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域西行
-
2 # 月亮林地的鵪鶉
凡是和中原發生過關係的民族國家,不是被同化,融合,就是已經消失了。
滿族文字是漢化後逐漸退出的,吸取大元的教訓,論文化,體制的優越性,元都不如漢,一味堅持,無法鞏固皇權。清明白這個道理,本身清也是繼承明的系統,所以明清明清,是不分家的。
中原有個傳統,什麼人來坐皇帝都無所謂,但是必須承認華夏。所以千百年來,各個民族都有當皇帝的,但是必須漢化,不漢化沒出路。
再說漢字,天生就具有優越性,其他文字在漢字面前,沒有發展空間。必然在比較的過程中逐漸消亡。
其實滿文沒有消失,只是融入漢字體系了,很多外來語都是各個民族的貢獻。
-
3 # 奚譽賢
女真:又作女直、女質。古代氏族名。今滿族之先世。源於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時始見其名。
遼時漸盛,分佈於松花江、黑龍江下游,東至日本海。
居遼東者號“熟女真”,因服屬於遼,又稱“系遼籍女真”,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居混同江(今松花江)中游迤北者號“生女真”,與遼保持相對獨立性,又稱“不繫遼籍女真”,社會生產發展較慢。
居住在鹹州(今遼寧開原市境)東北至混同江一帶,即介於生、熟女真之間者號回跋(亦作回霸)女真,與生女真關係較為密切。
遼末,生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統一各部,建國號為金,滅遼與北宋,據有北部中原,與南宋並立。
金代,女真大量遷入中原地區,留居於東北者,發展較慢。
元代屬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等路管轄。
明代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分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明代設都指揮使司、衛、所等行政機構,管理軍政事務。明末,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各部,以建州女真為核心,建立後金政權。
清太宗皇太極於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改“諸申”(女真)為滿洲,後稱滿人。
女真文:金女真創制的文字。參考契丹字和國字製成。有大字、小字兩種。
大字為完顏希尹與葉魯奉金太祖命製造,天輔三年(公元1119年)頒行。
小字頒佈於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皇統五年(公元1145年)始用。
傳世女真文字僅一種,明代仍在使用;是大字或小字,學術界尚無定論。
金代曾用女真文翻譯國文書籍多種,均已失傳。現存石刻有金代的《大金得勝陀頌碑》、《海龍女真國書摩崖》、《奧屯良弼餞飲碑》、《奧屯良弼詩碑》、《宴臺女真進士題名碑》、《慶源郡女真國書碑》(北韓)、《北青女真國書摩崖》(北韓)和明代的《奴爾幹都司永寧寺碑》,另有鏡緣、印側、符牌等字數較少的題識多種。
明代四夷館編的《華夷譯語》中有《女真譯語》,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也錄有女真文。
-
4 # 一起來習佛
女真族是有文字的,先後有女真文和滿文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女真文女真人原本沒有文字,在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後,文書都用契丹文,但是說女真語和寫契丹文,不太方便,也經常有衝突。完顏阿骨打命令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製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這就是女真大字。20年後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佈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
從現有資料來看,這種文字是表音為主表意為輔,表音的部分比較接近韓文,橫豎撇捺代表音,組合起來可以拼讀。表音表意結合的方式比較接近日語。
這種文字在金滅以後,一直還在東北通古斯諸部裡面使用到努爾哈赤發明滿文。
第二個階段:滿文在努爾哈赤的時代,女真文已經非常不適合使用了,第一個是語言和文字會逐步脫節,經過400多年語音和詞彙會發生變化,但部落很難進行文字的演進。第二個是表音和表意混合的模式,不容易學習掌握。(類似日文漢字需要區分音讀和訓讀)
到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女真人再次擁有了政權,亟需重新建立文字系統。
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 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 1632年 清太宗皇太極令達海(1594~1632)對這種文字加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頭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頭的形體、增加新字頭等方法,表示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創制了專門拼寫外來語的字頭。
蒙古文是源於回鶻文字母拼音文字,所以滿文也是一種字母拼音文字。終清一朝滿文和漢文都是並行的官方語言。
回覆列表
滿族,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從此開始了滿族貴族對全國的統治,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女真族時期:宋、金時代,女真人曾有過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從漢字脫胎出來的表詞音節文字,但久已失傳。
“老滿文”: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以蒙古字母拼寫滿語讀音,形成一種新的文字,稱為“老滿文”。
滿文或“新滿文”:皇太極時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點,用來區分語音,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巔峰時期:滿文作為一種官方文字,在清代長期使用,一度成為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檔案資料,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瑰寶。
清中期以後,滿語逐漸被放棄,滿族基本上使用漢語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內部和旗籍官員,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仍然必須使用滿語。
滿語現狀:在北京,已找不到教授滿語的學校,會滿語的市民寥寥無幾。
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滿文已經走向衰微。用滿文記載的清史資料,也正逐漸沉入歷史的長河。滿族的語言在清朝後期逐漸衰落,到上世紀末只有黑龍江部分老人還能夠說滿語。
目前隨著滿族青年民族意識覺醒,學習和使用滿語的人數在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