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舊聞
-
2 # 老白說歷史123
崖山之役最有名的要數那句“崖山之後無中華”,大體意思就是中國被滅了,被遊牧民族統治了,但為何我們不稱崖山之前的中國為“古中國”?就好比古巴比倫、古埃及等,因為中國文化沒有斷,中華文明沒有斷,只是換了一撥人當皇帝而已。
崖山精神是在崖山之後才體現的,宋朝自崖山滅亡,但中國文化存了下來,無論是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等金元四大家,還是王蒙、黃公望、吳鎮、倪瓚這元四家,還是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這四大家,他們所體現中醫文化、山水畫文化、元曲文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所以中國文化沒有滅,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那中國依然存在,而崖山精神更是體現了華人民的頑強精神。
此外,除了頑強還有一點,那就是包容,正所謂有容乃大,當蒙古人的遊牧文化入侵到中原之時,與中原地區的原有文化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衝突,而是慢慢的融合、漢化,這就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包容性,現如今中國文化中依然包含著蒙元文化,所以中國依然是那個中國,而不是“古中國”,崖山之後,中國文化的頑強與包容得到體現。
-
3 # 舊鏡子裡的東洋史
崖山一戰,南宋流亡小朝廷徹底覆滅,悲憤的陸秀夫做到了人臣的極致,揹著宋末帝投海自盡。十萬軍民不願作亡國奴,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選擇以身殉國,場面之悲壯,亡國之痛楚,不禁令人感慨萬千。
當年投降了元朝的文人志士們,他們的命運又是怎麼樣呢?周所周知在元朝,知識分子幾乎沒辦法透過科舉制進去體制之中(元末除外),這使得大批文人抑鬱不得志,或者流連於青樓之中燈紅酒綠,要不寄情山水不問政事,知識分子在元朝時期地位之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知識分子娛樂化”的風氣,喪失統治理論基礎的元朝也在喪失民心以及知識分子階層的支援之後迅速走向沒落。
在宋朝滅亡之後,知識分子的地位日趨低下,曾經引以為傲的文人風骨也日漸被侵蝕,“犬儒主義”的毒瘤開始發作,並在明末清初,錢謙益喊水太涼時達到中國皇權主義時代的小高潮。
-
4 # 淺廢
每逢此節則痛心疾首!中華文化之哀哉!
中華之禮儀節孝文化完敗。涯山之戰漢奸大獲全勝!賣國的榮華,守節的沉海。
在此之前,中華文華全世界景仰。身而為漢人便是貴族,是對其他文化的俯視,他等文化皆為蠻野不化。涯山之戰,痛心疾首!
涯山之戰留給後人的三種精神文化
一、文天祥式精神氣節,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讀書人的氣節自始至終仍留於少部分精英中,此等氣概浩氣長存!
二、客觀推動了文化的雜合,市井文化將精英文化糅合了,元終其一朝為元曲,戲曲而已。求全求利之市井心也不可厚非了,此不予置評。
三、為他族(滿清、日本)入侵中華留下了口實,涯山之後無中華!而今,中華神州再起,我相信這中華文化及中華文化的自信將重新復興!
願中華崛起,再無涯山之亡(靖康稱之恥,而涯山之戰恥都沒了,直接亡)。"
-
5 # 山人r拍影片
要是我,寧可戰死也絕不投海。歷史上,除了炎黃都不屬華夏,炎黃之外都屬異族,狹獈的民族主義,只能使民族萎縮直至消亡,就沒有今天的九百六十萬領土了。
-
6 # 戰神150624565
謝謝邀請!個人看法。“崖山之戰”只是慘案,並非慘戰。一問:是十萬民眾先跳崖還是皇帝先?男性多還是女性多?二問:為什麼不能死戰:先戰且被俘後再咬舌自盡?;為什麼不能不懼受辱也要一戰。三問:跳崖的十萬民眾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民眾還是被元兵追殺的?有沒有皇臣家屬,有多少?四問:皇帝一人能否代表全民族?皇帝被滅是不是能代表華夏滅?五問:為什麼要選擇跳海而不是自刎,血染疆土,以勵後人?六問:是怕受辱麼?已經戰死的將士遺體又算什麼呢?七問:皇帝和大臣們都是手持兵器跳崖的麼?拿不起大器還有匕首吧?當時雙方的武器應該是冷兵器吧?八問:元人是什麼民族?都出現過什麼人物?現在在哪?今人看待歷史問題時,不能孤立,更不能壓縮,切不可放大。南宋的漢人不止十萬吧?如果放大歷史性質,今天應該沒有漢人了。崖山之戰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啟迪,更是教訓。宋朝不是被內部民眾起義推翻的,而是外來的力量。宋朝存在有三百來年,兩次被覆,都是外來的,應該是唯一一個朝代了。“崖山之戰”,就是證明了我華夏民族重情重義,雖死無憾!這種精神一直都在延續!
-
7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南宋接近滅亡的後期,不斷地尋找各種重整的機會,衰世見忠臣,最後支撐著南宋王朝殘存幾年的是一些不屈不撓的忠義者的可歌可泣的氣節。
但令我感慨的是這種可貴的氣節之中不復存那種主動襲擊的驍勇的膽略與善戰策略。令人嘆息。
元軍在湖北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都城臨安即今天杭州,南宋當朝權勢就只有考慮潰敗和奪路狂逃的份,求和不成,只有讓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幸有宋度宗的兒子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親屬將軍護衛出逃,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逃到福州。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稱為宋端宗。
第二年,福州淪陷,宋端宗又逃到泉州。泉州官員有異心,張世傑奪船出海﹐帶宋端宗逃往雷州,途中遇上臺風致使宋端宗差點溺死並染病,不久病逝,7歲的趙昺繼任。在陸秀夫、張世傑保護下逃到崖山。不久﹐堅持在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支援,被元軍抓獲,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沿海的南宋軍民失去了呼應的所有威懾。
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範率2萬元軍攻至崖門,對南宋三面包圍。此時,南軍民和追隨者約20萬人。張弘範領一軍逼近宋軍中部,預先約定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宋軍聽後以為元軍在宴會而放鬆警惕。元軍一下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和蘇劉義帶領十餘條船突圍而去。 陸秀夫見無法突圍,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殉難。
20萬軍民,無法形成一股主動襲擊的銳氣和戰力,而且,不是在陸地鬥元軍擅長的戰馬的包抄與衝擊,而是在海上以戰船較量,反而被2萬人圍殲,只能說,南宋20萬軍民實在缺乏戰鬥訓練,太散了。
崖山之戰,我希望給我們留下一種不屈不撓的抗爭以及不可缺少的驍勇精神。
回覆列表
崖山海戰以後,中國傳統意義上計程車大夫精神已經斷層,可以說是一場中華文明的災難,漢人第一次被異族完全統治,尊嚴被踐踏,漢文化傳承幾乎斷絕,無論今天怎樣提倡民族團結,這段歷史永遠是漢民族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