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途途語文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樣的現象很正常,我們加以引導,這問題就能解決了。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現象背後的問題。在家霸道,是因為孩子知道在家裡,父母是寵著自己的——獨生子女家庭,大多如此,以孩子為中心。所以,孩子在家會比較任性,尤其是對父母敢直接辯論,甚至有過激言行。平時在家教育的時候,在堅持基本原則(尊重父母)的前提下,可以民主集中制,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對於不恰當的言行要指出錯誤,責令改正。

    在校慫,是因為孩子知道自己在學校是沒有特權的,沒人寵著,自然會“慫”,也就是聽話,不敢強詞奪理,甚至不敢為自己辯護。這也是正常的。孩子在集體中,慢慢就學會了怎樣和同學、老師相處,這對他的三觀的形成很有幫助。當然,如果遇到不公正不公平的現象,可以讓孩子說出來,父母幫助孩子一起分析,提出解決的方案來。這樣,父母就成為了孩子可信任的物件,與孩子的相處就更融洽了。

    最後,有事沒事,和孩子多交流,多引導,這是根本。

    祝一切更好!

  • 2 # 心靈使者阿桂

    在家裡很霸道出去就慫了,留意一下你的家庭教育方式,你對孩子有溺愛嗎?你家裡針對孩子的規則是一以貫之的嗎?

    通常被溺愛的孩子在家裡都會霸道一些,因為他知道在家裡誰都可以讓著他,他不論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孩子其實是最會看臉色審時度勢的,他開始觸犯規則時或許是無意識的,如果家裡沒有一以貫之的規則,孩子就會不停地試探,試探後發現還是被允許的,他就會不斷地去侵佔別人的領地,如果家長一直不給他邊界的約定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無法無天”。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是說一不二的,認為自己很厲害,但外面的世界什麼樣他並不知道,在外界的界限是什麼他也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如何和外界的人相處。

    出去以後卻發現外面和自己家裡完全不同,沒有人讓著他,他的內心就會產生恐懼,不安全感,因為他沒有學會如何去和別人相處,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所以他只能先退回來保護自己,呈現出的樣子就是特別慫。

    我舉個例子。我表弟就是這樣子的,我姥姥家重男輕女比較嚴重,她家裡男孩子是不需要做家務而且永遠享有特權的。我表弟小時候就無法無天,18歲了還因為我姥姥不給他炒雞蛋而大發雷霆,一腳把鍋踢翻了。這樣的他大學畢業以後卻連工作都找不到,不敢去用人單位去面試,最後是我弟弟幫他找了工作。這幾年在職場鍛鍊,終於有了一些好轉,至少敢去表達了,但回到家裡依然那個樣子。所以說家庭的文化氛圍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影響真的很大。

  • 3 # 大銘小亮

    孩子有兩副面孔,在家霸道在學校就慫,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

    朋友家的孩子林林就是這樣。林林在家呼天呵地,像個小將軍一樣發號施令,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發脾氣,撒潑打滾,敢揪爺爺鬍子,敢打奶奶嘴巴。到了學校,林林就180度大轉彎,被同學搶了玩具也不敢吱聲,在小區見到其他小朋友追逐打鬧,林林想參加又扭捏著不敢講話,自己跟自己憋了一肚子氣。

    1. 在家霸道,是因為孩子的犯錯成本幾乎為零

    是孩子就會犯錯,可能今天打碎一個杯子,明天亂扔垃圾,後天搶別人的玩具。犯錯並不可怕,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可怕的是,孩子在家犯錯的成本為零,甚至連必要懲罰都沒有,只是象徵性的被大人口頭斥責幾句。

    由於孩子沒有得到大人給予的準確資訊,對所做的事就沒有明確的是非判斷,只是憑藉自己的情緒和周圍人的反應來決定這件事能不能繼續做,這就導致孩子可能會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而故意去做不被允許的事情,而大人的放縱和寬容又鼓勵了孩子繼續這樣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就愈發霸道,甚至挑戰家長的權威。

    2. 在學校慫,是因為內心軟弱

    在家犯錯成本為零,但是學校是截然不同的環境,由同學和老師組成的小社會,並不適用家庭規則,學校有校規,班級有班規,連小朋友之間也有規則。在家裡霸道習慣的孩子進入學校後,就會面臨各種規則帶來的壓力,他會突然意識到,不遵守規則就會犯錯,犯錯就要付出“代價”。

    你說不好聽的話,老師會來訓斥;你不主動交友,小朋友也不會貼上來找你;你不好好吃飯,只能餓著肚子;你哭鬧撒潑,在學校就罰站。當小朋友發現學校並不是可以隨便犯錯的地方,心裡第一感覺就是害怕,在行為上的表現就是軟弱或者“慫包”。

    3. 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必須從家庭教育著手。

    第一,提高犯錯成本。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犯錯並不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情,犯了錯不僅要受到懲罰,還要勇敢的承擔責任,並立即改正,如果屢教不改,懲罰加倍。如此提高犯錯成本,讓孩子建立是非觀念。

    比如奶奶正在看電視,孩子一把搶過遙控器換成動畫片,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如果奶奶只是笑一笑就算了,孩子就視為理所當然。這時候媽媽應該立即關掉電視,告訴他這是不對的,孩子哭鬧就罰站,等他冷靜下來,耐心解釋原因。如果孩子繼續哭鬧,懲罰1天不準看電視,說到做到,讓他切身體驗犯錯的後果,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衡量和反思,下一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就會停下來想一想這樣做到底值不值。

    第二,建立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必須從小建立,即使在家裡,也有家人相處的規則。比如一家人都坐上桌了才能開飯,在家使用禮貌用語,自己的玩具自己收納,進門先敲門等等。這些細碎的小規則在大人看來可能可有可無,但是責任心的培養就是在這些細小的規則中慢慢積累而成的。

    當孩子在家形成了良好的規則意識,上學後就能冷靜面對學校規則,朋友之間的社交規則。規則並不是束縛孩子的繩索,而是透過規定合理行為,讓孩子在正確的思維和行為中逐漸建立自我認知,健康成長。

  • 4 # 荒野之上

    人都有兩面性

    有Sunny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

    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有的能夠隱藏,有的只能曝光

    人在上班和工作的地方都不一樣

    孩子在家裡和學校肯定也會不一樣

    在學校要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才能愉快的玩耍

    在家裡想放鬆一下,也是可以的

    當然把握好限度都是可以的

    或者你理解是學校壓力太大了,然後需要在家裡釋放一下也可以

    好好和孩子溝通

    學會情緒管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屢有斬獲,但又為何與勝利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