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融媒中心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進一步固化了階層,階層演變成階級,隨著階級矛盾逐漸加深,漸漸變得不可調和了。於是,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一個階級被推翻,另一個階級走上統治舞臺,然後,腐化,然後,被推翻,歷史就是這麼輪迴的。沒有例外。

  • 2 # 品墨食色

    首先訂正一下題主的問題,科普一下提問題的正確方法——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你不能詢問一個原本就錯誤的結論為什麼是正確的。

    所以,題主的問題應該是這樣的:

    九品中正制有限制士族的作用嗎?為什麼?

    回答如下:

    先回答是不是:

    九品中正制的產生不僅不是為了限制士族,而且它恰恰是保障士族利益的工具。

    再回答為什麼:

    我們先科普一下九品中正制是什麼。

    又稱九品官人法,是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它的前身是察舉制,歷史更為悠久,它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魏文帝曹丕時期,到隋唐時,被科舉的代替,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它的具體內容如下:

    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

    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

    各地的中正填寫人才登記表,該表將各地人才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格式進行分級,並且還有評語。

    此表呈交吏部,吏部在此範圍內選拔官吏,並按照評語對已有官吏進行升遷與罷黜。

    此項制度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

    它的實質就兩點:

    為朝廷選拔官員先好候選人。

    考核已有官員。

    所以,不難看出,這明顯是畫定了朝廷選拔官員的範圍,並且還能影響正在官位上的人。

    而各地大中正恰恰是和地的名門望族之首,他們正是透過這種方式來保證自己能夠世代當官作士人,所以他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士族。

    他們正是透過這種方法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在隋朝以前,是魏晉南北朝,那段歲月天下動盪不安,動不動就改朝換代,其中重要的原因就跟這個制度有關。

    正是這個制度削弱了朝廷的力量,而增強了各地士族的力量。

    所以,到了隋朝時期,皇帝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推出了科舉制,後果很嚴重。因為他動了士族的乳酪,結果大家都不答應了,於是樹倒猢猻散。

  • 3 # 夢想家2021

    士族形成於“九品中正制”創設之前。自漢武帝以後,當時定製,太學畢業考試甲等者為“郎”,入皇宮任侍衛,得機會派出來做官;乙等者為“吏”,回原藉由郡縣政府試用;一年一舉的郡國孝廉,也就是地方人才(大部分的“吏”)又入郎署,如此,皇帝的侍衛集團,未來的“官吏”,逐漸由太學畢業的“知識分子”所充任。那些“舉賢良”,“策問”,以及“出使絕域”的特殊任用,逐漸成為補充,直至消失。

    入仕從政的正途必須經歷:太學求學,畢業分配,地方舉薦,中央考試,才能正式入仕。郎官中也有貴族子弟,但畢竟是少數。昭宣以後歷任宰相,幾乎全是讀書人。而讀書求學,當時書的印刷全由竹帛,沒有世襲的爵位,學問和書本成了一種資本。一個讀書家庭,很容易變成一個做官家庭;做官之後掌握“察舉”之權,相互交易,便把持了官路,之後便形成了“世族門第”。但在漢朝,察舉考試製度產生計程車族尚未掌握“世族門第”般的權力。

    九品中正制由陳群創設,有當時的現實考量。第一,天下大亂,朝廷用人沒有了標準。割據戰爭中,一是全國的察舉考試無法實施;二是亂世用人“急就章”,濫用,冒用等弊端叢生,尤其在武人征戰中。第二,維持中央權威,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一是由各地在中央任職德名俱高者任本地大中正,負責品評本地做官或白身上報吏部。即使疆域三分天下,卻在政府組織上是完整的,對其他割據勢力,也明確了接納渠道,把“士族”“郡望”的“統戰”優勢發揮了出來;二是無論在職或未入仕者,均由大宗正考評,有利於緩解矛盾,尤其是對不稱職官員,交由大宗正品評,朝廷更從容一些。

    九品中正制本意不在於限制士族,是在特殊情況下,原有制度因為形勢人事變化無法執行,而針對這一特殊情況特別的“創造”。給士族入仕指明瞭道路,制定了規範。事實證明,這一制度在當時是有效的,先進的。

    之後的兩晉“刻舟求劍”,形勢變化制度不能同步調整。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顯現出來。第一,國家用人之權由大中正把持,在職官吏不必再向上官,朝廷負責,因為官帽在大中正手裡;寒門不入“圈子”,無人舉薦,也無從入仕。如此就形成了“世族門第”,連皇權也不得伸張,這也正常,後世不常說嘛,領導“一要管人二要管錢”,不管人不管錢,算什麼呢?;第二,大中正仍由中央高官兼任,是侵奪地方“察舉”之權,中央與地方,猜忌不睦關係緊張,以身居中央清談為榮,以身處地方操持俗務為恥,都成了“說的說,乾的幹,說的還給乾的提意見”,“空談誤國”啊;第三,大中正集中在中央,使地方人才也向中央集中,那麼長久這樣下去,地方空虛,又怎樣支撐中央?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世上哪有跨越時間不分種族的“好”制度。制度原本就應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陳群老先生估計也料想不到,他的一個“濟時”創舉,竟孽生出“世族門第”這麼個怪胎,要把這制度維護到底,直到唐朝。

    說明:以上內容參考錢穆先生著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理解或有罣誤,表達未必確切,懇請批評指正

  • 4 # 名字最長能有幾個字呀

    錯,九品中正制是皇帝對士族的妥協!那麼中正制就是有利於士族的制度。因為曹丕要當皇帝,但是天下的治理需要官員。能做官的至少能讀書識字!

    在當時能讀書識字被士族(也可說豪族)壟斷了!基本只有他們有書,所以皇帝是需要他們的支援的。這也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原因,其實挾天子不是為了威脅和號令其他軍閥。主要有了名分就能驅使士族為他服務。

    例如當時的 楊休 荀彧 荀攸 郭嘉 陳群 司馬懿 劉燁等等都是士族!就是因為曹操手上有皇帝,這些人才去他麾下。也是曹操有野心後和荀彧鬧別留的原因!人家士族不認你曹氏家族!

    那麼為了得到他們的支援就只能給好處了,好處就是九品中正制。就是皇帝我做,官給你們士族做,選官的權利也給你們士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太宗論止盜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