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的來歷:三山指的是廣東潮州地區的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國王就是廣東潮州地區的地方保護神。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凱旋後,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蹟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神蹟和奉祀:三山國王,在民間傳說很多,屢有顯靈,都是以協助地方除害禳疾,化解水旱和刀兵之災為最。因此,三山國王是保護廣東潮州地區民眾的神明。三山國王之三王,各有神誕之日。獨山惠威宏應豐國王是三月十六日;巾山助政明肅寧國王是二月二十八日;明山清化盛德報國王是三月二十四日。每逢三山國王神誕之日,福建潮州地區以及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的潮州人士多進廟奉祀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的來歷:三山指的是廣東潮州地區的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國王就是廣東潮州地區的地方保護神。據清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於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後,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於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凱旋後,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蹟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於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神蹟和奉祀:三山國王,在民間傳說很多,屢有顯靈,都是以協助地方除害禳疾,化解水旱和刀兵之災為最。因此,三山國王是保護廣東潮州地區民眾的神明。三山國王之三王,各有神誕之日。獨山惠威宏應豐國王是三月十六日;巾山助政明肅寧國王是二月二十八日;明山清化盛德報國王是三月二十四日。每逢三山國王神誕之日,福建潮州地區以及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的潮州人士多進廟奉祀三山國王。