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間那些瑣碎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意思是說:世上有千種職業,唯一 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志難伸,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揮。此句顯示現實中無力伸展志向的困境。而這首詩表達的卻是詩人當時志向。

    按照通俗的理解,“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就是讀書人是沒有用,所以也有人叫讀書人是柔弱書生。這些東西在以前,也就是農耕時代,或者農耕為主是時期,讀書人幹不了體力活,給家裡幫不到忙,可是考取功名的人有很多,官家需要的人又很少,所以書生能夠考上功名那當然是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了,可是考取不上,那就是要活在最底層,衣不裹體,食不飽腹時有發生。

    但是放在如今這個科技時代,自從有了“知識改變命運”,從社會底層爬到了社會的頂峰,就像曾經不被人看得起的商人一樣。

    現在農耕需要科技,科技解放了很多受苦的勞動力,然而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沒有事情可以做,必須要學習知識,學習技術才能更好的生存。

    很多大的企業招聘人才,有一些人覺得很不理解,他們用同樣的工作,博士,研究生,本科,大專,不同的學歷工資卻不一樣,心理很不平衡,但是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這樣一句話:學習好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是絕對不傻。而且在企業裡的工薪階層,越是學習好的人,他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思維更加單純和縝密,做起同樣的事情時候更加事半功倍。

    所以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或者可以重新給它定義,讓它的含義上一個新的臺階,但是怎麼定義,我是真的還沒有想清楚。大家集思廣議,給這個名句做個新的定義!

  • 2 # 師太的元博士

    這句話應該出自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書生百無一用”,是對讀書人的詬病。指讀書人只會讀書,動手實踐能力差,因此在需要的時候往往派不上用場。這肯定是一句誇張的話,一般說這話的人,都有特殊的語境。比如懷才不遇時的自嘲,比如皇帝對提不出建設性意見的讀書人的責難,等等。黃景仁的詩從內容來看,也是表達自己蹉跎半生一事無成(應該是科舉仕途不順之類)的失落自嘲。

    這雖是一句“過了”的話,卻也指出讀書人存在的一些問題,即只會紙上談兵,而不親自實踐。這樣的話,也往往會激勵那些讀書人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做純粹的書呆子。

    中國古代文人講求“學而優則仕”。所以一味責難讀書人百無一用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國家的人才,絕大多數透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一旦榜上有名、位列三甲,整個人生都將迎來飛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在中舉人之前,在樂府胡屠戶面前幾乎沒有尊嚴可言,完全就是“書生百無一用”的寫照。但中舉之後,胡屠戶的態度來了個大轉彎,太諷刺了。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片首曲最後一句歌詞是“誰說書生百無一用”,可謂道出了讀書人面對這句話時的共同心聲。

  • 3 # 秋季紅楊

    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句詩流傳的較廣,全詩還是從富縣高塬農先生轉述中首次見。謝過。倒是想到唐人,曹松詩,曰: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無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無題》存疑。但兩詩似乎有一文一武互補之風格!不知是否出入同一個作者手筆?!今日看來詠書生詩太偏頗,詠武將詩倒為真理!

  • 4 # 亦有所思

    此事說來話長!

    原詩雖是黃仲則所做,但這句話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政治上失意,孟子也是如此。

    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過了不久,晏嬰說了一句極為真實的話“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

    到了戰國時期,儒生更是沒有什麼價值。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有一次大擺宴席,請了七十多個博士,有博士建議秦始皇恢復分封制,李期表示反對,說出了一段很殺氣的話“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愚儒”一詞出現在了歷史上。

    之前秦始皇封禪泰山。這幫愚儒又說什麼要把車輪用草包裹上,壓到了花花草草總是不好的等等,這種建議明顯與情理不符,所以秦始皇乾脆不用儒生了。

    劉邦也是討厭儒生,史記記載他,心情不爽時,“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可謂是對儒生極大的諷刺,如果心情還算可以,就“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有一個叫酈食其的為其出謀畫策削弱楚國,結果張良一分析,劉邦才知道事不可為。氣得他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

    那怕那個叔孫通也是如此,只要穿上儒服,劉邦就不喜歡。害得他為了迎合聖意改穿了短服。後來為劉邦制訂了君臣之別,討了劉邦的歡喜。結果他的學生又不願意了,叨逼叨沒完,氣得叔孫通也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劉盈登基後第二年,曹參為了諮詢民生問題。找到了數百個儒生,結果這幫人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每個人說得都不一樣。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請來一個懂黃老之術人先生來,他說了一個想法,結果齊地大治,人們都稱讚曹參有本事!

    到了竇太后時期,史載“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天下最有權力的女人,不喜歡儒術,事實證明,她的不喜歡是對的。

    漢武帝封禪前後,儒生的無能又一次記載在歷史上“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結果最後的結果是漢武帝“,盡罷諸儒弗用”。因為這幫儒生除了吵架什麼都不會!提出的方案根本“不經,難施行”。

    漢武帝為了穩定政權殺母留子,史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又是愚儒!

    那個張湯麵對說什麼和親的大臣,直接用五個字表達了諷刺“此愚儒,無知。”

    太史公曾經說過“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儒者斷其義,這是大部分掌權者對儒生的公論!

    歷史以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所有人,儒生只適合讀書,做學問。讓他們做事,只會越做越臭。

    儒,即腐,且豎,又愚!

    你想一想就知道,自從有了儒,政治上清明瞭幾年?

  • 5 # 縱深關注

    這是因為說這話的人沒有文化,沒有腦子,只是武夫。只知道用體力去幹活,用武力去征服別人。這種人他看不到智者的力量,不明白書生的用處,更不知道用巧力去完成工作。簡單地說:“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 6 # 木子李銀波

    這句話來自於清朝黃景仁的《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

    風逢飄盡悲歌氣 ,泥絮招來薄倖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難成 ,春鳥秋蟲自作聲。

    這句話的意思:

    十人堪有九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意思就是十個人就有九個人看不起讀書的人。

    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很多都是讀八股文,死學,為了考取功名什麼也不幹,每天就是讀書,寫字,在物資匱乏的時代,不幹活就被視為無能,所以會有許多人看不起讀書人。

    現在的社會,讀書人不得了,有了知識,賺錢根本不是事。出苦力賺錢的人每天辛辛苦苦能掙多少錢,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隨隨便便弄個程式就是天價,所以說不能比。

    古人說的適合古代,而不是現在!現在沒有人會看不起讀書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尿酸接近臨界值,需要干預嗎?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