。

  • 2 # 文學中年

    劉備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至少起到了三個作用:

    給予諸葛亮莫大的信任,使其能夠繼續為蜀漢政權肝腦塗地

    劉備一生都是用人不疑的,對於諸葛亮更是無比的信任,不在關羽、張飛之下。劉備在自己死的時候,一句話就表現了對諸葛亮充分的信任,將諸葛亮當作商朝得到伊尹,漢朝的霍光一樣看待。對此,諸葛亮也感動的一塌糊塗,諸葛亮是這樣回答劉備的: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後來死心塌地的為蜀漢政權出力,事無鉅細,都要親力親為,最後活活累死。君臣二人一個無比信任,一個士為知己者死,傳為佳話。

    使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仍然可以大權獨攬

    劉備相信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才能有很大的權力去推行自己的政策、方針。劉備死後,大家還能這麼服從諸葛亮麼?因此,劉備預先說了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這樣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依然可以有權力做事,諸葛亮也無需擔心有小人進讒言。

    諸葛亮做事不需要瞻前顧後,帶兵打仗時不需要擔心後院起火,制定北伐方針時不需要擔心有人掣肘。可以說,使蜀國的力量更加強大了一分。

    陰謀家的觀點,這句話試探了諸葛亮的忠誠

    現代人總喜歡陰謀論,不相信絕對的信任存在。似乎說些陰謀論更能吸引別人的目光,還能顯示自己的高明。

    按照陰謀家的觀點,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一次試探,是劉備逼迫諸葛亮進行的一次表態。甚至認為劉備說這話的時候已經埋伏了一大堆刀斧手,只要諸葛亮有一點反心就會衝出來砍了諸葛亮。這些陰謀論低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胸懷。

    而且,蜀漢政權要麼姓劉,要麼就不存在。本身蜀國就人少錢少,國力弱,軍隊弱。唯一能夠延續三國鼎立的根本就是“復興漢朝”的大旗,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漢,那隻會更快的被魏國滅亡。

  • 3 # 秉燭讀春秋

    這句話確實說的很有水平,它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解讀。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劉備為關羽報仇伐東吳,結果被東吳新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800裡,一把火燒了劉備的家底了,歷史上稱之為“夷陵之戰”。

    劉備一蹶不振帶著殘兵敗將逃回了蜀國,回家後覺得窩囊帶生氣,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這一幕,有了上面這段對諸葛亮的臨終遺言。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給諸葛亮敲警鐘下毛毛雨,劉備告訴他:“老子死後,我兒子劉禪能力確實不行,知子莫若父,”言外之意是,能力不大你也別想廢了劉禪。

    “能輔佐就輔佐,不行就自立為成都王”。這是直接說出諸葛亮想做出事的目的,當然,諸葛亮有沒有這方面的意思,誰也不能跑到他的心裡看看。

    劉備說出來的話,也許是諸葛亮所想的事,劉備直接擊中要害,也不知道是真的說到諸葛亮心裡了,還是諸葛亮受寵若驚,反正諸葛亮汗透衣背,戰慄不已。

    是激動還是恐懼,實在不得而知。反正劉備敲山震虎的目的實現了,到最後諸葛亮不敢稱帝,哪怕最後“政出諸葛,祭由劉禪”的相重君輕的局面,諸葛亮始終不敢僭越一步。實在是劉備當初的這句話有份量。

    另一方面劉備說的確實是肺腑之言,但諸葛亮聽來是激勵和鞭策的意思,想想看,哪個皇帝願意讓外人奪了兒子的皇位呢。

    劉備說,不行就廢了劉禪你來當,諸葛亮又不傻,領導的話能當真嗎?

    領導都喜歡正話反說,這正是劉備得“欲奪之而欲予之”的謀略,試探諸葛亮的態度,假如諸葛亮當時有所表示或者接受的意思,我覺得刀斧手就在四周埋伏著呢,只等劉備一句話。

    但是諸葛亮畢竟不是凡夫俗子,他是洞察一切的神人,這點小意思能難住他?所以諸葛亮的應對很得體,化解了這次危機。果然是兩個高手的對決,實在太高明瞭。

  • 4 # 你懂得zyt9573

    在三國時期,劉備是主公,諸葛亮之類的是謀士,一個主公對一個謀士說出這樣的話,那就是天大的信任,還有那種信任可以比這個更大,做主公的對謀士信任到如此地步,下面的謀士還不肝腦塗地拼死輔佐,雖然劉備並不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但是這份信任讓諸葛亮累死也願意輔佐劉禪。

    理解這句話我們要從劉備和諸葛亮自身的定位和當時的狀況說起

    一、劉備當時的狀況

    劉備在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兵折將退居到白帝城,在白帝城劉備急火攻心馬上不久於人事,於是招徠諸葛亮商量後事,此時劉備身邊能信任和使用的人都有誰呢?諸葛亮、趙雲這兩個人還在世,關羽和張飛已經先劉備去了,而且趙雲還只是一個武將,所以劉備能託付的只有諸葛亮。

    劉備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真心話嗎?我個人感覺既是真心話也是無奈之舉。知子莫若父,劉備很清楚劉禪的能力,而且整個蜀國內沒人能超越諸葛亮;而且蜀國外部強敵有東吳和曹魏,所以劉備能依仗的只有諸葛亮,假如劉備怕諸葛亮取代劉禪,派刀斧手把諸葛亮給咔嚓了,那麼沒有蜀國的諸葛亮可以說危亡在旦夕之間,不用魏國出兵,東吳都能把蜀國滅了,到那時劉禪也沒有好結果。

    所以,不管是諸葛亮輔佐還是諸葛亮取而代之,對於劉禪來說都是最好的結局;於是劉備就說出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

    二、諸葛亮的定位

    諸葛亮是一個謀士,劉備是主公,而且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我們知道歷史上管仲樂毅都輔佐出一代霸主。所以諸葛亮把自己定位一個輔佐的角色,而且諸葛亮也是注重名節的人,如果諸葛亮名義上取代了劉禪,別人會怎麼看待他,他是一個很愛惜自己羽毛的人。

    那麼,一個主公對一個謀臣說,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不能輔佐了你就當主公吧;這話透露出來的是一個主公對謀臣天大的信任啊,這足以讓謀士肝腦塗地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且諸葛亮為何等劉備三顧茅廬,就是想等一個值得他信任的人來輔佐,劉備這席話可比“三顧茅廬”的分量強大太多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劉備這席話也的確充滿了政治家的狡黠,難怪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時候,每每想起劉備的話都獨自流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4年奧運會最有可能在哪個城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