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ngee安吉說

    家長不是不理解孩子,因為華人可能比較不一樣,他總是覺得:我幫你把缺點說出來,就能幫助你,能夠提高自己。家長怕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有一句話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家長認為,他自己是旁觀者,還是好心的給你提出很多建議,希望你去改正。

    這就是一種不太正確的想法,因為太過嚴厲,只看見了缺點,看不到優點,而且沒有習慣去對這種優點進行放大或表揚,所以很多孩子就有受挫的感覺,因為不管做什麼都是治理不好,那裡不好。

    所以呢,我們的家長確實不能戴有色眼鏡,不要被另外一句話帶偏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很多家長不表揚孩子,就是怕孩子會驕傲,但是每個人都都喜歡聽表揚,你越表揚他幹勁越足,你越批評他挫敗感越大,就不想做了。

    所以我們家長對孩子的表揚和批評,要相互交織著去做,技巧的去做,有時候需要表揚多過批評。

  • 2 # 應如釋

    第一,家長說孩子怎麼怎麼不好,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當父母的哪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做的不夠好,好多父母就會像幽靈一樣說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第二,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缺少方法和耐心。人性往往是指責別人容易,反省自己很難。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凡是家長不會的,不懂得,搞不了的,雙手一攤,就只會指責孩子了。

    第三,家長意識觀念錯誤。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更多的是教學相長,孩子學習,家長更要學習。教育孩子不是單純的你比他大,你是他的父母,他就要聽你的。他為什麼要聽你的,因為你是榜樣,你懂的更多的道理,知道如何為人處世。倘若你不懂道理,又不虛心學習,教育全靠吼,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教育。

  • 3 # 家庭教育心法

    很多的家長不會鼓勵孩子,只會說孩子怎麼怎麼不好。孩子在家長面前總是受到否定和指責。考80分的時候說不好,為什麼沒考90分,考90分的時候說不好,為什麼不考95?考了95的時候,還說那5分是怎麼丟的?考了99分的時候還說,那一分是怎麼丟的?所以家長的教育方式叫糾錯教育方式。

    原因一是小時候的家長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就是在糾錯教育方式下長大的,自己的家長也是在批評和指責自己的過程中長大起來的,老師也是糾錯教育方式,不會正面管教,只會修正錯誤,所以說,一張嘴就是指錯誤,怎麼怎麼不好,希望他變好。

    原因二就是家長內心裡認為自己不好,家長內心裡有我不是個好爸爸,不是好媽媽的信念,所以在看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就進行了投射,把內心裡認為自己不好的信念投射給了孩子,因為家長的心裡總是這樣和那樣的不好的一些概念和名詞,所以就很容易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所以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印件,有什麼樣的家長就能有什麼樣的孩子。

    原因三,家長看問題侷限性,只見樹葉不見樹林,只看當前不看長遠,他不知道未來孩子會長成一個什麼樣子,只把現在的看到了,所以一葉障目,家長就放大了孩子的缺點,就像太極圖一樣,當你盯著它的黑點不放的時候,你滿眼就是黑色的,當你盯著白點看的時候,你滿眼就是白色的,所以家長的眼光盯著什麼,你眼中就總會呈現什麼。

  • 4 # 不開花的樹

    想起了《小王子》中的一句話: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

    那個大人敢說自己沒有過叛逆,沒有過調皮搗蛋的時候?

    每個大人小時候喜歡自己的父母說自己如何如何不好?

    是的,自己也曾經叛逆,自己也曾經調皮搗蛋,自己也曾經有過不想告訴父母的小秘密,可是大人們在指責孩子時都忘記了。

    那為什麼父母總喜歡說自己的孩子這不好那不好呢?

    細細想來是有幾種傳統觀念支配著人們的思維:

    1.打是親罵是愛。

    傳統教育以為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明瞭,所以缺點是一定要指出來的。

    指出孩子的缺點,無論是靠打罵,還是靠吼叫,都理所當然是為了孩子好。

    2.嚴是愛,松是害。

    什麼是嚴格?當然是遇到問題要說,要嚴厲的說,要狠狠的說,才能幫助他改正。和顏悅色那是溺愛,那是在害孩子,萬萬要不得。

    3.“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有問題是丟父母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更是孩子的領路人,孩子一旦出了問題,父母的戀,往哪兒擱?不管是不是為孩子好,父母的面子總是要顧的。

    這樣想來以上這些便都是要不得的。如果真正為孩子好,該怎麼辦呢?

    1.感同身受的愛養。

    我身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當爸爸知道小乙下午逃學的時候火冒三丈,一再逼問小乙為什麼逃學。面對爸爸的疾風礪雨,小乙一句話也沒說。

    最後爸爸把他暴打一頓,估計他再也不敢逃學了,便算是完成了教育。

    又過了兩天,小乙又逃學了,但是他沒有回家。

    這時爸爸才想起他一直不知道小乙為什麼逃學。

    如果爸爸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想想,就能發現他逃學的真正原因是有同學天天找他要錢。孩子沒有錢,又受到威脅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家和學校都失去了安全感,他只能選擇出走。

    不得不說這個爸爸表面上看是在管孩子,實際上,他對孩子缺少感同身受的愛養。

    2.基於欣賞的愛養。

    孫儷的微博裡常常曬出智慧的愛養。她說:孩子們練習的毛筆字,我捨不得扔,可是放著又亂,東西越堆越多……把完整的字都剪了下來,分類貼在相框裡,這不是還挺美的呀……

    有孩子,東西難免會多,家裡難免會亂,這時候有多少媽媽會對孩子指責,埋怨甚至吼叫呢?而孫儷這樣對孩子正是基於欣賞的愛養。

    3.有效陪伴的愛養。

    《少年說》中曾經有個孩子在勇氣臺上說媽媽太狠了,送給她的12歲的生日禮物是三天徒步穿越80公里的戈壁灘。她說,當時又累有氣,腳上都長了泡,可是徒步結束以後,她卻說下次還要繼續徒步。

    在這三天中,媽媽形影不離的陪伴,苦在一起,樂在一起,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收穫。

    這種精神上的給予就是有效陪伴的愛養。

    結束語:

    愛有很多種,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都是最好的。提醒父母們,不要把愛孩子,為了孩子作為發洩自己情緒的藉口。

    愛有很多種,只要父母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給他需要的愛,便都是最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貓應該是先驅蟲還是先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